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三國,到底和電視劇裡差別大多少?

曲可樂一666


這個問題可以回到《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上,二者的差別就是歷史中真實的三國和電視劇被加工過的差別。


《三國志》是史書,重要的是講述史實,作者要摒棄個人立場,作為一個旁觀者進行陳述;《三國演義》是小說,有立場,有懲惡揚善的目的,要分出忠奸,煽情大於陳述。



二者差別最小的是故事基本是真的。只是存在一些張冠李戴,比如為了神話諸葛亮,三國演義將草船借箭的計謀硬塞給他,實際上是周瑜的計謀,跟諸葛亮沒啥關係;比如空城計,這個是小說的虛構,並不真實。


二者差別最大的是人物的評價。小說的立場是揚漢貶曹,把劉備為代表的蜀漢當成正統,而把曹操當成是奸臣,所以在故事敘述過程中,不斷執行這個方針,劉備被塑造成一位仁義楷模,是不可多得的仁君明君,但事實上,劉備不管是才能還是眼光,都不及曹操。



蜀漢被神話的不僅僅諸葛亮,還有關羽,還有張飛、趙雲,每一位都獨當一面,以一當百。最為關鍵的是,蜀漢一方代表了正統,是漢室後人,在繼承上有著天然的優勢,也是民間所喜聞樂見的,小說在塑造上可謂非常成功,千百年來三歲小兒都知道曹操是奸賊。


但歷史終究要回歸到真相中,每一位歷史人物都應當有其應得的地位,我們讀小說,可以去感受其中的故事,人物的喜怒哀樂,儘管主觀。但我們讀歷史,要有客觀的眼光去看待這一切,公正地去評判每一個人。


卷帙草堂筆記


《三國演義》是根據《三國志》寫的。章學誠在《丙辰雜記》提到演義時說“七分實三分虛”,演義裡許多精彩的情節是千古傳說,受地方野史傳奇、逸史傳聞影響極深。

民初五四運動後,反傳統派學者積極澄清《三國志》,以對諸葛亮、關羽、劉備傳統正面人物進行再評價,胡適、魯迅等革新派學者也帶頭從釋《三國演義》,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出於澄清真實歷史,新中國學者在改革開放前常繼承反傳統派學者對諸葛亮、關羽等人物解釋,援引《三國志》駁斥《三國演義》。

1、曹操殺呂伯奢一家:真有此事,原因是呂伯奢的兒子欲搶奪財物和報官領賞才死的,羅貫中為了汙衊曹操還編出「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話。

2、換巾脫險:是孫堅叫祖茂戴頭巾逃走引開敵軍,三國志也沒說祖茂被華雄殺死。

3、溫酒斬華雄:華雄並非關羽所殺,是被孫堅的部隊殺的。

4、三英戰呂布:是羅貫中要誇大呂布的勇,沒有此事,且虎牢關和汜水關是同一地方不同時期稱呼。

5、呂布殺董卓:他們是為了一位宮女,職位「貂蟬」而分裂了,貂蟬的出現不在王允的意料之內。

6、曹嵩之死:是陶謙派人去殺的。

7、呂布擊退六將:沒有此事,也是羅貫中要誇大呂布的勇。

8、血戰宛城:是張繡、賈詡利用曹操和鄒氏的謠言起兵的。

9、借頭息怒:是虛構的,是羅貫中為了汙衊曹操。

10、夢中殺人保護自己:是虛構的,是羅貫中為了汙衊曹操。

11、轅門射戟:真有此事,不過距離沒那麼遠。

12、關羽降曹:是關羽作戰失敗被俘虜,且遇到張遼就自動投降了,更沒有三個條件。

13、關羽斬顏良:真有此事,但是是張遼軍先削弱顏良軍,後來關羽殺出來斬了他。

14、關羽斬文丑:是徐晃殺的。

15、過五關斬六將:是虛構的。

16、博望坡之戰:是劉備打的,此戰發生在西元202年,早了孔明出山五年,且沒有直接用火攻,是劉備放火燒了百姓的房子讓夏侯敦得不到戰利品,再設伏兵擊退的,但好不容易的勝仗被孔明搶了功勞。

