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進行中—不再“喊渴、喊餓”的旱作農業

“咱們這旱地,最怕缺水份了,種了這麼多年地,還是雙壟保墒效果最好,種出來的玉米長的又健又旺,再也不怕把咱們的地‘渴’著了。”靜寧縣紅寺鎮吊岔村的徐中勤,是本村旱作農業種植面積最大的一個貧困戶,年初他就早早從村集體預定租賃雙壟覆膜機,疫情緩和後,他和家人加班加點的在地裡勞作,就為搶抓墒情,能夠讓自家的25畝旱作農田保質保量的覆上地膜。

脱贫攻坚进行中—不再“喊渴、喊饿”的旱作农业

“我們要將壟根據寬窄行分成大小壟,大壟寬70公分,高10公分,小壟更窄也更高,寬40公分,高15公分,這樣才能確保田間的通風和透光性,膜一定要鋪平、鋪展、壓實了。”吊岔村的包村片長劉喜龍邊示範邊給農戶講解到,在旱作業農田建設方面,他可是全鎮聞名的“高要求,嚴標準”。

脱贫攻坚进行中—不再“喊渴、喊饿”的旱作农业

2020年紅寺鎮推廣旱作農業3.5萬畝,其中以洋芋、玉米、小雜糧種植為主。然而深受降水偏少,灌溉條件缺乏等自然因素影響,紅寺鎮只有在地膜覆蓋、深松深耕等旱作農業技術上鉚勁下功夫,才能提高旱作農業生產力,幫助農民增加收入。為此,村鎮幹部們主動扛起責任開始學習先進的旱作農田種植技術,以便為技術薄弱的農戶提供技術指導。現如今,他們一個個都成為了能拿的出手的農業技術員。

脱贫攻坚进行中—不再“喊渴、喊饿”的旱作农业

“村上家家戶戶種的洋芋和玉米,去年我們平涼市交警大隊給村上籌措資金添置了旋耕機、馬鈴薯收穫機、雙壟覆膜機、揉絲機,為的就是要給農戶提供方便,這樣我們的幫扶才能見實效。”吊岔村幫扶隊長劉小龍指著院內擺放整齊的農用機械說道。據瞭解,部分幫扶單位給村集體免費購置的農業機械,讓村集體一下子硬氣起來了,村集體將這些農用機械以最低價格租賃給所需貧困戶,一方面節省了貧困戶的開支、提高了農田生產效率、同時也為村集體創造了收入,真所謂“一舉兩得”。

胡溝村部內群眾熙熙攘攘,鎮村幹部忙的不可開交。“父輩種田靠天吃飯,收成不好的時候,連種田用的洋芋籽都留不下,你看現在,政府把咱們要用的玉米種子,洋芋種子都發到手了,咱再也不用擔心地空著‘餓’下了。”剛剛領到玉米籽的張寶勤感嘆道。

脱贫攻坚进行中—不再“喊渴、喊饿”的旱作农业

據悉,春季產業工作開展以來,根據各村旱作農業摸底上報所需,紅寺鎮已經陸續向16個村的村民們發放了玉米籽516袋,洋芋籽300噸,地膜46噸。

紅寺鎮主要負責人介紹道:“當下國家支持貧困戶的產業獎補政策非常好,廣大農民的種植積極性得到了很大提高,而且,很多農戶還轉變思路搞起了‘種養結合’的循環,這樣一來,農業資源的利用率上去了,老百姓的收入也自然就增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