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裡的名言警句,用一句話分享你最喜歡的那句?

妞爸_Shanghai


國人都來學一點國學,值得提倡。吸取精華,許多至理名言,哲理深刻,學了陶冶道德情操,提高民族文化素質,受益終生。下面為大家分享一段我最喜歡的名言。

《荀子》《勸學》開篇提出論點"學不可以已″,然後用一連串排比、對偶,通俗貼切的比喻來論述說明。"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已經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是不是通俗易懂呢,用現在的話說,它是不是充滿正能量,鼓勵我們學習就要報這樣的精神呢。


鴻英22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畢竟我國的歷史文化博大精深,隨便拎出來一個,便可以品足一生的,當然,這些名言警句當中,自然有大家最為喜歡的,諸如說書人就喜歡一句,那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說實在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句話,說書人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先是認識後半句的,說是後半句,也不過是“厚德載物”這四個字,記得那時候自己是高中時候,一個同學家特別有錢,而且還是書香門第的那種,偶有一次去他家做客,才看見牆上掛著一幅字畫,那就是“厚德載物”四個字,後來逐漸都歷史文化了解的加深,說書人才發現,原來最美的不僅僅是這四個字,而是整個句子,那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這一句話,便是概括了天、地、人之間那一種玄妙的關係,我們可以從自然界,學到很多道理,小到人與人之間,大到國與國之間,甚至我們還可以借這句話,對如今疫情下,發生的各種五花八門的事情進行深刻分析,從而達到自身的修養,不知道大家怎麼看的,歡迎留言!


北派說書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自己不喜歡做的事,也不要勉強別人去做。既是公平心,也是同仁心。是無分別心。看似簡單的八個字,做起來很難。

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亦不難。不為,則易亦不易。任何事都在於出發點,有什麼樣的出發點就會有什麼樣的預期結果等候。

生活中,常見閒言碎語者,說長道短者,挑撥是非者,背後誹謗者。可笑的是這樣的人往往接受不了別人議論自己。屬於只可我罵你,不能你瞪我。

其實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不難。有一個易先生,到新單位上班,同室一個王同事,過來悄悄的說科主任是一個很小氣的人,以後要多注意什麼的。

易先生微笑著對王同事說:“謝謝你和我聊天。不過請不要給我講別人的事,我不喜歡背後議論別人。”

王同事轉身把易先生的話傳給別人了。

隔天,小李和易先生一起出去辦事。小李問易先生有沒有和王同事聊天過,覺得王同事人怎麼樣?

易先生說你們都不錯,我們同事之間好好相處,工作好開展。

就這樣,易先生從不在背後議論他人,單位的人都知道了。

以至於誰想背後栽贓易先生也不能夠。

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從自己做起,不背後說閒話,易先生做到了。也贏得了大家尊重。

工作中難免有輕有重,有簡單的和複雜的。只要大家都沒有私心,不就是一個優質團隊麼。

現在,國家提倡和諧社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亦樂乎。



南山易人易學


國學經典裡的名句,用一句話分享你最喜歡的那句?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我最喜歡的經典名句。

之所以非常喜歡這一名句,是因為這句話道出了很多人內心想表達而又不知用什麼恰當的詞彙語句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與體會,而這句話則清楚明白的做出瞭解答。

單從字面意思去理解,有人往往會理解為只是男女之間表達相思纏綿之情的。認真思考後,就不能看出其實是人生旅途中不斷學習進步所必須經歷的一種過程。

要做好某件事,就必須全身心投入,就如同愛上一個令你朝思暮想的人,心裡除了這個人,世界上的一切似乎都與你無關,簡直達到了忘我的境界。你所從事的工作,你為之獻身的事業,只有在這種痴狂執著的狀態下,經得起艱辛磨難,耐得住寂寞孤獨,心甘情願,無怨無悔的去為之奮鬥,才能得到圓滿的成功。

如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敷衍塞責,得過且過,或怨天尤人,自暴自棄,任何事情都不會幹好。當你回首往事時,只能對天長嘆,追悔莫及了。





唐小懶媽媽


倉央嘉措:“世間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這是倉央嘉措對自己一生的最好描述,也是我認為他自傳裡最為欣賞的一句。

這句話表現的是倉央嘉措在愛情和信仰中難以抉擇,備受煎熬。


他的一生是不幸的,小的時候她本是一戶普通農家的孩子,卻被無意間選做了五世達賴班禪的轉世靈童。從此便開始了他的僧人之路,雖然他是高高早上的六世達賴班禪,但卻並沒有實權,只是別人爭權奪利是用的工具罷了;但他的生活卻被永遠地禁錮了。