17、趙雲百萬軍中救阿斗那是劉備叫他「斷後」而非自願,殺的武將也不是五十名,但仍然很勇敢。

18、長阪橋張飛嚇退曹軍:也是劉備的命令,後來劉備自己跑了,張飛沒有故佈疑陣,也沒有用氣勢嚇死夏侯傑,是曹操覺得張飛很勇敢才不再進兵的,張飛的字是益德而非翼德。

19、苦肉計:黃蓋是有詐降,但沒被打。

20、草船借箭:這是孫權的策略,時間在赤壁之戰後,羅貫中為了在孔明臉上貼金故意編的。

21、周瑜使反間計:是羅貫中為了讓曹操看起來很笨而編的。

22、借東風:是羅貫中為了在孔明臉上貼金故意編的,冬至會刮東南風的事周瑜知道,曹操也知道,只是曹操沒想到周瑜會在那時攻擊。

23、火燒赤壁:火燒赤壁的是周瑜,不是孔明。

24、計算華容:又是羅貫中為了往孔明臉上貼金,孔明根本沒想到曹操會走華容道,是劉備想到的,他率軍去追曹操時,曹操已經跑了,不過由此可知孔明的軍事才能恐怕還不如劉備。

25、華佗之死:是因為他幫曹衝醫病很慢,曹操認為他是故意要害死曹衝將他處死,他死在西元208年,當然不可能幫關羽刮骨療傷(西元219年)。

26、三氣周瑜:又是羅貫中為了美化孔明,周瑜是死在自己本身的疾病,跟孔明沒關係。更沒有說過什麼既生瑜何生亮之類的話。

27、攻打西川:是龐統和法正,不是孔明的功勞。

28、馬騰之死:是馬超不顧父親死活發動軍隊造反才害馬騰被處死的,後來還說要為父親報仇,這種人實在……

29、漢水之戰:是羅貫中為了在孔明臉上貼金故意編的。

30、水淹七軍:那是天災,不是關羽的策略。

31、楊修之死:他死的時候是45歲,是羅貫中為了讓讀者恨曹操而說他34歲。

32、甘寧之死:他是病死的,不是被沙摩可殺死。

33、黃忠之死:他也是病死的,不是死於戰爭。

34、陸遜的策略:不是一開始就堅守不出,而是被蜀軍擊敗後才堅守不出。

35、罵死王朗:虛構。

36、司馬懿算播謠言害孔明北伐失敗:是羅貫中為了替孔明打敗仗找藉口。

37、馬謖失街亭:司馬懿那時還沒和孔明對壘,破街亭的人是張合。

38、空城計:司馬懿那時還沒和孔明對壘,自然不是真的。

39、徐庶:他本名叫單福,化名徐庶;演義說他本名徐庶,化名單福,他媽被抓後他自動請辭,沒有假信。

40、火燒葫蘆谷:羅貫中為了在孔明臉上貼金而編。

41、延壽祭壇:想也曉得是假的,羅貫中為了醜化魏延而安排他害孔明的祭壇失敗。

42、死諸葛嚇走活仲達:虛構的,孔明死後蜀軍便偷偷撤退了。

43、桃園結義:正史並無寫到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有結拜,只提到情若兄弟。

44、著名兵器:名兵器如雙股劍、青龍偃月刀、丈八蛇矛、方天畫戟、倚天劍等為虛構,用以描述人物性格。

45、張飛鞭督郵:為劉備所為,因督郵拒見劉備,劉備大怒下鞭打督郵。

46、曹操獻七星刀:虛構故事,演義中曹操借獻刀刺殺董卓未遂,實是曹操認為董卓終必敗,連夜潛逃回鄉里。

47、陳宮捉放曹操:陳宮在191年開始跟隨曹操,不是陳宮捉放曹操,應是另有其人。

