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时代结束了,我们需要的是痛感还是喜感

赵本山的喜剧作品在愉悦观众的同时,也被认为丑化农民。他的作品中,“无处不恋爱”“怀孕庆典”“婚外恋”“斗情敌”等情节则在低俗化中回避了农村生活的问题与现实。

对于赵本山,很多人都是非常喜欢的,特别是在春晚舞台上,只要有赵本山的出现,就会有观众的笑声。这些年来,赵本山也的确给观众带来了笑声。有人说,“一身皱巴巴的中山服,一顶破旧的八角帽,一张似笑非笑、似哭非哭的‘猪腰子脸’,一口经过改造了的东北话”,就是赵本山的艺术形象,而在当时,人们刚刚解决温饱问题,也刚刚过上好日子,赵本山的这一艺术形象恰恰能给观众带来笑声,其原因就是他代表了过去,代表了过去的我们。

赵本山时代结束了,我们需要的是痛感还是喜感

假如赵本山这一形象出现时,我们还停留在闹饥荒的时代,自然是一点也不好笑。正因为我们富裕了,看到过去的一些影子,真正告别了过去,才会发出会心的一笑。而赵本山的小品或影视作品,其实都还是能有打动人的地方,也同样给人们带来了笑声,也让人们认识了农村里的“小人物”。尽管后来的一些作品里,有一些嘲弄人的地方,或者对残疾人有不敬,但瑕不掩瑜,总体而言赵本山的作品还是不错,如果不给其扣帽子的话。

赵本山时代结束了,我们需要的是痛感还是喜感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赵本山的时代的确结束了,赵本山也无法维持其当年的风采。至于他的弟子们,有些还可以,有些则真正的是矮化了我们的农民,或者说只是靠一些低俗的段子来取悦观众。不过,完全的否认赵本山的成绩是不对的,或者完全的一边倒的批判赵本山的作品,同样也不可取。

赵本山时代结束了,我们需要的是痛感还是喜感

在赵本山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远时,我们不妨反思下,为什么赵本山给我们能带来笑声,而又是为什么在赵本山时代离去后,我们的“笑星”则越来越少了呢?在生活中,我们需要笑声;我们不需要过多的活在严肃之中,我们或许需要的就是哈哈大笑而已,至于这大笑能不能带给我们深思真的是无关紧要,如此活着,也实在太累。有些人喜欢,就会有些人不喜欢,没有什么事物是能够完全讨好所有人的。只是,当赵本山离开我们后,我们需要的不是批判,我们更多需要的是,谁将是下一个“赵本山”,谁将会给我们带来笑声,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记得关注我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