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讀書:《群書治要》是本好書,且值得反覆玩味故事中的哲理!

作為1篇活動作品,內容肯定要先符合規則。

所以,首先是書評和關於書的故事。

談讀書:《群書治要》是本好書,且值得反覆玩味故事中的哲理!

如果記憶沒出錯,《群書治要》是學生時代啃過的一部“古文書”,幾年後在書店閒逛,猛然瞥見,又端了一本實體版回去繼續啃。

魏徵當年曾在序中言“用之當今,足以鑑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事實上,作為當年的【皇家御品】,此書可謂是匯“古今之大成”——當然,是指唐太宗之前的那個【今】。

據豆瓣讀書的簡介——《治要》取材於六經、四史、諸子百家,“上始五帝,下迄晉年”,以“務乎政術,存乎勸戒”為宗旨,從一萬四千多部、八萬九千多卷古籍中“採摭群書,剪截淫放”,嘔心瀝血數年,於貞觀五年(631年)編輯成書,計六十五部約五十餘萬言。

我也沒細查這裡的【65部】與實體書中的【50卷】是否是對應關係,不過,這些都不是重點。讀懂《群書治要》,我覺得應該和讀懂《易》一樣,雖然智商不見得能有10倍的增量,但悟性肯定會有提升。不過,【卷一】就是《周易》治要,所以,也算是一脈相承。

談讀書:《群書治要》是本好書,且值得反覆玩味故事中的哲理!

考慮到硬核文字肯定沒有【吹牛逼】(如遊戲彩蛋),看的人多,但該說的還是要說的——但這裡可說,又不可全說,更有隻可意會不可言傳,所謂“道可道,非常道”。

首先,《群書治要》主要是給皇家和統治階層看的,核心就是【御國之法】,而這裡又牽扯到【道】與【術】的關係。舉例,【道】就是集權,通過【禮法】來維繫穩定;而【術】就是制衡

古代帝王常玩的方式(術)就是“黨爭”,這裡的黨可以是皇家子嗣、後黨、閹黨、士大夫保守派、士大夫激進派等。這樣,皇權受不到威脅,自然可以穩坐釣魚臺。

近現代歐美的“三權分立”、“多黨制”、“上院下院”也算是這種概念的脫胎,但這種分權和制衡的模式也有它的弊端。

談讀書:《群書治要》是本好書,且值得反覆玩味故事中的哲理!

其次,《群書治要》能治大國,亦可治家。畢竟,家至大則為國。

治家與企業管理也是相似的,恩威並施也是常態。但如果專欄寫成洋洋灑灑的【企業管理心得】,那就純粹是扯淡,【傑克韋爾奇】著作中的心法如果真有那麼神奇,縱觀全世界,似乎也沒出第2個堪比GE的公司吧?

當然,這裡也並不是說【傑克韋爾奇】的書沒有價值,而是說,他認為的【道】與【術】只是基於成功之上的【提煉】。對比起來,我更好奇GE在發展過程中的那些【衰敗點】(失敗點)是怎麼一步步形成的,因為成功之後的說辭總是冠冕堂皇,但失敗的契機卻值得沉思。

談讀書:《群書治要》是本好書,且值得反覆玩味故事中的哲理!

這也是我為何越發偏愛類似《群書治要》這種古書的原因——因為歷經千年傳承,多少先祖讓它流傳下來,說明肯定有它的獨特。

說個不中聽的話,很多歐美的“現代管理學概念”,在中華古文化中很容易就能找到類似的言辭,精華其實都在咱們自個兒這兒——沒事兒別老是崇洋媚外。疫情爆發後,某些歐美言論是怎麼詆譭咱中國的,自己沒點兒【嗶】數?

說回來,這本《群書治要》我自己讀的也是一知半解,如果讓我解剖一番此書的深度,可謂是自不量力,我只能說這是本好書,值得學習、工作的摸魚時間翻一翻的【典籍】

當然,如果你能從中讀出【帝王術】的高深莫測,恐怕你也悟性非凡。

大概就這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