48、十八路諸侯討董卓:事實上只有十一路地方軍參與董卓討伐戰,包括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和廣陵太守張超,而孫堅和曹操因官職問題而不在名列之中。陶謙當時有參加,貢獻糧草金錢等,但未出兵。公孫瓚亦有參與連署,但當時正在對付烏桓而未出兵;孔融當時正忙於對付黃巾賊;馬騰與韓遂當時雖尚未接受招安,但亦不支持董卓(朝廷);青州刺史焦和雖曾起兵,因為青州黃巾復起,所以沒有參與會盟,不久病死;荊州刺史王睿本來也有起兵,因為和孫堅有私怨,被其逼死。另外還有陳王劉寵與陳國相駱俊、河南尹朱雋反對董卓而起兵。

49、關羽溫酒斬華雄:華雄為孫堅所殺,而且被梟首。

50、三英戰呂布:虛構劇情,呂布被孫堅擊退。

51、連環計:《三國志》尚未記載貂蟬之名,但呂布確與董卓侍婢有染。

52、關羽與女人:正史中有記載,關羽讓曹操將秦怡路的妻子給他

53、貂蟬:歷史上並無貂蟬其人。文學作品中的貂蟬,乃是宋、金、元民間藝人、戲劇家、小說家創造出來的。

54、孫堅之死:由於只帶幾名隨從追擊敵軍,中了黃祖伏兵,中流矢死於峴山。

55、陶謙:陶謙為人與史實不符。

56、劉皇叔劉備:三國演義為了顯示劉備的地位,把他塑造為繼承漢室正統的君主,而為劉備編造了一份完整的十八代家譜,排一排劉備就變成了皇叔,而這個稱號正是劉備用來對抗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法寶。史實上,劉勝的兒子劉貞,因為沒有按朝廷的規定獻納酎金,而失去侯爵資格,後來又經歷戰亂及政治紛爭,早已家世式微,族譜不明,只知劉備是漢室之胄,輩份不得而知。

57、徐州誅車胄:劉備所為。

58、土山約三事:關羽是戰敗被擒,非有“土山約三事”。

59、赤兔馬:赤兔馬在呂布戰敗後,不知去向。並沒有成為關羽的坐騎。

60、孫策之死:遭刺客暗算不治,而刺客是前吳郡太守許貢的家奴與門客,並非被于吉嚇死。

61、遺計定遼東:虛構劇情,郭嘉暴斃而亡,年三十八,沒留下任何計策,此計是曹操自己的計謀。

62、古城斬蔡陽:劉備所為。

63、徐庶之智:徐庶在正史上記載不多。

64、徐庶進曹營:曹操南征,徐庶跟隨劉備南逃,亂軍中徐母被俘,徐庶告別劉備進曹營,及後更當上魏國重臣。

65、火燒新野:歷史上沒有記載,為羅貫中杜撰。

66、長板坡七進七出:應為長坂,趙雲只是護送劉備家小撤退,沒有七進七出此事。

67、糜夫人跳井:正史記載,甘夫人和糜夫人在當陽皆安然無恙 。

68、劉琮遇害:獻出荊州後,被曹操任命為青州刺史,封列侯,並未被殺,後曹操為了表彰他的功績,更遷為諫議大夫。

69、舌戰群儒:只記載諸葛亮面見孫權,東吳主戰派、主和派相爭日盛。

70、周瑜智算蔣幹:實蔣幹之前遊說周瑜不成。

71、智激周瑜:周瑜本已想戰,況且曹植當時未作《銅雀臺賦》,所謂曹操欲佔東吳二喬之事乃民間傳聞,唐朝詩人杜牧在《赤壁》一詩中寫道:“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橋(喬)。”雖是千古絕句,但其後半句來源於“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一句,事實上《三國志》裡全文記載了《銅雀臺賦》,卻根本沒有這兩句,純系後人偽託之作。可見唐朝已有此傳。

