扒开华丽辞藻《起风了》唱的是个什么故事?

扒开华丽辞藻《起风了》唱的是个什么故事?

“我曾将青春翻涌成她,也曾指尖弹出盛夏”听到这句不由赞叹,词写得真美!第一次听到《起风了》是通过《歌手》节目,也许歌唱类综艺的价值恰在于安利的功能。

深挖一下《起风了》这首歌,背景还挺复杂。最早这是一首日本歌《ヤキモチ》,该歌曲由高桥优演唱,是《深夜食堂》第三季的主题曲。哇,超爱《深夜食堂》的。后来歌曲被国内引进,由米果填词,“买辣椒也用券”演唱,“买辣椒也用券”,啧啧,这名起的,怎么说呢,很生活。

《起风了》最早在2017年于国内发布,后来因未获版权而下架。之后,辣椒同学成功取得版权,于2018年底发行了新录制的版本,另有吴青峰翻唱版本。

正像开头说的,这首歌的歌词很美,本人所知有限,不知道填词者米果是哪位大神,感觉应该是位年轻的小姐姐吧。“青春翻涌成她,指尖弹出盛夏”简直像是在七彩幻影中漂浮起来。仔细想想,青春如何翻涌,指尖又怎么弹出盛夏?文学是不讲逻辑的,毕竟幸福的中文系不用学一门叫高数的课程。

美是很美,但美是不是一定就是好呢?

很喜欢马未都对审美的划分,从下至上分别为艳俗、含蓄、矫情、病态。从这个角度讲,第一眼就美得不可方物的,很可能被归为艳俗一类,难以成为含蓄的“第二眼”美人。

千年前,文学界的一众扛把子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说人话”文学运动,希望改变当时浓妆艳抹的文坛风气。用今天的东北话讲叫“有事说事,别整那些用不着的四六八句”。其实白话文以来,大家挺爱说人话的,所谓:我手写我口。但过于白话,又很容易变成聒噪,少了凝练的美感。唉,我真是矫情呢。

先贤们提倡“文以载道”,那是士大夫的追求。说回歌词,我想它还是有内容的比较好。所谓有内容,是指听众可以通过理解文字来知道你要表达的内容。歌词不能只是泛着光彩的华丽辞藻,以至于文字和文字的含义分了家,变成了装饰性的附庸,就好像缤纷的泡沫,一碰就破。

越写越跑题了,还是用我这把解牛多年的庖丁之刀,割开《起风了》华丽的表面,看看其肌理和骨骼究竟如何吧?

歌曲开头明显用的是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说的是常年在外漂泊,得不到家中音信,因而越走近家乡越胆怯,生怕听到家中的坏消息。

从这个角度理解歌曲开头的“这一路上走走停停,顺着少年漂流的痕迹,迈出车站的前一刻,竟有些犹豫,不禁笑这近乡情怯,仍无可避免”,就简单了。少年外出流浪,如今白发归来。

只是歌曲里阐述的这种情绪远不如宋之问来的浓烈,宋之问是饱经风霜后的归来,是发自心底的惶恐。而歌曲只是淡淡的小担忧,转瞬之间就被故乡的风景治愈了,“而长野的天,依旧那么暖,风吹起了从前”。也是从这里看出来,作者年龄不大,而且很有可能是女性,文字有时候会出卖很多东西的。当然了,文字也很有欺骗性,欢迎打脸哈~

接下来,歌曲把少年初出茅庐和老年耄耋归来做了心境上的对比,即“从前初识这世间”和“如今走过这世间”。这个设计很巧妙,遗憾的是词作者没能很好地驾驭住。这可能不是笔力的问题,而是阅历的缘故。

“从前初识这世间,万般流连,看着天边似在眼前,也甘愿赴汤蹈火去走它一遍”,少年是饱含热血的,“也甘愿赴汤蹈火去走它一遍”的感觉很对,可“万般流连,看着天边似在眼前”是什么鬼?年轻人才不会万般流连呢?看着天边似在眼前更是不通。从意义的层面上应该是:从前初识这世间,好奇万般,看着眼前想着天边,也甘愿赴汤蹈火去走它一遍”。

“如今走过这世间,万般流连,翻过岁月不同侧脸,措不及防闯入你的笑颜”就比较通顺,尤其“措不及防”用的好,从意思上看,有众里群他千百度,蓦然回首的感觉,而从结构上,一下子就把流浪和感情串联起来了。浪子的漂泊其实没什么意思,对家乡姑娘的态度才有味道。

“我曾难自拔于世界之大,也沉溺于其中梦话,不得真假不做挣扎不惧笑话”从用词的考究上来说,当然很好。但是从意思上看,一般,无非是说在外漂流的心境,不得真假不做挣扎不惧笑话,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去掉不影响表达,加上也没有更深层含义,炫技而已。

“我曾将青春翻涌成她,也曾指尖弹出盛夏,心之所动且就随缘去吧,逆着光行走任风吹雨打”词当然是美的,但其实从整体结构上是很减分的。你都将青春翻涌成她了,为什么还要走,还要去世界里赴汤蹈火,还说自己是——逆着光行走任风吹雨打,呸,分明是抛下姑娘的渣男!世界那么大,让你心之所动了,所以和姑娘的感情就随缘去吧?你的翻涌呢?你的盛夏呢?

