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大南川有一座黑古城

西寧大南川有一座黑古城

黑古城一角。李玉壽 攝

一個村莊就是一座城,村在城中,城在村裡。黑城又名黑古城,是坐落在西寧大南川拉脊山腳下的一座古城堡。在開闊平坦的西寧大南川何以有這樣一座古城堡?黑古城又是何時修建的?帶著這些疑問,筆者將帶著大家前去探究黑古城的前世今生。

西寧大南川有一座黑古城

民國時期,丁冰清從當地政府手中購得黑古城內外田地的“執照”。

黑古城東南有小南川王溝爾峽,正南有捏耳朵峽(貴德峽),西南有門擔峽和磨石溝峽,皆為直通青海湖地區及青南牧區的重要交通孔道。該地距離西寧三十多千米,為西寧南面門戶。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

據《西寧府新志》記載:黑古城,新建。南去府治六十里,南有舊城基,不知始創。乾隆三年,經西寧道僉事楊應琚以貴德所改隸郡治,所由磨石溝一帶,素為生番出沒之地,議請移南川都司一員,把總一員,駐紮於此防範。築土城一座,女牆用磚,設南、北二門,週迴計長二百三十二丈八尺,高二丈二尺,根厚一丈八尺,頂厚九尺。飭西寧縣知縣靳夢麟巡督,委原任莊浪縣知縣汪自重、府學教授朱沂監工。於乾隆四年四月十五日始,至五年九月二十六日工竣。

因為築城牆所用皆為本地黑土,牆體呈黑褐色,人們稱之為黑古城。後遂奏移原駐伏羌堡(今徐家寨)的南川都司衙門(南川營)於此,置都司、把總各1員,領兵防守,有馬、步、守額兵198名,駐守磨石溝、大小班沙爾、紅山嘴、蛤蟆臺和石塘門水柵。以後隨歷史演變,守額兵逐漸減少,至光緒四年(1878年),實有馬兵4名、馬戰兵32名、步戰兵5名、守兵16名,共104名。

其實,鮮為人知的是黑古城坐落在一座更為古老的城堡上面。

南北朝至隋唐時,從今西寧地區赴青海湖,進而西去柴達木,人們往往選取南川道,翻越承風嶺(今拉脊山),再過赤嶺(今日月山)埡豁。因為,通過西石峽(今湟源峽)、藥水峽赴日月山,峽窄路險,道路常常會被洪水沖斷,而南川道少峽谷地段,道路相對寬闊易行,所以南川道在歷史上曾經是河湟地區通往青海湖地區的重要通道,這在道宜的《釋迦方誌》等文獻中有詳細的記載。

北宋時期,為了保障道路安寧,進而控制門擔峽大道,當時統治青海東部的唃廝囉政權在馬脊溝峽與門擔峽兩峽入口處(今湟中上新莊)修築了一座城堡——溪蘭宗堡。

據《宋史》記載,溪蘭宗堡呈正方形,邊長300米,牆為“夯土築,北向門”。溪蘭宗堡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作為河湟地區至青海湖、玉樹、果洛等地區的重要中轉站,發揮著橋頭堡的重要作用。

根據《續資治通鑑》卷八的記載,北宋崇寧三年(1104年),後任威州團練使王厚進軍河湟,攻取青唐城(今西寧),青唐王子溪賒羅撒挈其長妻逃入溪蘭宗山中,再從溪蘭宗山退至青海湖。隨後,王厚“乘勝圍溪蘭宗堡”,經過激烈的戰鬥,收復了溪蘭宗堡。

宋王朝改青唐城為西寧州的同時,溪蘭宗堡也改為清平寨,設知寨、兵馬監押、主簿各1名,管轄西寧州南部馬脊溝口、門擔峽口這一地形險要的防禦之地,可見當時這裡是衛護西寧州的軍事前沿要地。

在黑古城南邊城牆根可以清楚地看到原來老城的根基。老城地基比黑古城地基要寬一些。牆基處還可以看到一排排碗口粗的松木夾雜在板築起來的黑土砂石中,現在木質腐爛,空留下一個個圓圓的洞孔。

西寧大南川有一座黑古城

歷經滄桑,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黑古城。郭成良 攝

據黑城村民講,村民在城堡東面挖土的時候,不時會挖出過一些如陶器、方孔鐵錢(俗稱麻錢,直徑約3釐米左右)、瓦當、手搖石磨之類的東西。在一些地方還挖出過相對較集中的動物骨頭,在其不遠處往往會伴隨著一座鍋灶。這裡有的地方還鋪有一層白石灰,石灰上面鋪著青色方磚,這裡可能是駐城軍士們居住和生活的主要區域。

東南角蔡佔林家的老院挖土時挖出過一條青色方磚鋪就的小路,寬約80釐米,沿地勢自然起伏一直延伸到城牆根為止,總長約十二三米。

人們在城堡西面和南面取土或打窖的時候,常常會挖出一些鏽跡斑斑的鐵箭簇、矛頭等物。西南角的馮財旺家挖出過鎧甲四五片,每片長10釐米、寬3釐米左右,甲片背面有鉤環,可以相互勾連起來。據說他家還出土過一個馬絆,這兒很可能是兵勇操練的場所。