72、闞澤:闞澤為東吳重臣,是受孫權尊重的人物,從未參與過軍事行動。

73、龐統獻連環計:連環是曹操之決策,龐統未曾參與過赤壁之戰。

74、赤壁之戰:火燒曹船發生在烏林。

75、南郡之爭:沒有發生,是周瑜死後孫權將南郡借給劉備。

76、關羽戰黃忠:劉備徵荊南,四郡守望風而降,黃忠便隨長沙太守韓玄同降。

77、孫劉聯婚:孫夫人與劉備的婚事,只是政治性聯姻之一,並沒有男歡女愛的色彩,也沒有後來的孫夫人投江。

78、賠了夫人又折兵:孫權無採用周瑜之美人計。

79、周瑜心胸狹窄:史書記載了周瑜恢廓理智、大度友善的作風。而與諸葛甚至未曾見面,何來嫉妒之說呢?再者,周瑜的大度在三國時期是出了名的。

80、吊周瑜:吊周瑜是龐統,不是諸葛亮。

81、周瑜與孔明:從赤壁之戰結束到周瑜病逝的兩年間,諸葛亮正在零陵一帶。

82、馬超興兵:正與史實相反,馬超起兵在先,令到馬騰遇害。

83、割須棄袍:戰況確實很激烈,但是是馬超吃的敗仗,而官史並無載割須棄袍。

84、許褚裸衣戰馬超:沒有記載,馬超甚至被許褚瞪得不敢動。

85、張松獻圖:應為劉備詢問張松蜀中的兵馬糧錢等情況,於是張松繪製了地圖給劉備。

86、落鳳坡:該為龐統進攻雒城時中箭死去。


匹諾曹jun


有很大的差別。因為電視劇一般是按照《三國演義》小說拍的,屬於藝術加工,有很多虛構情節。而三國的正史是《三國志》。

以下,我列舉一些不同點。讓樓主更好理解。

1,電視劇裡武將使用的武器就和正史有出入。比如關羽的神器82斤的青龍偃月刀。

但是考古專家研究發現,西晉時馬鐙才出現。那麼馬鐙沒出現的時候,騎士怎麼作戰,很簡單,自己可以體會下,你需要雙腳夾緊那肚子,一隻手抓緊馬鬃,另外一隻手才可以拿武器戰鬥,但是一般是拿刺的武器比如矛,戈類,只需夾在右手的腋下,憑藉戰馬的高機動力衝刺賦予加速度完成擊殺,騎士才不會掉下馬。沒有馬鐙的時候,不可能完成劈,砍等大範圍需要協調的動作,原因很簡單,關二哥手拿幾十斤的青龍偃月刀,雙腳夾緊馬肚子,一手緊抓馬鬃,另一隻手提著青龍偃月刀,通過幾百米衝刺,然後揮刀,直取敵人項上人頭,那加速度和慣性,揮刀的瞬間能把關二哥甩出十幾米遠,別說砍別人頭了。《三國志》裡描述關羽殺顏良是,“策馬刺於良”。

2,曹操給董卓獻七星刀,《三國志》壓根沒有,曹操看不慣董卓的做法,直接就跑路了,然後回到陳留,舉兵討董。

3.大家都知道溫酒斬華雄這事,實際上斬華雄的是孫堅。討伐董卓真正賣力的只有孫堅和曹操。其他都是各懷鬼胎,勾心鬥角。

4,桃園三結義大家都知道,但是實際上並沒有這麼一回事,當時的情況是,劉備三人和兄弟一樣,但是並沒有結義,《三國志》只記載恩如兄弟。

5.鞭打督郵的人不是張飛,是劉備,原因很簡單,劉備看不慣當時的官場風氣,一怒之下,打了督郵,不伺候了。

6.演義誇大了很多當時的實際兵力,就拿官渡大戰來說,演義說七十萬人,曹操也有七萬人馬。實際上呢?袁紹只有十多萬人馬,曹操更慘,三四萬而已。赤壁之戰也是,曹操撐死十幾二十萬人。

