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給孩子削過2根鉛筆的母親,是如何教出“高曉鬆”這樣大咖的?

只給孩子削過2根鉛筆的母親,是如何教出“高曉松”這樣大咖的?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幾年前,這句歌詞在網絡上一度盛行。後來,高曉松多次說過,這句話源於自己的母親張克群。

只給孩子削過2根鉛筆的母親,是如何教出“高曉松”這樣大咖的?

眾所周知,“身懷六甲、學富五車”的高曉松畢業於清華大學、因一首《同桌的你》紅了幾十年,如今又有多檔高點擊量的談話類節目在手。按說老高這樣的人生閱歷,早已讓人羨慕得個個都成檸檬精,可若跟他母親一比,直接被秒得渣渣都不剩……

只給孩子削過2根鉛筆的母親,是如何教出“高曉松”這樣大咖的?

出身名門、飽讀詩書的張克群早年間受梁思成“忽悠”痴迷古建築,是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做了大半輩子和建築相關的工作。

學識出眾的她,還有著讓兒子自豪的顏值——高曉松曾不止一次在節目和文章裡說母親“頗有民國才女林徽因之風”,並把自己的頭像設置成父母年輕時的合影。

只給孩子削過2根鉛筆的母親,是如何教出“高曉松”這樣大咖的?


在北京後海邊的一個四合院裡,高曉松媽媽張克群接受了媒體採訪。談及教育,她說:“我給孩子削過兩根鉛筆後,就再沒管過他們。”

因為在張克群看來,父母未必比子女高明。

只給孩子削過2根鉛筆的母親,是如何教出“高曉松”這樣大咖的?

問及教育秘訣時,她總結了一句話:“教育應該是理念上的教育,而不應該是具體的教育。”

再直白點說,就是“別管那麼多!”

有不少人總喜歡把教育的成功歸結為:有錢、有權、有資源。

言下之意是:我們沒錢、沒權、沒資源,所以做不好是理所應當?

只給孩子削過2根鉛筆的母親,是如何教出“高曉松”這樣大咖的?

我承認,這個世界存在巨大的貧富差異,有錢有資源能讓教育這條路少很多坎坷,但的的確確不會更省心。

朋友也曾談到了這個困惑:“別的家庭有錢,人家也沒有錯啊!我們在討論他們的教育,他們的生活,也都是和錢沒有關係的。”

有錢和懂教育,真不是一回事情。父母有錢,卻怠於孩子的教育,最後教育失敗的案例,不勝枚舉。

只給孩子削過2根鉛筆的母親,是如何教出“高曉松”這樣大咖的?

教育是一件“

豐儉由人”的事,富裕家庭和貧困家庭都能出人才。比起花錢,更重要的是父母樹立正確的教育觀。畢竟,無論家庭是否有更多資源,那些優秀孩子背後的父母是有共性的:言傳身教。

只給孩子削過2根鉛筆的母親,是如何教出“高曉松”這樣大咖的?

還有一點更重要的是,他們不會把注意力放在“別人什麼都有,我什麼都沒有”上面,而是專注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孩子。創造環境,創造機會。

這本《成長比成績更重要》的書就是一位母親用3年的心血鑄就的傳奇,沒有居高臨下的說教,字字句句都是可以共享的經驗、教訓。如果你也在孩子教育的道路上迷茫,不知該怎麼辦,就趕快看看這本書吧。


只給孩子削過2根鉛筆的母親,是如何教出“高曉松”這樣大咖的?

讓你的孩子在學習的路上

不浮躁,不焦慮,同時收穫健全的人格和幸福生活的能力;讓家長在陪讀的道路上不困惑、不迷茫,與孩子一起成長進步。

只給孩子削過2根鉛筆的母親,是如何教出“高曉松”這樣大咖的?

這是一本真正以孩子的心靈成長為出發點,不以考分為目的,更有利於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和內涵,更有利於孩子形成大胸襟,大格局

的一本書。真正聰明的父母,不是天天把教育理念掛在嘴邊,他們會以身作則,為自己的興趣傾注心力和時間,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對生活的熱情,讓孩子的精神世界逐漸豐盈充實。


只給孩子削過2根鉛筆的母親,是如何教出“高曉松”這樣大咖的?


感興趣的家長可以點擊下方鏈接進行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