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幀都可當壁紙,《嘆息橋》用精巧敘事扭轉港劇頹勢

林保怡、周家怡、衛詩雅、伍詠薇等人主演的港劇《嘆息橋》,是近期以來口碑最好的華語劇,豆瓣評分8.9分,關注度不斷提升。這部劇在ViuTV和優酷播出,雖然不像TVB那樣有悠久的歷史和完善的製作體系,但它倒也憑藉年輕、先鋒、探索,在港劇裡開拓出一番完全有別於TVB劇的局面。

每一帧都可当壁纸,《叹息桥》用精巧叙事扭转港剧颓势

《嘆息橋》海報。

《嘆息橋》講述的故事並不複雜,就是香港幾個都市男女的分分合合與愛恨情仇。但《嘆息橋》又明顯不同於以往我們所看過的任何一部TVB都市情感劇,因為它的敘事風格、敘事手法,實在是太“高級”了。

比如該劇的攝影,完全是電影級別的,並且是那一類水準較高的電影,幾乎每一幀都可以截圖當屏保。一方面是攝影師注重燈光的運用,打光細膩、均勻、講究,不會出現一些劇集中那種正反打,兩個鏡頭的光線不同的情形。

另一方面是構圖用心。對稱、三分法、低角度攝等,不斷變換貫穿全劇,既構成視覺上的賞心悅目,構圖也與劇情相呼應,用以表達角色的心境。不少觀眾已經習慣看那種一個固定機位,幾個特寫+中景拍一集的粗糙劇,再一看《嘆息橋》,才發現原來劇集攝影可以這麼美。

每一帧都可当壁纸,《叹息桥》用精巧叙事扭转港剧颓势

俯視鏡頭。

除了形式上的精巧,更值得激賞的是,《嘆息橋》敘事上的精巧。

在當下信息爆炸、劇集爆炸的時代,故事已經窮盡了。文學評論界一直有這樣一個說法:莎士比亞之後,普遍性的故事就已經窮盡了,說到底就是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之後的創作,只是不同主題上的挖掘,以及講故事手法上的創新。

那麼故事該如何吸引人?編劇要麼在故事廣度和深度上有探索,要麼就需要換個手法給大家講故事。《嘆息橋》在敘事上至少有三個變化:

每一帧都可当壁纸,《叹息桥》用精巧叙事扭转港剧颓势

畫面具有空間感。

一則,每一集開頭是20年前主人公經歷的敘事,隨之再切入到當下的敘事。所以,該劇其實有兩條敘事線索,一條是20年前,一條是當下。一般戲劇作品中,會採用線性敘事或插敘,比如20年前故事講完再講當下,這樣時間線索一目瞭然。但《嘆息橋》是雙線並行,並且涇渭分明地隔離開來。這首先會提升劇集的接受門檻,一開始不易看懂。但等真正進入劇情後,就會享受到一種解謎的快感。吹散過去的迷霧,看清的反倒是20年後人物的心境和選擇。複雜的敘事結構,也強化了該劇的陌生化效應,提升新鮮感。

每一帧都可当壁纸,《叹息桥》用精巧叙事扭转港剧颓势

打破第四面牆。

二則,該劇屢屢打破第四面牆,讓劇中人物直接與屏幕外的觀眾“對話”。在絕大多數戲劇中,觀眾看到的劇中場景,只有三面牆,攝像頭的這一面是第四面牆。第四面牆隔開了現實與虛擬,隔開劇中人物與劇外觀眾,讓演員忘記觀眾,也讓觀眾忘記虛擬,可以提升觀眾對戲劇的沉浸感。

但如今越來越多劇集打破第四面牆,比如《紙牌屋》中的人物就常對著鏡頭說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對於某一類劇集來說(比如注重內心戲、風格冷感、有懸疑性),“對話”非但不會因為間離效應破壞真實感,反而會將觀眾拉扯到戲劇情境中,讓觀眾更深刻理解人物內心,提升觀眾的參與感與緊張感。《嘆息橋》也達到了這一效果。

三則,《嘆息橋》當下時空的故事,採用了羅生門式的敘事結構。每一集片頭曲過後,都會有一個白字大標題,這是劇中人物的名字。這意味著,該集主要就是圍繞著這個人物展開,並且是還原他/她視角里的故事。

每一帧都可当壁纸,《叹息桥》用精巧叙事扭转港剧颓势

每集開始的白色標題。

像該劇前三集,是平平無奇的女孩腳踏兩隻船,結果被兩個男生髮現的故事。但《嘆息橋》每一集由不同的當事人講述這個故事,結果觀眾會發現,不同的講述存在著諸多的細節偏差。在李子勇(林保怡 飾)的視角里,他聰明又完美,與何樂兒(衛詩雅 飾)相處愉快,但何樂兒卻出軌了,而李子勇竟然才是“第三者”。

在胡啟源(陳奐仁 飾)的視角里,何樂兒主動“勾搭”自己,兩人共同生活8年,何樂兒像他媽一樣挑剔,他提出分手。

但在何樂兒的視角里,是朋友硬把她和胡啟源湊一塊,共同生活8年,自己像胡啟源的“傭人”,她提出分手。與李子勇在一起後,李子勇很自我,很少考慮到她的感受,在父親得病後,何樂兒需要穩妥的依靠,於是她重新與胡啟源在一起。

不同人的視角,是不同的故事。記憶偏差的背後,是人性的普遍弱點:我們總是習慣性地從自己的立場出發,以為自己最無辜,由此忽略他人的立場、他人的心聲,造成了交流的梗阻與誤會的產生。多少恨因此而生,又有多少愛因此而錯過。《嘆息橋》之“嘆息”,也由此而來。

每一帧都可当壁纸,《叹息桥》用精巧叙事扭转港剧颓势

劇照

在都市情感劇裡,單單故事本身,比《嘆息橋》有深度的多得去了,但若要挑出一部講故事的手法比《嘆息橋》更精彩的,卻鳳毛麟角。在故事窮盡的時代,“如何講故事”與“講什麼故事”一樣重要。與其花大價錢去拼湊演員陣容,毋寧多花一點心思在劇本與後期製作環節上,“形式”也可以成為有競爭力的“內容”。

□從易(劇評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