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裡的“平安春信”:從郎世寧筆下的傳梅到太平有象

“平安春信”在中國文化的語境裡有著特別的意義,尤其是在春日的疫情之下,讀這幾個字更是別有意味。故宮博物院除了藏有一幅朗世寧的《平安春信圖》,更有眾多寄託平安與春信的藝術品。無論是寧壽宮花園玉粹軒裝飾中的皇子採折梅花插入瓶中的圖畫,還是竹子和鵪鶉雙重“平安”加持的國畫作品,都在祝願這個世界的平安與春信。


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幅《平安春信圖》。畫中主角是一長一少兩位人物,皆繫頭巾,身著直裰,長袍寬袖,一副古裝打扮。長者手持一截梅枝,遞予少年。少年微微躬身,正接過梅枝。背景是幾株勁挺的新竹,佔據了相當大的畫面空間;身前不遠處是一樹凌寒綻放的梅花——可能正是二人手中梅枝的來源。

鑑賞|故宮裡的“平安春信”:從郎世寧筆下的傳梅到太平有象


鑑賞|故宮裡的“平安春信”:從郎世寧筆下的傳梅到太平有象

《平安春信圖》局部


我們得知這幅畫叫《平安春信圖》是因為畫作包首上有乾隆御筆“平安春信圖”五字題簽。那為何會給這樣一幅人物畫起這個名呢?我們注意到,畫作表現的是二人傳遞梅花的瞬間,而二人手中的梅花更是焦點所在。我們熟知的梅花似乎往往與冬日綁在一起。它位列“歲寒三友”,不畏嚴寒,孤芳冷傲,甚至還因花瓣潔白自有暗香而得了“香雪”的雅號。但其實,除了迎風斗雪,梅花還有著“報春”的溫暖寓意。

鑑賞|故宮裡的“平安春信”:從郎世寧筆下的傳梅到太平有象

乾隆皇帝御筆“平安春信圖”五字題簽


鑑賞|故宮裡的“平安春信”:從郎世寧筆下的傳梅到太平有象

竹長青,梅報春。梅花開在春天百花之前,梅花開了意味著春天也快到了,固有“梅傳春信”之說。正如詩中所言,“簾幕東風寒料峭。雪裡香梅,先報春來早。”(宋·歐陽修《蝶戀花·簾幕東風寒料峭》)“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元·楊維楨《道梅之氣節》),乾隆本人也有詩句“梅報春信諒也宜”,表達對梅花帶來的“春之消息”的期盼。春信已至,平安何解?答案是竹子。


這似乎又與我們常見的有平安寓意的意象不同。

鑑賞|故宮裡的“平安春信”:從郎世寧筆下的傳梅到太平有象

通常,古人會藉助名字與“平”和“安”諧音的物件來寄託祈求平安的心願。可能只是一個簡單的瓶子。比如寧壽宮花園玉粹軒裝飾有一幅通景畫貼落,畫中描繪了皇子採折梅花,插入瓶中的情景,其寓意就是“平(瓶)安五福”。也可能只是一隻普通的鳥雀。鵪鶉,同樣是以諧音取得平安之意;或伴菊花,寓意“長治久安”;或銜穀穗,祈願“歲歲平安”。還可能是像“太平有象”這樣經過精心設計、頗具巧思的吉祥物。“太平有象”的主體通常是大象,背上馱一隻大寶瓶,因古時“大”與“太”同解,便有了最基礎款的“太平有象”。匠人們還會通過象背上瓶與鞍的搭配,增加一層“平安”的寓意;或是在瓶中插入戟、磬、如意、花卉等,在“太平有象”的基礎上再點綴以“吉慶”“如意”等更豐富的寓意。

鑑賞|故宮裡的“平安春信”:從郎世寧筆下的傳梅到太平有象

鑑賞|故宮裡的“平安春信”:從郎世寧筆下的傳梅到太平有象

鑑賞|故宮裡的“平安春信”:從郎世寧筆下的傳梅到太平有象

鑑賞|故宮裡的“平安春信”:從郎世寧筆下的傳梅到太平有象

“太平有象”幾乎是明清時期最受宮廷歡迎的吉祥主題之一。我們在寶座前的陳設、桌案擺件、鐘錶、墨硯文具和服裝上都能看到它,甚至在首飾上也能看到它。

鑑賞|故宮裡的“平安春信”:從郎世寧筆下的傳梅到太平有象

鑑賞|故宮裡的“平安春信”:從郎世寧筆下的傳梅到太平有象

鑑賞|故宮裡的“平安春信”:從郎世寧筆下的傳梅到太平有象

鑑賞|故宮裡的“平安春信”:從郎世寧筆下的傳梅到太平有象

鑑賞|故宮裡的“平安春信”:從郎世寧筆下的傳梅到太平有象

鑑賞|故宮裡的“平安春信”:從郎世寧筆下的傳梅到太平有象

鑑賞|故宮裡的“平安春信”:從郎世寧筆下的傳梅到太平有象

那麼,在發音上與“平安”相去甚遠的“竹子”,又是如何獲得平安寓意的呢?
唐人段成式所著《酉陽雜俎續集》記載了一個小故事:“北都惟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長數尺。相傳其寺綱維每日報竹平安。”意思是說大唐北都(今太原)有座童子寺,寺裡種了一叢新竹,只有數尺高。寺中主管寺內事務的僧人(即綱維),每天要向人報告竹子平安生長的情況。此後便逐漸以“竹報平安”表示平安家信,而且“竹”與“祝”同音,竹子也成了平安的象徵。


鑑賞|故宮裡的“平安春信”:從郎世寧筆下的傳梅到太平有象

鑑賞|故宮裡的“平安春信”:從郎世寧筆下的傳梅到太平有象

所以,用了竹子和鵪鶉雙重“平安”加持的作品,就有了雙重的祝福寓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