7,關羽的戰績斬顏良誅文丑讓人津津樂道,實際上文丑是被徐晃的軍隊擊敗殺死的。過五關斬六將也是虛構的。

8.真正說服孫劉聯盟的是周瑜和魯肅,壓根沒有諸葛亮什麼事情。這裡也能夠看出魯肅實際上是老謀深算之人。至於後面發生的諸葛亮舌戰群儒,那更是虛構。再後面發生的什麼三氣周瑜,也是虛構,周瑜氣量非常大,並且有雄才大志。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真正原因其實不是火燒赤壁,而是因為瘟疫橫行,曹操死了太多人。

電視劇還有很多和正史有出入的就不一一列舉了。題主可以親自讀下《三國志》會印象更深刻。


歷史影像庫


1.曹操給董卓獻七星刀,歷史上有沒有這回事?壓根沒有,曹操看不慣董卓的做法,直接就跑路了。

2.歷史上沒有十八鎮諸侯,只有十四鎮諸侯,而且發起者也壓根不是曹操,而是東郡太守橋瑁。

 

3.大家都知道溫酒斬華雄這事,實際上斬華雄的是孫堅。給關羽刮骨療傷的人不是華佗,因為當時的時間段,華佗已經死了。

 

4.桃園三結義大家都知道,但是實際上並沒有這麼一回事,當時的情況是,劉備三人和兄弟一樣,但是並沒有結義,史書只記載恩如兄弟。

 

5.青龍偃月刀是假的,那時候沒有這玩意,都是用大刀或者戟。

 

6.鞭打督郵的人不是張飛,是劉備,原因很簡單,劉備看不慣當時的官場風氣,一怒之下,打了督郵,不伺候了。

 

7.陶謙可不是什麼老好人,精的很呢,歷史上也沒有什麼陶謙幾次請劉備幹徐州牧的事情,是陶謙死了,劉備接的盤。

 

8.演義誇大了很多當時的實際兵力,就拿官渡大戰來說,演義說七十萬人,曹操也有七萬人馬。實際上呢?袁紹只有十多萬人馬,曹操更慘,三四萬而已。赤壁之戰也是,曹操撐死十幾二十萬人馬。關羽的斬顏良誅文丑讓人津津樂道,實際上文丑是被徐晃的軍隊擊敗殺死的。二爺的水分還是很多的,過五關斬六將也是虛構的。

 

9.歷史上也沒有周倉這個人,太醫吉平給曹操下毒,也是假的。真正原因是吉平和耿紀叛亂被殺掉的。很多人所說的郭嘉遺計平遼東,那更是扯淡,實際上是曹操本人的算計。火燒博望坡的是劉備,當時諸葛亮還沒出山。歷史上劉備也壓根沒有摔阿斗。

 

10.真正說服孫劉聯盟的是周瑜和魯肅,壓根沒有諸葛亮什麼事情。這裡也能夠看出魯肅實際上是老謀深算之人。至於後面發生的諸葛亮舌戰群儒,那更是虛構。再後面發生的什麼三氣周瑜,也是虛構,周瑜氣量非常大,並且有雄才大志。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真正原因其實不是火燒赤壁,而是因為傳染病橫行,曹操死了太多人。

 

11.草船借箭的是孫權,不是諸葛亮,發生的時間也是在五年之後的合肥之戰。五虎將裡面沒有趙雲哦,單刀赴會的真正主人,是魯肅,並不是關羽。七擒孟獲這些也是虛構,祝融什麼的,一樣。還有魏延,這傢伙真的慘,真正死因不是什麼反骨,而是因為權力。


