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江蘇日均處置醫廢183噸 守牢環境紅線


疫情期間江蘇日均處置醫廢183噸 守牢環境紅線

3月31日,省生態環境廳召開新聞發佈會,通報全省生態環境系統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工作情況。

疫情暴發以來,省生態環境系統及早謀劃、科學應對,守住疫情防控生態環境紅線,堅決防止二次汙染,堅決阻斷病毒通過醫療廢物、汙水傳播,先後印發《關於進一步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應對和防控工作的緊急通知》等18個文件,指導全系統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新冠醫廢”日產日清

守好疫情防控“最後一道防線”,是生態環境系統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重中之重。省生態環境廳固體廢物與化學品處副處長葛勇介紹,該廳在全國率先印發做好醫療廢物環境處置工作通知,明確相關醫療廢物從收集、運送、貯存到處置的全過程規範指南和個人防護指南。

全省19家醫療廢物集中處置單位運轉良好,能力達到406.5噸/日。1月20日至3月29日累計處置醫療廢棄物12806.18噸,日均處置182.95噸,設施平均運行負荷率45%。其中新冠病毒醫療廢物處置1020.85噸,做到日產日清、全部收集處置。“設施運行負荷率低時大約在40%,高的時候在50%左右,這意味著我省醫療廢物處置能力比較充裕。”省環境應急與事故調查中心副主任殷琨說。

葛勇說,“新冠醫廢”在醫療機構內貯存不得超過24小時,一般要求產生當天即外運,醫廢處置單位要優先收運、處置“新冠醫廢”,專廂週轉、專車運送,單獨記錄處置臺賬。我省還協調南京、徐州19名專業技術人員及專用車輛,幫助武漢等地處理醫療廢物,得到生態環境部肯定。

在定點收治醫院汙水安全處理方面,我省組織對醫療廢物處置單位、定點收治醫院、鄉鎮衛生院等開展環保專項執法檢查。截至目前,共出動21647人次,檢查各類重點單位8736家次,發現問題592個,通過指導服務已基本整改到位。全省54家定點收治醫院和45家接納定點收治醫院汙水的城鎮汙水處理廠保持汙水排放穩定達標。

“從無到有”制定地方標準

疫情防控期間,我省加強對空氣和地表水環境質量及飲用水源地水質監測,密切關注72個國控空氣自動監測站、200個國省控地表水自動站以及93個縣級以上飲用水源地自動站監測數據。

針對當前醫院、企事業單位大量使用消毒劑這一狀況,我省新增餘氯和生物毒性兩項特徵指標,制定專項應急監測方案,特別是加強飲用水源地水質監測預警。截至3月28日,全省一共對127個飲用水源地開展了2405次特徵指標監測。其中,開展1148次餘氯檢測結果顯示全部達標,開展1257次生物毒性監測結果顯示均為無。目前全省空氣質量及地表水、飲用水源地水質未見異常。

“自疫情發生以來,我們還加強了對醫療汙水和汙水處理設施的監督監測。”省生態環境廳生態環境監測處工作人員張皓介紹,截至3月28日,全省共對168家醫療機構開展了2627次監督性監測,對282個汙水處理設施開展了7649次監督性監測。

此外,我省研究制定《醫療汙水病毒檢測樣品製備通用技術規範》《應對傳染病疫情醫療汙水應急處理技術規範》兩項地方標準,強化醫療廢水殺菌消毒和穩定達標排放,降低新冠肺炎病毒擴散的環境安全風險。“這些標準‘從無到有’,體現了江蘇在環境技術方面的領先。” 殷琨說。

“18條”護航企業復工復產

對疫情防控期間急需的醫療衛生、物資生產、研究試驗等建設項目,省生態環境系統開啟“綠色通道”,採取豁免審批、告知承諾等方式,簡化環評審批程序,儘可能採取網上辦、掌上辦、預約辦、快遞辦等方式,最大限度實現“不見面審批”,幫助企業儘快形成生產力。

“對於企業復工復產,一方面生態環境部門不設置門檻、不參加任何形式的驗收,另一方面採取網上辦等方式,優化辦事程序、加快審批速度。”省生態環境廳綜合業務處主任科員王春說,南京市平均審批時長較平常縮短20%以上,蘇州市吳中區主動服務,僅用兩天時間就完成了一家藥企的環評手續。

省生態環境廳出臺生態環境部門支持復工復產18條措施,從開通綠色審批通道、優化環境監督管理、深化信任保護原則、加強財稅金融支持、精準調配要素資源、主動做好幫扶任務等六個方面全力支持企業復工復產。

全省13個設區市迅速跟進,累計出臺政策措施46條,並在第一時間落實。例如,南京、蘇州、鎮江、宿遷四市對於無主觀故意首次輕微違法百餘家企業及時糾正免於立案處罰;推行失信行為修補,明確疫情期間對環保失信行為視情況採取免除記分、減免信用懲戒等措施。鹽城市提供3500萬元貸款,助力某環保企業進行技術升級改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