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劃分為3區3市的3線城市,享有“蘇中門戶”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3區3市的3線城市,享有“蘇中門戶”之稱


海陵區

名稱來歷 1996年8月12日,設立地級泰州市,原縣級泰州市改為海陵區,名稱源於西漢所設置的海陵縣。海陵縣命名由來,《大清一統志》卷六十七雲:"以其地傍海而高故曰海陵。


江蘇省劃分為3區3市的3線城市,享有“蘇中門戶”之稱


高港區

名稱來歷 建區之前屬泰興市轄地,1997年8月,設立泰州市高港區。

高港(這裡指高港碼頭一帶),清代中葉成陸,後期形成港口,原名朱家港,因高氏聚居,遂改稱高港。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清末秀才、紳士高升甫在江邊擇地創辦“洋棚”,接攬申漢線和沿江城市中外客輪停靠,代辦旅客,貨物水上運輸業務。因此,高港寓有“高家創業港口”的含義。從此,高港揚名於海內外。


江蘇省劃分為3區3市的3線城市,享有“蘇中門戶”之稱


姜堰區

名稱來歷 1994年7月,撤銷泰縣,設立姜堰市(縣級),因駐地姜堰鎮得名。2012年12月,撤銷縣級姜堰市,設立泰州市姜堰區。

相傳北宋仁宗至徽宗年間,泰州富商姜仁惠,置田產若干,在州治東天目山附近。當時,東有海水、南有江水,北有淮水,常為患。姜仁惠、姜鍔父子兩次出錢出力,先後兩次率領民眾築堰抗洪,最後遷堰(壩)至羅塘港,近運河口。上壩、下壩、大約即這個時候形成的。百姓們為了紀念姜仁惠,姜鍔父子,不忘他們率領民眾築堰的功績,逐將大堤命名為“姜堰”。姜堰因此得名。


江蘇省劃分為3區3市的3線城市,享有“蘇中門戶”之稱


興化市

名稱來歷 據《大明一統名勝志·南直隸揚州府志勝》卷17:“偽吳武義年中置今縣,言將振興其教化也。”1987年12月22日,撤縣建市,改為興化市(縣級)。


江蘇省劃分為3區3市的3線城市,享有“蘇中門戶”之稱



靖江市

名稱來歷 東漢末年,靖江尚未形成陸地,只有滔滔江水中突現出一座獨峙的山,名叫孤山。後來由於江潮的沖刷,在孤山腳下漸漸隆起一塊塊沙洲。沙洲又連成片,成了陸地,對這片陸地,後來人們稱之為“馬馱沙”。

有一年,有個叫易乾的靖江知縣到西沙視察,走到焦山港(今東興鎮),曾發現一塊斷碑,上面隱約可見幾句碑文,其中一句是:“此沙是吳大帝牧馬大沙……”吳大帝即吳國國君孫權,靖江方言中,“牧”和“白”、“大”和“馱”都是諧音,說訛了,就把‘牧馬大沙”誤成了“白馬馱沙”,久而久之,便簡成“馬馱沙”了。由於有了“馬馱沙”這一名稱,其他與“馬”有關的別稱,也就先後出現,如馬洲、驥江、驥渚、牧城等等。其中馬洲和驥江,直到現在還作為靖江的別稱在使用。

在明成化七年建縣之初,馬馱沙隸屬江陰,由江陰知縣代管。後不久,為適應管理需要,應天(南京)巡撫膝昭上書朝廷,建議將馬馱沙從江陰劃出,表章中說馬馱沙“居長江下游,扼江海門戶,捍衛全吳,足稱重鎮”。其重要性雖然是從軍事上講的,但講得很確切,很充分,因而很快得到朝廷的批准。

因為馬馱沙具有“扼江海門戶”的作用,就叫做“靖江”。“靖”是安定太平的意思;“江”是因為它瀕臨長江,是一座江邊城邑。明成化七年(1471年)置靖江縣。以其地扼江海門戶,且以江海多警,故名靖江。1993年7月14日,靖江撤縣建市(縣級)。


江蘇省劃分為3區3市的3線城市,享有“蘇中門戶”之稱


泰興市

名稱來歷 本為海寧縣濟川鎮,南唐升元元年(937年)置泰興縣,寓意"國泰民安、五業興旺”。同時也含有“隨泰州興起”之意。1992年10月16日,撤泰興縣,設泰興市(縣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