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工後,你們城市的商場有報復性消費嗎?是怎麼樣的呢?

是小草莓啊


報復性消費是一定不會出現的,或者出現概率比較小。此次疫情對中產或中產以下階層的打擊是幾乎是毀滅性的。進出口影響更大。好多企業因為熬不過這次疫情就紛紛倒閉了。消費群裡手裡沒有錢。讓他們拿什麼消費。還報復性消費,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正經人家小哥哥


您好,我是劍斬,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報復性消費是肯定會出現,這是人品性所決定的。兩個月的時間,肯定有或多或少讓你牽掛的東西,而且都在家憋了兩個月了,只要是正常人,都會出來好好玩玩的。只要出來玩就會產生消費。

而且國家為了拉動經濟,刺激市場,已經開始推出消費券,對消費者進行補貼,比如滿50減10塊,國家直接發錢,肯定會刺激消費的。

報復性消費或許晚來但絕對不會遲到



劍斬百萬師


個人覺得“報復性消費”這個概念有問題,概念本身可能就是一個假命題。

雖然國內疫情形勢好轉漸趨明朗,最近也總是有媒體在不斷的渲染,聲稱因為兩個多月嚴峻的疫情嚴重干擾和影響到了人們的正常消費,所以2020年的下半年隨著國家會實施相對寬鬆的貨幣政策,民間可能會出現產業連續性規模投資和消費,進而不斷推動民眾報復性消費升級,或者說這本身就是“報復性消費”概念產生的基礎。

但我保守的認為:普通消費者(當然普通消費者佔據最主流)的消費信心歸根到底來自於他的實際收入和可預見的未來可能增長的收入。所以會有以下情況的出現:

一方面,沒有多餘錢的人,特別是那些根本沒有積蓄習慣的年輕人(他們往往被視為最具潛力的消費者),是無論如何沒有辦法報復性消費的。

另一方面,即使社會上有一些人,有定量儲備也有購買投資的慾望,或者說他們只是因為受疫情的影響而推遲了原有計劃的消費,那麼,這一類恐怕又不能算是報復性消費的範疇。


那麼,如果說在疫情爆發之前有人已經趕了潮流、超前消費了,那麼疫情過後,或許他會變得更加理性,更加註重積累,更加註重區分是們是必需品,什麼是課延遲的消費,這樣的話,消費反而會減少。

“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時代潮流滾滾向前,每一次歷史進程的微小改變,對普通人而言影響都是巨大的。當然很多時候簡單的個體存在,往往會被裹挾在時代的洪流之中而並不自知。

所以理性可能會讓報復性消費,成為一個假命題。目前我所生活的小城還沒有任何報復性消費的跡象,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也許理性會變得趨於感性,畢竟絕大多數的人還是靠感覺來判斷。


閱人文觀世界


看到有人說報復性消費肯定會有的 我只能呵呵了 開什麼玩笑 報復誰?好多公司倒閉了 還有一部分賴不了工 基本生活能保證都不錯了 報復性封過陣子吧 商場里人流也不多 加上傳言經濟危機 誰還不保留一點 報復性消費不存在的


鄭州大木木哥


1、報復性消費到底消費什麼?

會不會出現報復性消費呢?肯定會。但是,所謂“報復性消費”一方面集中在:奶茶、火鍋等具有情緒宣洩性的食品上。

其實,現在疫情雖沒結束,就已經開始出現了以上“報復性消費”的行為。

但是,一定要清醒的是:報復性消費是有時間限度的,而且這個時間週期是較短的。(我們總不能不停地瘋狂吃火鍋、喝奶茶吧)

此外,我們不要忽略了:疫情期間宅在家裡,不少人成了烹飪小能手;電飯煲蛋糕 涼皮 兩狼牙土豆?不僅如此,因為喝不到奶茶等,開始用精品水果的“純甜“替代奶茶的“過癮甜”。這在無形中也培養了一定的健康意識。

訪談內容:

“疫情期間,DIY自己動手做一桌大餐,自制甜品、以及草莓、車釐子等進口水果,在我朋友圈裡頻繁出現。精品水果成了奶茶、咖啡、甜品的主要替代品。

除了“吃”,“報復性消費什麼”還體現在化妝品上。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我看到不少化妝品店老闆都說:“怎麼最近我店裡的銷量在暴漲?!”除去什麼口紅效應,其實,這點和“我要吃一頓”的心理如出一轍:“我的容顏悶了這麼多天了。疫情過後,我一定要‘重新做人’!”

比如:這幾天,我自己和閨蜜群裡的閨蜜們視頻聊天,看著大家都沒怎麼洗頭,就放心了;然後相約疫情後,一定要化個全妝、化個全妝、化個全妝,一起去吃頓好的!

2、有錢人或有點錢的人會報復性消費奢侈品嗎?

疫情過後,我們會迫不及待地走進商場的奢侈品店,買買買嗎?又或者一場疫情,讓我們看到了這麼多的生離死別,每天情緒在谷底徘徊,有錢人或有點錢的人會思考:如果疫情真的降臨到自己的頭上,錢還沒花出去了、人就死了;疫情過後,會瘋狂買奢侈品,比如:別墅嗎?

2003年的SARS過後,確實有一些有錢人開始瘋狂買別墅、買奢侈品(人死了,錢沒花出去!那怎麼得了!)但是,請注意:

如今的消費主力軍(大致是:1975年到1995年出生的人),在非典期間,要麼是剛參加工作、要麼還是學生。(比如:2003年非典時期的我,正在讀大三。)如今,當年的這群人成了社會的中流砥柱,他們還會像前輩一樣,在奢侈品上一擲千金嗎?

2003年的消費主力軍(60後) VS 2020年的消費主力軍(1975-1995)

從我的深度調研來看:幾乎沒有。

他們也許不會像2003年的那群有錢人一樣:害怕死了,錢花不出去;而是會思考:我的錢到底該怎麼花?是買別墅?買愛馬仕?還是迴歸到健康、生活方式本身?


豪氣當年劉豫州


座標上海郊區沒有出現這現象,先不說商城人氣一般,我覺得平時逛商場還是逛,吃,體驗為主,買東西並不是主要的,平時喜歡網購的現在還是會選擇網購,除了出門多少被限制,對於生活並沒有出現大的差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