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味《中庸》:何謂五達道?三達德?

《中庸》本來是《禮記》中第三十一篇,宋代朱熹作註解,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其核心以“不誠無物”展開論述,把“誠”作為認識世界的根本,把“至誠”作為修身的最高境界,把“致中和”作為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並提出“誠則明,明則誠”的認識方法論,和“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實踐方法論,把“極高明而道中庸”作為人生的追求。王陽明“心外無物”的思想就是出自此處。

從《禮記·中庸》的章節順序來看,我們大致可以推測《中庸》或許是不同時期儒家作品整理成的一個小冊子。然後收錄於《禮記》當中,並非一氣呵成的理論散文。從對孔子的稱謂也能看出些端倪,有的地方是“仲尼曰”,有的地方是“子曰”。筆者結合《哀公問政篇》中提出的五個“達道”和三個“達德”以及治國的“九經”對孔子治國思想進行梳理。

玩味《中庸》:何謂五達道?三達德?

天下之達道五

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

親愛親人時的親疏之分,尊重賢臣時的等級劃分,這是禮法所規定的。所以修身要懂懂得仁義,親愛自己的親人,就是最大的仁;推崇賢德的人才,就是最大的義。如果連“親親”都做不好,父母親人都不相信你,又如何能讓朋友信任你呢?如果朋友都不相信你,如何能讓領導信任你呢?這樣的話國家又怎麼可能治理好呢?

所以君子不能不修道德,不能不親愛自己的親人;想要侍奉好自己的親人,不能不知人;想要知人,不能不知天。想要知道天,不能不至誠,至誠是有方法的。天下的人有兩種,一種是“誠者”,這種人不需要思考就能懂得,不需要努力就能做到,可以從容不迫的踐行道理,這是聖人。第二種是“誠之者”,這種人是知道道理之後才開始修身,要廣博地學習,要對學問詳細地詢問,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別,要切實地力行。不學則已,既然要學,不學到通達曉暢絕不能終止。要付出比他人多十倍百倍的功夫來學習和踐行,如果肯下功夫,再愚笨的人都是可以學會的。

玩味《中庸》:何謂五達道?三達德?

天下之達德三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

有的人是天生就知道,有的人是學習之後才知道的,有的人是遇到困惑之後才知道的,這三途徑任意做到一種就可以了。好學的人近乎知,力行的人近乎仁。光是知道了還不行,還要堅持去奉行。不管是從容不迫的去實施,還是為了利益去踐行,還是勉強努力才能做到,任何一種途徑都可以成功。需要知道和做到哪些內容呢?就是下面的九種綱常。

玩味《中庸》:何謂五達道?三達德?

天下國家有九經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

修身以道,修道以仁。率性之謂道,自誠明謂之性。所以修身要先從自身的“誠”修起,只有知道了善,才能至誠,只有至誠才能自明。所謂自明的道理,孔子已經多次強調過了,仁是禮的根本,孝悌是仁的根本。所以為人處世要先從侍奉父母,敬愛叔伯,親愛兄弟做起。當家里人相信你了,朋友才會相信你;當朋友相信你了,上級領導才會相信你。這是把事情做成的基礎。

治理國家除了,修身至誠之外,還有尊重有才德的人,尊重賢人就不會被迷惑。敬重大臣,處事就不會恍惚不定。體貼眾臣,士就會以重禮相報。愛民如子,百姓就會勤奮努力。招募百工,財富用度就充足。優待邊遠異族,四方就會、歸順。安撫各諸侯,普天下就會敬畏。

玩味《中庸》:何謂五達道?三達德?

個人的修養要做到清心寡慾,服飾端正,違禮的事不做;摒棄讒言,遠離美色,輕視財物重視德行。對於賢德的人,要尊崇親族的地位,重賜他們俸祿;對於宗親族人,要有做到同愛共恨;對於大臣要多設官職以供任用;對於士要忠誠信實,以最重俸祿相待,對於百姓要根據節令使役,賦稅微薄;對於百工要日日訪視,月月考查,給與他們相應的報酬;對於邊遠的異族人,都要盛情相迎,熱情相送,獎勵有才幹的,同情弱小部落;對於諸侯國,要承續中斷的家庭世系,復興沒落的國家,整治混亂,解救危難,定期朝見聘問,贈禮豐厚,納貢微薄。

天子治理天下,一共就這九項內容,如果都能做到的話,就沒有治理不好的天下。對於具體的做事,要懂得“豫則立,不豫則廢”的道理,說話之前要先想好怎麼說,就不會語塞;做事之前先謀劃好步驟,就不會感到困惑。行動之前先計劃好行程,就不會不安。先把道理整明白了,再去做事就不會不知所措。凡事都有方法的,只有對內可以做到至誠,對外可以做到力行,這就是中庸之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