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不能替代口罩,但更能體悟“人”的含義

2020年的這場疫情,有很多意外。比如沒人能夠預料到,“詩詞”會被賦予外交的意義,乃至成為對外援助的一種標配。


浙江對日捐贈物資上寫著“天台立本情無隔,一樹花開兩地芳”。中國駐韓大使館在援助韓國大邱的抗疫物資上印有“道不遠人 人無異國”。馬雲公益基金會向日本捐贈的物資上寫著“青山一道,同擔風雨”。小米在捐贈給意大利的物資上寫的是“我們是同一片大海的海浪,同一棵樹上的樹葉,同一座花園裡的花朵”......


詩歌不能替代口罩,但更能體悟“人”的含義


有媒體將這幅圖景稱為“環球詩詞大會”。記者注意到,使領館、地方政府、各大企業、民間組織在“寫詩”這件事上空前的一致。我們自然不能忘記,最初的靈感來自日本友人,尤其是那句風靡大江南北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圍繞“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曾有過一場無聊的爭執,但事實證明,人們熱愛的是雋永、優雅的短句而非吹毛求疵的長篇大論。


其實,這是時代風向變化的一個標誌,說明人們渴望精緻多元的表達,而不再滿足於口號式的話語。這不是說口號在任何時候都沒用,而是說一個健康的社會不能只有口號。該加油的時候喊加油,想寫詩的時候也不詞窮,這才是正常的。


可能還是會有人說,新冠病毒引發的災難在全球次第上演,詩歌有什麼用?


是的,詩歌頂不了口罩,頂不了呼吸機,畢竟現在已不是念著咒語上陣殺敵的年代。但是印兩句詩的功夫不會耽擱抗疫物資的生產運輸。而讀詩的片刻,可以讓重壓下的我們靜靜體會人類的含義。


每次焦慮不安,我們可以抽出自己喜愛的詩集,或許讀上片刻便能平心靜氣。正如詩人里爾克的《秋日》,“誰這時孤獨,就永遠孤獨”。詩都是孤獨的產物,但詩人的偉大在於,他們能在狹窄的自我中發現人類的共同命運,並把這一發現“釀入濃酒”。當讀者嚥下這杯酒時,就會發現自己並非真的孤獨。既然千百年來人們都在唸著“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那麼自然前有古人後有來者。


不得不承認,迄今為止人類在抗疫中還未表現出應有的團結。推卸、拖延、狡辯、爭吵,佔據了太多本該用來採取行動的時間。甚至有人會悲觀地表示“對人類失望了”。其實,讓我們失望的不是人類,而是我們此前對世界的天真想象。我們誤將一些想象當做現實,疫情只是讓一切迴歸了它們本來的樣子。破除幻想,我們才有可能讓世界變得更好。


哪一代人又不曾失望呢?當杜甫在破碎的山河之間顛沛流離時,他會不失望嗎,可是他依然寫下“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詩句,感動著千百年後的我們。


詩歌不能替代口罩,但更能體悟“人”的含義

@央視新聞


人們在援外物資上抄錄著古今中外的詩句、箴言。這些跨越國界、跨越時間的句子,讓我們意識到人類在根本上是一個大家庭,我們的情感與命運都是相通的。


其實,病毒早就說話了,“我才不管你是哪國人”。在病毒面前同等脆弱的我們,也可以團結起來共同變得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