今天包括史文英、都文元和馮財旺等人家的宅基地,以前被稱作“王家園園”,是王家開墾出來的菜地,曾種過多年的莊稼和蔬菜。更早的時候,這裡依南門分佈著3堆石頭,從東往西,從大到小,一字排開。最東面的一堆石頭約有七八立方米左右,最小的石堆也有一二立方米的樣子,其用途不詳。是種田或者修建房屋、開闢操練場的時候,把土壤裡的石頭撿拾成堆?還是有意從別處搬運石頭過來,充當某種崇拜物,類似於敖包等祭祀設施?還是堆放在南門旁邊的石子武器?亦或是一個神秘莫測的石頭陣遺蹟?總之,給人留下了種種想象的空間。

根據上面的情況推斷,黑古城以前有可能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面為生活區域,西面為軍事區域。所有這些,都可以讓人聯想到昔日黑古城黑雲壓城,金戈鐵馬、殺聲震天的往事。

從古城裡遺留下來一些檔案文件中,我們知道了民國時期有關古城變遷的一些重要信息。民國十年(1921年)九月,當時的西寧縣有一個叫丁冰清的人用399兩白銀從當地政府手中購得坐落在南川加牙灘地方官有財產南川營古城(黑古城)的居住權及城外一部分農田的所有權。這應該是古城由官產轉為民產的開端。

民國十六年九月二十四日,田盛奎、馮遇吉、汪啟某(後一字不詳)、趙芝珠四姓人家花510兩白銀,通過中間人鹹餘軒輾轉從丁星橋手中買到黑古城及城外耕地,並在城內定居下來,以後又有幾姓用不同的方式融入到古城。

居民入住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古城的建築和設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現在的城內尚保留由南門至北門的中軸大道。南門處似有甕城遺蹟,但已看不清甕城城門朝向。據村裡的老人們回憶,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甕城呈“凸”字形,南牆、西牆和東牆皆無門,為全封閉狀態,但東牆有門洞痕跡,被夯築堵起來了,這大約是城堡開始住進居民時,為防止匪患,或為了管理方便,南門被有意封閉起來了。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城中居民為了到田地去種地的便捷,重新挖開一個一米多寬的小門,剛好能穿過一輛獨輪推車,成為行人進出的便捷通道。城內去拉脊山方向的大板車還是要繞道從北門進出。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甕城凸出部分兩側的牆體,及南門左側的一段老城牆被村民挖去,撒到農田裡做了肥料。

大道北端是北門,以前有城門樓,現只有一個寬10米左右的缺口,高高的牆垣斷壁就豎在兩邊。據現年75歲的黑城村原黨支部書記蔡佔林和生於1956年的黑古城文物保護員王永錄回憶,北城門為上下兩層,下面為扁長方形門洞,兩扇五寸厚的松木大門扇,吱吱呀呀一關,閂上一根直徑六七寸的松木門閂,再鎖上一把大鐵藏鎖,憑著厚實高大的城牆,黑古城便徹底與外界隔絕開來,成為一個獨立安全的小天地。城門四角有四根樓柱直通二樓,通柱榫卯連接橫樑,橫樑托起篷木。上面形成進深一間,面闊兩間的南北兩出水平房,有門有窗。城門洞西側有石砌樓梯,攀上樓梯,走進城門樓,城裡城外景色可一覽無餘。

上世紀60年代,城門樓上還作過小學校,最早在城門樓教學的是本村的田生倉老師,學生最多的時候有20餘人,班級為一至三年級三級複式班。

北城門於1964年左右拆毀,木料用作集體蓋牛圈,門板用作糧倉板壁。北門外有一堵高大的夯築土牆,老人們說那是北城門照壁,遮擋住了從寬闊通暢的加牙灘刮過來的西北風。

黑古城內西南高,東北低,每次天降大雨,城中所有雨水皆彙集到北城門附近的兩個積水坑裡,慢慢往下滲。每過幾年,人們就會把逐漸淤平的積水坑挖淘一下。

有一年,人們像往常一樣淘積水坑裡的淤泥,發現一個石頭砌成的小洞,小洞直徑約70釐米,淘去中間的沉積物,一個圓形的水洞眼出現在大家的眼前,看水洞眼的走向,是朝北城門而去。以後下雨的時候,積水坑的大部分雨水都會從水洞流走。奇怪的是,不管流進去多少水,人們始終沒有找到城外面水洞的出口。也許是把水洞口設在隱蔽的地方以防外患,或者直接通到不遠的南川河也未可知。可以看出,古時候的黑古城排水是非常通暢的。

