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II《讲谈社·中国的历史》认知历史的另一个角度

荐书II《讲谈社·中国的历史》认知历史的另一个角度

认知,和宽容与开放相连。

记忆中的历史,其实已经和真相无关,这真是一件令人感到颓丧的事实。

这套几乎完整讲述中国历史的书,从神话到近代中国,由日本在史学界颇有研究的学者着笔,呈现在眼前的历史,已经和记忆中的偏离了。

皆是无意所知才有所得,慢品的此套书,除第一本颇为难嚼外,剩余的流畅快速,我不得不常翻回重看,不知是不是太过通俗易懂反倒在脑海中存留不深。前段时日,将此套书作为思维导图讲与学生,只是希翼能懂之人可以从认知层次开拓视角,正如增田在《茑屋经营哲学》书中反反复复的那句:“ 挑战己所不擅之事”,才会能看到历史迷雾中的混沌不堪的并非历史,而是那双看历史的眼睛。

举章例证,从日本的角度看中国历史,可看两点。遗失的部分可补齐,相对主观的客观。秦时体制的延续,隋朝理想的烟花骤逝,唐宋奔放自由的消散。都可在各本书中觅得踪迹,因为历史已过,如果真是真实呈现历史,或许还是有些过了。我断所谓的历史,大多都被一层主观所遮蔽,正如各国割据时的记载大多都为正典证其正统,或者撰者的认知所限,因此历史更多只是传递信息,同样的历史,在不同的人眼中也是会不一样的。以古喻今,也多取决于你所看到的那部分历史。不过,浅读或深读,从另一侧所看到的历史也是能够丰满历史本身所缺失的一角。

看后,我对秦朝的认知有所改观,或许是以往总认为历史总比不过现在先进,这个错误的认知在看过《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后改变,有些验证在秦时便有了,国家体制的雏形也是秦时开始,作为一个开拓者,就是做了那不擅之事,失败也成为了某种定论。而这遗留下的也成为后世的痼疾,而这样的痼疾正是基于人的,各样的变更都需依循当下,只是历史在不断重复中前行,因此在《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 宋朝》中达到了顶峰,创造力是来至于痛苦的,而宋朝的痛苦便是思想的冲撞最终导致了被倾覆。这便是看历史的快乐,也有忧伤。

正如人生没有如果,历史也不会有如果。

2019.11.0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