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對中國抗疫陷入“三不”思維怪圈


歐美對中國抗疫陷入“三不”思維怪圈


張頤武將西方這種思維概括為“三不”:不服、不認、不信。對中國戰勝疫情、本國防控進度緩慢,有不服的心理。對中國經驗不認可,要自行探索解決方式,但最終還是採取封城、設方艙醫院等方式。最後,中國的措施被證明是有效的,這些人就只能用“數據不真實”來攻擊中國。“他們其實很無聊。”張頤武說,“他們甚至不明白,只有接受中國的幫助、效仿中國的經驗才能儘快戰勝危機……你要是都病死了,靠什麼反華?”

《南華早報》援引日本立命館大學專家廣野美和的話說,提供幫助的國家並非只有中國,且每個國家都希望提升自己的形象,“將中國的行動與爭奪影響力聯繫起來,而不考慮人道主義援助的背景和歷史,這會讓我們對中國支援行為的本質視而不見”。

張頤武表示,中國在國際輿論場上還處於弱勢。“為應對西方諸多非議的聲音,我們一方面要遵循客觀原則,事實勝於雄辯,中國逐步復工復產證明了我們經驗的有效性,是對他們最好的回擊。另一方面,我們要把各種聲音發出去,結合其他受援國家和世衛組織等力量,證明真實的情況。”

對於中國醫療支援,西方媒體出現一系列政治化解讀。第一種說法是,北京正在挽救被新冠病毒損害的聲譽。英國《金融時報》以“從掩蓋到全球捐贈者:中國的軟實力把戲”為題刊文稱,塞爾維亞總統公開表示“只有中國能幫助我們”成為北京的“宣傳助攻”,這正是北京尋求獲得的機會,即能從掩蓋疫情、導致病毒加速擴散的國家轉變為在世界其他地方陷入恐慌和危險之際提供領導力的慷慨全球大國。

第二種說法是,中國試圖將這場公共衛生危機轉變為地緣政治機會,“推銷”中國發展模式,填補美國遺留下的真空。美國彭博社稱,中國現在尤其緊盯意大利、西班牙、希臘等疫情嚴重的歐盟國家。當這場危機逐漸平息時,美國或將發現歐盟已進一步離開其勢力範圍。美國《紐約時報》援引一名學者的話稱,中國通過捐贈醫療物資表明自己是有責任擔當的強國,“同時也是吹捧自己在遏制疫情方面的成功,以表明一黨專政優於西方國家笨拙的民主制度”。

法國《世界報》認為,中俄的援助讓歐盟感到焦慮,他們擔心如果自己對其成員國的援助無法跟上外部國家的腳步,那麼這場輿論戰和地緣政治戰很難打下去。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日前發表有關警惕“慷慨政治”的文章成為國際輿論的熱議話題。他表示,有人正試圖詆譭歐盟有責任感、值得信賴的形象。香港《南華早報》解讀稱,歐盟也擔心內部團結遭到撼動。

“上述負面解讀中國醫療支援的聲音,歸根結底是一種新的中國威脅論。”德國中國問題學者夫羅裡揚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每當中國做了什麼應受到肯定的事情,一些美歐媒體和政客就會提出警告,比如中國試圖獲得更大影響力、想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他們同時還會提到中國試圖為本國企業開拓市場,以解決產能過剩問題等,當然還要渲染“中國製造”質量不行,“這在最近幾年已經形成了一種套路”。這名學者表示,歐洲正處於危機中,這些媒體現在應該更關注疫情,並感謝中國的幫助。

宋微表示,渲染“新冠病毒外交”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西方社會面對疫情的恐慌與焦慮心理。抗疫期間,美歐一些國家暴露出在危機應對和公共衛生領域的問題,一些媒體和政客試圖“禍水東引”,轉移矛盾和輿論的視線。

“抹黑中國對外支援的聲音大多來自那些本來就對華持有偏見的人,這樣的人在西方政界和媒體界還是比較多的。”張頤武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在人類需要共同應對疫情危機的時候,在國際上搞輿論鬥爭是沒有意義的,對於抱著最大善意的中國,這種抹黑的聲音可以說是“缺少良心”。

編排:安妮

曉玲醫生“溫心”提醒您:關注4.20世界痛風日

太極泉水,天然弱鹼性水(PH值7.8—8.3),中和尿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