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麻鎮西九里港上,建造乾隆行宮的計劃,歷史上確有其事。

1

京杭大運河自杭州市餘杭區博陸鎮流入桐鄉境內,橫貫大麻鎮區,向崇福鎮東去。

在大麻當地,民間叫大運河為“塘河”,其北的村莊、地區統稱為“塘北”,南面更大的鎮域範圍卻不對稱地叫“塘南”,而是將此一稱呼安到了遠在錢塘江以南的蕭山地區的頭上。

這是老裡流傳下來的地名俗稱,未見記載,卻是眾所公認的習慣稱呼。

在大麻鎮西九里港上,建造乾隆行宮的計劃,歷史上確有其事。

2

大麻塘以北,地域不大,卻有三條叫“九里港”的河道,都通大運河。

東邊那條在吉字浜村境內,叫東九里港;

中間的在海華村,叫中九里港;西邊的在百富村,叫西九里港。

三條河道中,以西九里港最為寬闊。

江南水鄉,河道密佈,以長度名河、以方位區別的河名,亦非罕見,不足為奇。

大麻鎮舊屬德清縣。民國版《德清縣新志》:“大麻村,為杭嘉湖三府接界,屬德清縣。”數年前,筆者在德清縣檔案館查閱有關資料時,在《德清縣續志》中,竟意外地發現了清乾隆時擬建行宮的軼事:

“塘棲行宮,基長60丈,東西餘地各10丈,深60丈,堤岸60丈,在運河南岸,屬仁和境。

乾隆二十二年以前,系仁和恭辦,二十七年,湖州府知府李堂,請歸湖屬經辦,時議移至德清大麻村,已於大麻村永福橋築石岸矣。旋定議,仍在塘棲,其工程湖屬公辦。”

在大麻鎮西九里港上,建造乾隆行宮的計劃,歷史上確有其事。

3

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坊,地處僻壤,怎麼可能有建造皇帝行宮之議呢?

而《德清縣續志》系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版本,是康熙版之續編,補纂康熙十三年至嘉慶十二年這130多年的歷史。

由於其成書與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相隔僅只46年,故上述記載允為可信可靠。

那麼,在這個毫不起眼的小村落,何以會有修建行宮之議?湖州府因何奏請要將塘棲行宮移至大麻?又何敢邊上疏就邊動工築石幫岸?到後來,又為什麼終於作罷?

試想:替皇家辦事,豈敢兒戲! 其中疑竇重重,引起了筆者極大的興趣。

大麻是位於京杭大運河邊的小鎮,古時坐船到杭州僅一日水路,因而在南宋時期,這裡早就形成富庶的農村集市。

尤其在宋南渡時,為紀念三國時東吳孫權,而在瀕臨古運河的南岸,建造起一座巍峨高大的吳王廟,為過往船隻所矚目。清康熙、乾隆皇帝沿運河南巡,經過大麻,也要到吳王廟滯留。民國版《德清縣新志》卷13【大麻駐蹕】有載:

“清康熙、乾隆間數南巡,至大麻鄉,停泊龍舟,暫時駐蹕吳王廟。廟之東西廊首,列偶像二,頂卦武裝,雲是康熙南巡時,兩侍衛在該處失足墮河而死者,塑作紀念。”

在大麻鎮西九里港上,建造乾隆行宮的計劃,歷史上確有其事。

4

民間傳說,康熙南巡時,曾攜愛孫弘曆同行,他的兩個侍衛就是為救其孫而墮河。

我查閱了祖孫的生卒年月,發覺此說有誤,但作為坊間傳說也情有可原,畢竟事出有因,並非空穴來風。

其後,乾隆皇帝效法皇祖,六下江南,體察民情,每過大麻必上岸到吳王廟進香倒是確有其事。

於是,在乾隆二十七年三下江南時,或許由於隨行大臣揣度上意,暗示唆使湖州府奏本,在此地建造行宮亦未可知。

果若如此,則“已於永福橋築石岸”之舉,始可得到解釋。

永福橋,在塘北西九里港上,與大運河相通且較近,對皇家船隊的泊舟交通均甚便利。可見擬議中的行宮舊址,是經過精心規劃選擇的。

至於議而作罷的原因,已無從稽考。從行程而言,石門鎮營盤頭到大麻畢竟較近,從大麻到杭州就較遠,而塘棲鎮正處於中間,船行較為充裕寬舒,且塘棲是大鎮,比較繁華。

當然,真正內中的緣由,只唯當年經辦的官員才知曉,想必也不敢透露,更不可能記載下來。所以,連西九里港曾動工打算建造行宮的事,也鮮為人知。

因此,筆者只能作如是解釋,估計雖不中亦不遠矣。

總而言之,在大麻鎮西九里港上,建造乾隆行宮的計劃,歷史上確有其事。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