當時正值青年的他,內心充滿了對愛情和自由的嚮往,在那時他下換上了一個女孩——瑪吉阿米。

在他眼中,瑪吉阿米是那樣的聖潔美麗,但是因為自己的人生自由無法自己掌控,只能在夜裡偷偷與她幽會。好景不長,瑪吉阿米隨父親離開了,他又不能隨之而去,面對自己心愛的人無法追求,可想而知內心是極其痛苦的。所以他的內心在信仰與愛情間徘徊。才有了這頗為傷感的詩句。


這種傷感不僅是存在於他的心裡,現在的很多人都在備受煎熬,難以抉擇。

也許真的是這樣,心中有了信仰和愛人,總是沒有時間同時擁有,只能默默的做出選擇,承受失去另一個我的痛苦。

我選擇了信仰,你呢?


芒芒困了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這句出自《孫子兵法》的名句,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可為什麼拿這句與大家分享呢?確實是因為它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起到了時時警醒自己的作用。

一、在學習及應對考試中

知己:這門課程我掌握了多少,掌握的程度怎麼樣,需要一套怎樣的辦法來檢驗自己的成果,根據這個檢驗結果,又將如何改進和完善等等。

知彼:這門課程的知識邏輯和結構是什麼,總共有哪些知識點,還有沒有相關的知識需要了解掌握,可以從哪些刁鑽的方面來為難等等。

二、對待工作領域內的各方面

知己:崗位需要的知識技能有哪些,業務知識掌握多少,熟練處理問題的能力處於什麼程度和階段,哪方面需要完善和提高等等。

知彼:崗位的具體職責,涵蓋的範圍及邊界,崗位涉及哪些相關領域的資訊和知識,崗位賦予的權利應該如何正確使用,如何讓企業更發展,讓員工更團結更自信等等。

三、對待生活交友等各方面

知己:自己為生活各方面以及為他人朋友付出了多少,投入了多少,是否保持做人的本色,誠以待人的品質,說話做事的方式方法是否合乎正道等等。

知彼:是否開誠佈公,志趣相投,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沒有不要錢的午餐,是不是都是正確地為了對方更好等等。

簡要的一些感觸,首要地知己都不能在各方面完全地做到,知彼就更不能說有把握了,因此絕不敢說百戰不殆,只是盡力做到最好,儘可能地讓自己少犯錯,真誠地對待朋友,少一些隔閡與誤解,生活平安,家族幸福。



海屹通航文化世界


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孔子

出處《尚書·周書·旅獒》。釋義:戲弄他人,以致失去做人的道德;太過沉迷於某一事物,就會喪失鬥志。

這裡就提出了一個做人準則:對待別人要善良,喜歡某種東西要有度。

何謂待人善良?我以為就是不要自作聰明把別人當傻瓜一樣耍弄。不會說話的小鳥都知道你待它是好是孬,從而決定信任你與否,何況那不愛說話的人?這個世界的不善良都是那些不善良的人作為導致的!這樣的人也就怪不得他了,因為老天只給了他聰明而沒有給他自知之明的能力,以致他只會耍聰明卻不能自省,這也就是他愚蠢的地方。上天是公平的,他讓你在一個方面聰明的不得了,卻讓你在另一方面表現的很愚蠢,當你笑話別人的時候,也難免被別人笑話。