西亞66215881


電視上是根據《三國演義》拍的,畢竟是演義,而且在拍攝時還會有一些修改,但整體主線還是沒有改變的,只是有些事件是為了讓故事更好看杜撰的或張冠李戴的。

比如劉備、關羽、張飛哥仨桃園結義後,開始創業,先參與平定黃巾起義,後隨公孫瓚一同參與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兵至汜水關,被董卓大將華雄擋住,一同討伐的各路諸侯犯了難,因為各家大將沒人能打過華雄,後來關羽出戰,曹操溫酒敬關羽為他壯行,關羽沒喝轉身提刀上馬出戰去了,鼓聲大作,片刻之功,鼓聲停了,關羽提著華雄的人頭回來,酒還是溫的,溫酒斬華雄,關羽一戰成名。這也是作者為了彰顯關羽勇武,把斬華雄放在了關羽身上。但歷史上華雄不是被關羽所殺,而且被江東猛虎孫堅所殺。陽人之戰,董卓軍隊內部不和,互相拆臺,導致戰役失敗,孫堅乘勝追擊,混戰中斬殺華雄。

還有諸葛亮的草船借箭,真實的歷史上草船借箭並不是諸葛亮所為,只是《三國演義》作者為了更突出的表現諸葛亮的謀略智慧,把這事安在了諸葛亮身上。在《三國志》中草船借箭是周瑜的智謀。實際歷史上的草船借箭是孫權做的,孫權夜探曹營水寨,被發現,曹操命人開弓放箭,驅離孫權的船,即使這樣,孫權為了能看清楚,還是讓手下人離得再近些,他判斷曹操怕夜色下有伏兵,不會派船追擊應戰,就大著膽子在曹操的水寨前看了一圈離開了。曹操知道後感嘆了一句流傳後事的名言:“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就是從這來的。孫權回去後不但看了曹操的水寨,還有意外收穫,船上扎滿了曹營射的箭,賺大了。

在赤壁之戰後,曹操領著殘兵敗將狼狽不堪的敗走華容道,關羽在華容道堵截,見到曹操這番狼狽景象,心中頓生憐憫,想到在曹操處時曹操待他不薄,甘犯殺頭之罪放了曹操。但真實歷史並沒有華容道這一情節,關羽帶兵一路掩殺過來,等關羽到華容道時曹操已經過去了。也可能在當時是關羽也是有心放走曹操故意放慢了追擊的速度吧。

都知道街亭之戰,馬謖狂妄自大,沒有按照諸葛亮指派在靠近水源糧道的地方駐兵,而且把營寨安在了遠離水源糧道的山上,結果張郃切斷水源糧道,最終導致街亭失守,整體戰役敗局已定,諸葛亮退兵。電視劇裡兵敗後馬謖找諸葛亮請罪,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歷史上馬謖沒那麼講究,丟失了街亭後,並沒有找諸葛亮請罪,而且仗沒打完,撒丫子跑了,後來諸葛亮通緝馬謖,馬謖被抓回去關了起來,最後鬱悶死在牢裡。

電視劇裡的《三國演義》也是根據歷史寫出來的,但演義終歸是演義,裡面有很多作者的個人情感,與真實歷史還是有點出入。但不管怎樣主線是沒有變的,只是為了效果更好,有些地方做了適當的杜撰編排。不影響對主要歷史的瞭解。


水瓶座58139384382


陳壽的三國志極為客觀,因此,二者的差別基本上就是《三國志》與《三國演義》的差別。另外《三國演義》被拍成電視劇後,又被加工過。

《三國志》是史書,重要的是講述史實,作者要摒棄個人立場,作為一個旁觀者進行陳述;《三國演義》是小說,有立場,要分出忠奸,煽情大於陳述。

電視劇裡武將使用的武器就和正史有出入。比如關羽82斤的青龍偃月刀。

直到西晉時馬鐙才出現。那麼馬鐙沒出現的時候,騎士怎麼作戰?你需要雙腳夾緊馬肚子,一隻手抓緊馬鬃,另外一隻手才可以拿武器戰鬥,但是一般是拿刺的武器比如矛與戈,只需夾在右手的腋下,憑藉戰馬的高機動力衝刺賦予加速度完成擊殺,騎士才不會掉下馬。沒有馬鐙的時候,不可能完成劈,砍等大範圍需要協調的動作。《三國志》裡描述關羽殺顏良是,“策馬刺於良”。