1975年前後,人們為了徹底解決排水問題,在北門處向下挖了一米多,城內積水可以直接從北門流出去。2005年,村裡道路硬化,又挖下去近一米。

黑古城除了南北兩門現已損毀之外,四周城牆較為完整。據汪永錄介紹,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城牆頂部寬約1米多,外圍有近1米高的女兒牆,常有小孩爬上城牆,在城牆上玩耍,有時來回奔跑,有時把脖子伸出女兒牆朝外面觀望。城牆原來有六個墩臺,四角各有一個,東牆和西牆中間各有一個,人稱“觀景臺”。這些墩臺和馬面不一樣,馬面是設置在城牆外面的突出墩臺,這些被稱作“觀景臺”的墩臺除了有固定城牆的作用外,還有瞭望、兵卒休息以及打仗時相互呼應、士卒周旋等功能。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了取墩臺的土當肥料,這些墩臺逐漸被挖,挖痕至今尚存。

西城牆除了有一個塌陷的缺口外,比較完整。這個缺口的來歷是這樣的,城牆邊曾住著一戶謝姓人家,由於家庭貧困,無力蓋房,就在城牆根裡挖了一孔窯洞,挖進去後又向一邊開挖,挖出大約三間房子大小的地方,還在前面開了小窗,從外面看,就是三間土房子。由於土窯洞是挖在高大結實的城牆根部,裡面四方四正,頂面是一層一層板築的夯土結構,並沒有設置木柱和木樑之類的支撐物,也不像一般的窯洞上面挖成拱形的屋頂。謝姓人家在這個窯洞里居住了多年,還有一間用來拴牲畜。

有一年,陰雲鎖城,連月不開,大雨數日不停,牆體突然下沉,三間窯洞坍塌,所幸沒有傷著人,人們再也不敢在城牆下挖窯洞棲身了。但那個缺口永遠留在了黑古城的城牆上。

民國時期,有位叫劉熙的老漢家境殷實,出頭主持修建土主(土地)廟,位置在城堡中心偏東的地方。土地廟於1958年破除迷信時被拆毀,1982年重修,2005年整體搬遷至北門“照壁”西側。土地廟建築為一層磚木結構,主殿為坡屋頂,偏殿為平頂。小廟西側,有湟中縣人民政府於1985年5月立“湟中縣文物保護單位黑古城”石碑一通,隱藏在花草樹木叢中。


2007年,湟中縣進行新農村建設,開始打造“美麗鄉村”,黑城村特殊的身份,引起了縣政府、文化、旅遊等有關部門的關注。

2011年,建設黨政軍企示範村,投入資金改造黑城村村容村貌,一條寬闊的主幹大道以中軸線貫通南北,大道兩旁,街燈屹立,一座座仿古青磚院落,整齊如棋盤一樣。在青石鋪就的大道兩旁,一戶戶院子裡一座座氣派的二層小樓拔地而起,面磚一鋪到頂,鋁塑落地式窗戶,琉璃瓦仿古屋簷。全封閉陽臺裡面擺放著盆花,屋裡新式傢俱電器一應俱全,窗明几淨。菜園裡菜畦蔥蘢,鮮花飄香,蜂蝶飛舞;院外楊樹成蔭,花圃草坪被白色護欄圍護著,花圃繁花似錦,草坪碧綠油亮。大道中段東側有一棟二層小樓,是黑城村綜合辦公服務中心,樓前有一個長方形小型廣場,平整的水泥地坪上,安裝著一些健身器材,一些婦女和孩子正在上面做健身運動,這也是村民茶餘飯後休閒娛樂的活動場所。2013年整村推進項目中,湟中縣環保局等單位投資130萬元,建成了汙水管網,黑城村成為全縣第一個鋪設下水管網的村莊。有11戶搬到城外南門周圍居住,多家在自家院子開起了農家樂和茶園,敞開大門迎接一批批前來尋古和觀光的遊人。

2018年,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共同締造”項目青睞黑古城,黑城村成為我省開展脫貧攻堅與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共同締造示範點之一,湟中縣委縣政府和中國建築設計院共同努力,從村莊燃氣、給水、汙水和廁所改造入手,徹底解決百姓生活中的困難,加大對村民的培訓和指導,發展金銀器具加工、手工藏毯編織、田氏裝飾彩繪、青稞土法釀造、黃木雕刻加工和布藝手工刺繡等產業。

村裡修建了村史館,修建了新型環保廁所,“共同締造”思想共識基本形成。統籌全村生產、生態、生活一體佈局,把黑城村建設成為全體村民安居樂業的家園、休閒遊憩的公園、留住鄉愁的田園。

黑古城身披一身厚重的鎧甲,從古代蹣跚走來,幾經興衰,歲月終究抹不掉歷史的滄桑。在現代文明大潮中,黑古城依託其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古城堡遺址優勢,成為青海省古城西寧—藏傳佛教聖地塔爾寺—高原小江南貴德—中國最美湖泊青海湖黃金旅遊線路上傾力打造的一個文化旅遊傳統村落,它將以嶄新的姿態重新進入到人們的視野。

2019年6月21日,黑古城內黑城村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等部門聯合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