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往暢行,隱形“戰士” · 滿滿創意的腦(三)

60多個日日夜夜,200多人忘我付出,“1+1+7”抗疫復工大數據全家桶,覆蓋6億用戶……走進中國電科“一網暢行”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大數據攻關團隊,走近以大數據抗擊疫情的隱形“戰士”,從“責任”“創新”“卓越”“共享”四個方面,體悟價值奉獻,收穫共鳴感動。本文為第三篇——“

創新”。

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全面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術,在國內尚不多見,沒有以往經驗可借鑑。

意往暢行,隱形“戰士” · 滿滿創意的腦(三)

知難不退,不勝不歸。面對疫情,在集團黨組的帶領下,血液裡流淌著“藍色基因”的電科人,“點亮”滿是創意的大腦,用“創新創造”的方法爬坡過坎、奮勇向前。

這種創新創造,既包括技術內容,也包括研發模式。

“接到任務的時,就在想我們能用大數據能為疫情做什麼。”中國電科社會安全風險感知與防控大數據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副主任林暉說。經過深入思考,他和團隊發現,可以用大數據技術進行流行病毒擴散分析模型構建、病毒溯源,這對防控救治、資源調配有巨大的參考價值。

意往暢行,隱形“戰士” · 滿滿創意的腦(三)

於是,他們帶著迸發出的靈感火花,勇敢地邁上這一條還沒有人走過的征途。

傳染病防治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領域,團隊此前沒有從事過流行病毒擴散分析的相關經驗。為使模型更專業精準,他們一方面抓緊時間學習新型冠狀病毒及其防控科學知識、傳染病管理與防控基礎知識、國家防疫政策和精神等,一方面主動與相關醫學專家聯繫,瞭解疾病流行病學大數據分析所需基本參數與條件,為數據模型科學建立奠定了醫學學科基礎。在此基礎上,他們運用積累的大數據建模分析技術,彙集、整合、分析傳染源相關信息,建立數據模型,把大海撈針變成按圖索驥,並在短時間內將疫情情況可視化地展示出來,為研判當期疫情態勢、未來發展趨勢以及控制傳播途徑,贏得時間,提供決策參考……

意往暢行,隱形“戰士” · 滿滿創意的腦(三)

彷彿精密儀器調校一樣,他們不斷對數據模型進行精細入微的調整,力求預測準確度更高、更高!當時,他們評估了2月8日、2月18日、2月28日這幾個關鍵時間節點趨勢,均取得了比國內同行更高的準確率。隨著時間推移、疫情的發展,他們支撐國家制定了縣域風險等級標準和風險人群判別標準,預測工作也從全國轉向湖北、北京、安徽、湖南、河南等重點省市。最近,隨著境外輸入風險加大,他們又重點建立了北京、上海、山東等地預測模型。與此同時,他們還運用大數據手段開展了溯源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利用大數據技術對疫情進行預測、溯源,為中央和地方等提供決策支撐,本質上還是to G和to B業務,這與中國電科以往的業務類型相比沒有很大的不同。而“一網暢行”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大數據系統的推出,則實現了中國電科向to C邁出了重要一步。

這一步,給產品研發帶來了很多變化,也形成了很多“新點子”“新路子”。

意往暢行,隱形“戰士” · 滿滿創意的腦(三)

“相對於to G和to B項目,to C項目產品應用場景更豐富,更貼近百姓生活,用戶體驗要求也更高。”技術人員黃飛龍表示。這其中一個考驗就是訪問併發量的指數級增長,給系統帶來的擴容壓力,對用戶使用流暢度帶來挑戰。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迅速採用新的技術,拓展了平臺、優化了架構,在短時間內實現訪問併發容量的大幅躍升,及時解決了問題。“在剛上線的幾天裡,有些用戶會出現使用不太順暢的情況,但是我們優化了架構之後,基本上就沒再出現了。”黃飛龍說。

走通研發模式,給應用開發奠定了基礎,應用的豐富卻需要更多的“奇思妙想”。“一網暢行”系統“小戰士”“小雷達”“小班長”“小幫手”“小達人”“小管家”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的背後出來,是如何做到靈感的持續爆發呢?

“位卑未敢忘憂國。”他們說,“我們每天都關注疫情發展,不斷思考國家需要什麼?老百姓需要什麼?我們還能再做些什麼?”

當坐上火車、汽車,看到一張張沉默緊張、顧慮重重的臉龐時,他們想:是否可以通過大數據的方式跟蹤、追查到密切接觸者,讓有隱患的人及時得到關心,無隱患的人安心暢行;

意往暢行,隱形“戰士” · 滿滿創意的腦(三)

當走在返京路上,看到每一道卡口檢查都需要一次紙質登記時,他們想:紙張登記很難留存記錄,也容易滋生傳染隱患,最好利用信息化的方式完成數據收集,同時通過無接觸模式降低隱患;當看到復工復產復學將要到來時,他們又想:怎麼讓大家更安全地學習工作生活……

於是,他們研發出了“小護士”“小戰士”“小管家”“小幫手”“小達人”“小班長”“小雷達”等“全家桶式”系列應用。雖不居廟堂之高,但是依然關心國家之所需,正是看到了國家各行各業防疫復工存在的各種需要,從自己術業專長出發,經過思想碰撞,各個想法如礦石淬鍊,最終進化為一塊塊可以獨當一面的“鋼鐵”鋼鐵。

創新體現在方方面面,在產品,也在方法。

疫情的爆發,讓集中式研發變得不可能,他們創新地使用分佈式開發模式、自動式測試方式,進行技術的研發、迭代,看不見人的“線上溝通”,成為思想碰撞的坦蕩通途。同時,他們還在以往to B/G的基礎上,迅速總結提煉出一套to C研發、服務模式,也為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黃飛龍把這形容為“厚積薄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