另外,差別如下:

1、曹操殺呂伯奢一家:真有此事,原因是呂伯奢的兒子欲搶奪財物和報官領賞才死的,羅貫中為了汙衊曹操還編出「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話。羅貫中辛苦了,誤導國人六百多年。

2、換巾脫險:是孫堅叫祖茂戴頭巾逃走引開敵軍。

3、溫酒斬華雄:華雄並非關羽所殺,是被孫堅的部隊所殺。

4、三英戰呂布:是羅貫中要誇大呂布的神勇,沒有此事。

5、呂布殺董卓:他們是為了一位宮女,貂蟬的出現不在王允的意料之內。

6、曹嵩之死:是陶謙派人去殺的。

7、呂布擊退六將:沒有此事,也是羅貫中要誇大呂布的神勇。

8、血戰宛城:是張繡、賈詡利用曹操和鄒氏的謠言起兵的。

9、借頭息怒:是虛構的,是羅貫中為了汙衊曹操。

10、夢中殺人保護自己:是虛構的,是羅貫中為了汙衊曹操。

11、轅門射戟:真有此事,不過距離沒那麼遠。

12、關羽降曹:是關羽作戰失敗被俘虜,且遇到張遼就自動投降了,更沒有三個條件。

13、關羽斬顏良:真有此事,但是是張遼軍先削弱顏良軍,關羽殺出來斬了他。

14、關羽斬文丑:是徐晃殺的。

15、過五關斬六將:是虛構的。

19、苦肉計:黃蓋是有詐降,但沒被打。

20,曹操給董卓獻七星刀,《三國志》壓根沒有,曹操看不慣董卓的做法,直接就跑路了,然後回到陳留,舉兵討董。

21,桃園三結義大家都知道,但是實際上並沒有這麼一回事,當時的情況是,劉備三人和兄弟一樣,但是並沒有結義,《三國志》只記載恩如兄弟。

22,鞭打督郵的人不是張飛,是劉備,原因很簡單,劉備看不慣當時的官場風氣,一怒之下,打了督郵,不伺候了。

23,演義誇大了很多當時的實際兵力。

電視劇還有很多和正史有出入的地方……

二者差別最大的是人物的評價。小說的立場是揚漢貶曹,把劉備為代表的蜀漢當成正統,而把曹操當成是奸臣,所以在故事敘述過程中,劉備被塑造成一位仁義楷模,是不可多得的仁君明君,但事實上,劉備不管是才能還是眼光,都不及曹操。

蜀漢被神話的不僅僅諸葛亮,還有關羽,還有張飛、趙雲。最為關鍵的是,蜀漢一方代表了正統,是漢室後人,在繼承上有著天然的優勢,也是民間所喜聞樂見的,小說在塑造上可謂非常成功,千百年來三歲小兒都知道曹操是奸賊。

但歷史終究要回歸到真相中,每一位歷史人物都應當有其應得的地位。我們讀小說,可以去感受其中的故事,人物的喜怒哀樂。但我們讀歷史,要有客觀的眼光去看待這一切,公正地去評判每一個人。



當代曹植


歷史上三國與電視劇中三國還是有較大差距的。首先尊劉黑曹,歷史中曹操是一位胸襟開闊,有雄才大略的一位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並非電視劇中典型的多疑兇狠的人。其次過分誇大神化諸葛亮,不可否認諸葛亮是三國著名政治家,但電視劇中因借東風大破曹軍,空城計嚇退司馬懿大軍等,都不是諸葛亮的功勞而強加其身。最後司馬家族並非電視劇中所寫是三國群雄中笑到最後的人,晉朝曇花一現相繼引入五胡亂華等更大的分裂,從中華民族的角度來說,三國後期大分裂沒有笑到最後的贏家。


邵傳東


差距太大了,不是一般的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