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巧家洗羊塘村:從茅草屋到“小洋房”的轉變

近年來,巧家縣緊緊抓住易地扶貧搬遷的政策機遇,精心謀劃、統籌推進,以整村搬遷為抓手,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改窮貌,變“包袱”為財富,變“窮途”為坦途,變“末路”為出路。隨著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在藥山鎮洗羊塘村不斷推進,洗羊塘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村徹底告別了昔日居住的茅草房,住進了水、電、網配備齊全的“小洋房”,實現了減少貧困人口和改善生態環境的雙重目標。

據悉,洗羊塘村平均海拔3200米,自然條件惡劣,群眾收入渠道單一、經濟收入較低,且全村基礎設施建設也較為滯後,住房條件差,部分群眾飲水困難,求學、就醫不便,群眾生產生活面臨嚴峻挑戰,部分區域已基本喪失人類生存條件,被冠名為巧家縣“最貧窮的村”。

2017年11月,洗羊塘村312戶1205人搬遷至老店鎮尹武社區安家後,新成立了老店鎮新村社區,並分為8個小組實行分片管理。

“之前我們住在洗羊塘,住的都是茅草屋,基本上是人畜不分離;新村社區徹底改變了這個現狀。”提到人居環境的改善,老店鎮新村社區黨總支書記兼主任呂卓兵感觸頗深。

“我們從洗羊塘搬到新村來,感覺一切都好。在洗羊塘山又高又冷,在那裡就放幾隻羊,又沒啥收入;搬到這裡來,政府給我們修好了房子,趕集和學生讀書也近,吃水和用電也方便,比在老家好多了。”今年59歲的村民浦周華高興地說。他家除了孩子外出務工外,他也在附近打點零工,一個月能掙1700元至1800元左右。

在尹武海壩,不管是在生豬代養場或草莓基地,還是在蔬菜基地,都有很多村民正在基地做工,有的除草,有的耕地,有的起壠,一派繁忙景象。正在基地務工的趙朝禮等人紛紛表示,他們很樂意在這裡打工,收入也不錯,比在洗羊塘強多了。

巧家縣教育投資有限公司利用尹武海壩得天獨厚的土地資源優勢,通過在安置點旁流轉附近群眾的土地,建立了尹武蔬菜基地、生豬養殖基地和藍莓基地。公司採取了掛聯機制,群眾不但可以在這裡務工,還能通過掛聯得到分成。

據該縣教育投資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崔慶松介紹,生豬養殖項目是一個扶貧項目,他們通過掛聯機制,每年固定給建檔立卡貧困戶分紅,給予固定的回報。在生豬代養場場地上,每天接近120人在忙著養殖,工資在120元至150元不等;在尹武社區3000畝的蔬菜基地,每天的用工需求基本上在180人左右。

據瞭解,巧家縣教育投資有限公司在尹武基地所掛聯的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有4157戶,同時為不能外出務工的群眾長期解決了就業崗位,最大限度解決了全縣部分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的問題。

“我們新村社區,主要產業就靠務工。”呂卓兵說,新村社區總人口1220人中勞動力有600多人,除了外出務工500餘人外,剩餘者都是在家一邊帶子女讀書和照管老人,一邊就地打零工增加收入。

近年來,巧家縣緊緊抓住脫貧攻堅易地扶貧搬遷的政策機遇,精心謀劃、統籌推進,以整村搬遷為抓手,著力解決搬遷點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及搬遷對象的就業創業、入學、就醫等問題,利用勞務輸出、就近就業、土地流轉等方式紮實解決好易地扶貧搬遷對象的後續就業保障問題,確保了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的目標。

如今,走進老店鎮新村社區,一幢幢依山而建的“小別墅”規劃錯落有致,青瓦白牆格外顯眼,衛生室、公共活動場所等設施一應俱全,實現了洗羊塘整村易地扶貧搬遷、生態環境改善、群眾增收致富的目標。

原標題:洗羊塘村:從茅草屋到“小洋房”的轉變


審核:馮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