那么仅仅从结构的顺承上,这部分应该表达的是,没想到你留给我的青春剪影,是我穷尽一生想追求的盛夏,浪迹天涯后,蓦然回首,你还在不在最初的地方。诚然,填词人要全面考虑,和曲子的贴合度尤为重要,可这并不是放弃前后结构的理由。

都写这么多了,接下来简单聊几句吧。

“短短的路走走停停,也有了几分的距离,不知抚摸的是故事还是段心情,也许期待的不过是与时间为敌,再次看到你,微凉晨光里,笑得很甜蜜”整体上不错。讲的还是“近乡情更怯”的犹豫,但是这部分好在进行了更详细的展开。下车后,走走停停,仅仅走了一小段路,为什么走得这么慢,其实是幻想着能“再次看到你,微凉晨光里,笑得很甜蜜”,原来走得慢是为了等待,为了邂逅,这样写就很细腻。

“也许期待的不过是与时间为敌”乍一看很唬人,但其实想表达的是“也许期待的不过是上演时间奇迹”,什么奇迹呢?能邂逅你。终于,奇迹上演——“晚风吹起你鬓间的白发,抚平回忆留下的疤,你的眼中,明暗交杂,一笑生花”,老奶奶出现了,岁月带不走你的美丽!

在吴青峰唱的版本中,主人公想起儿时情话,想起了青春翻涌,想起了指尖盛夏,然后问出“以爱之名,你还愿意吗?”我想那一笑生花的老奶奶如果没有老伴,大概率是愿意的,但即便不愿意,这种重逢,这种释怀也是喜剧,至少是主人公的喜剧。

但在“买辣椒也用券”的原版中,结局是这样的“暮色遮住你蹒跚的步伐,走进床头藏起的画,画中的你,低着头说话”,注意是“走进”,而不是“走近”,老奶奶是画里的,有没有聊斋的感觉?那么很显然,青春翻涌,指尖盛夏的姑娘不在这了,可能搬走了,也可能是去世了,只留下一幅画。

往志怪的方向演绎,我们固然可以导演一出人鬼情未了,但欠下的情债真的还给本人了吗?还是仅仅是安慰自己的痴心妄想呢?这样看来就是十足的悲剧了,“以爱之名 你还愿意吗?”她可能要在黄泉彼岸回答了。

最后概括下,整首歌用“近乡情更怯”来串联曾经仗剑天涯和归来邂逅姑娘,构思巧妙,但笔力没能围绕骨架展开,被华丽的辞藻绊住了,用东北话讲叫“秃露反帐”,整体完成度有限。

当然了,大部分人不想这么累,听个一知半解就挺好。事实上,的确是这样的,歌词很大程度上就是被断章取义的。艳俗也挺好,何必矫情。

以上。


这一路上走走停停

顺着少年漂流的痕迹

迈出车站的前一刻

竟有些犹豫

不禁笑这近乡情怯

仍无可避免

而长野的天

依旧那么暖

风吹起了从前


从前初识这世间

万般流连

看着天边似在眼前

也甘愿赴汤蹈火去走它一遍

如今走过这世间

万般流连

翻过岁月不同侧脸

措不及防闯入你的笑颜


我曾难自拔于世界之大

也沉溺于其中梦话

不得真假 不做挣扎 不惧笑话

我曾将青春翻涌成她

也曾指尖弹出盛夏

心之所动 且就随缘去吧


逆着光行走 任风吹雨打

短短的路走走停停

也有了几分的距离

不知抚摸的是故事 还是段心情

也许期待的不过是 与时间为敌

再次看到你

微凉晨光里

笑得很甜蜜


晚风吹起你鬓间的白发

抚平回忆留下的疤

你的眼中 明暗交杂 一笑生花

暮色遮住你蹒跚的步伐

走进床头藏起的画

画中的你 低着头说话


我仍感叹于世界之大

也沉醉于儿时情话

不剩真假 不做挣扎 无谓笑话

我终将青春还给了她

连同指尖弹出的盛夏

心之所动 就随风去了

以爱之名 你还愿意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