什麼是喜歡某種東西要有度?就是你愛好某樣事物不要超過分寸不要過於沉迷,否則你就會因為耽於它而荒廢自己的正經事業。比如有的人愛上賭博以致家庭事業都不要了,最後可以說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場。古時玩物喪志的國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衛懿公。他的一生痴迷養鶴,玩物喪志,最終使得衛國被滅,如此亡國的國君,可謂是史上第一人了。 衛懿公雖然貴為一國之君,但是痴迷養鶴,並把養鶴當成了一種興趣,而且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按道理來說,一個國家的文武百官都是根據才能武力來分配的,但是在衛國卻不是這樣,不管你是治國有方還是能征善戰,這在衛懿公的眼裡都不是事,只要你會養鶴,並且能把鶴養好,這才叫有真本事。 為了能養好鶴,衛懿公還特意修了養鶴池,並請人來專門護理仙鶴。衛懿公每天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養鶴池去觀賞仙鶴,並且跟仙鶴們一同進餐。當然這些仙鶴們都是有等級劃分的,按照等級的不同,他們的食物也不同,一般上等的仙鶴,吃的是高級食材,並且由專門的護理人員陪護。中等的仙鶴,所有的配備也就一律降一級,以此類推。 而在衛懿公每次出去遊玩的時候,也都會帶著仙鶴同行,但是仙鶴們並不是被關在籠子裡,而是大搖大擺的坐在車上,頭等車、二等車,甚至還有專門供大夫乘坐的車輛,這樣的仙鶴被稱為“鶴將軍”,而衛懿公自己帶領的則是“鶴司令”。 由於衛懿公愛鶴已經上癮,根本聽不進去臣子的諫言,整日不管不顧,就跟著一群仙鶴為伍。而這時候北方的戎狄日漸強盛,在見到衛懿公整日養鶴為樂後,就趁機發兵打了過來。等到北狄的人打過來的時候,衛懿公跟著仙鶴玩得正歡。聽到北狄的入侵,絲毫都不擔心,帶著仙鶴就回去部署迎敵的策略。 衛懿公首先命令將士們登上城牆防禦北狄的入侵,但是將士們都不為所動,很多百姓也都是紛紛逃離城池,根本沒有人願意守衛城池,這時候衛懿公才發現根本不是他想的那麼回事,連忙找人來問是怎麼回事?來人對衛懿公說只要用一種東西,肯定能擊敗北狄,根本用不著士兵們打仗。衛懿公忙問是什麼東西?怎麼自己不知道,來人回答說是主公養的仙鶴。衛懿公不明白仙鶴怎麼能禦敵於外?這時候士兵們才說既然不能打仗,那為什麼還要花如此精力去養著? 衛懿公這才明白過來,追悔莫及,並且親自放了所有的仙鶴,但仙鶴門被養的久了,不肯離去,衛懿公只好狠下心來殺了幾隻仙鶴,這才趕走了鶴群。眾人見衛懿公確實有悔過之心,所以也就紛紛拿起武器防禦城池。衛懿公更是親自出戰,但見士兵的士氣都不高,衛懿公知道這是由於自己養鶴誤國,這才招來了北狄的入侵,所以下定決心,一定要打敗北狄。 可惜事與願違,衛軍大敗,衛懿公更是被殺,他的肉還被人烹食,只留下了一副肝臟。這時候出使的大夫弘演回來了,在見到衛懿公的慘狀後,把自己的腹部剖開,用自己的身軀做了衛懿公的棺木。這件事情感動了齊桓公,所以在齊桓公的幫助之下,衛國才得以延續下來。



所以說,“玩人喪德,玩物喪志”真是一句指導我們做人的標準的名言警句啊!


我要嘗試一下


《周易•象傳》乾坤兩卦的象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是說天的運動健動,君子據此應自強不息;大地的形象,其象徵是坤卦,君子據此應以寬厚的德行容載萬物。

清華大學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做為校訓。



周明華


“聖賢之所以為聖,佛家之所以為佛,所爭皆在大磨折之日。(《曾國藩全集,家書》)

這裡的“大難磨折”就不是一種環境,而是一種命運了。命運中註定要有苦難,面對這種苦難的命運,能做出精神上的準備,並因比具備堅韌意志的人,就真正具有了可以成聖成佛的大智慧。

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將,俱要好師,好

友、好榜樣。

老子以天人合一的境界,把宇宙、人生和社會看成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從而要求人與人之間愛而忘私,和諧相處。無私是合乎道的美德,只要堅持一美德,人類才能實現,”長生”。

孔子十分強調學以致用,他認為學生應該投入到現實生活中去,而不能沉湎於書本之中。他教育學生,即學問、行為、忠恕、信義。教育原則是,“有教無類”,就是不分貴賤,貧富等。

說到王陽明,就要說到近代流傳甚廣的一句名言:“五百年來兩大完人,前有王陽明,後有曾國藩。長嘯之後,男子自言自語道:“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接著說:“至此心外無物”,心即理也。正是這一刻,東方哲學史上五百年來最具影響力的一個流派——心學就此誕生了。在萬山叢棘中開創了心學智慧的大思想家,就是五百年來的大聖人———王陽明。


anhui皖秦


《老子》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指福禍互為因果,互相轉化。有時福是禍,有時禍是福,萬事萬物都有他的兩面性。壞事可以引發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引發出壞的結果。

故曰: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