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延期,新时代青年人是时候该考虑选择适合自己的未来之路了

3月31日,教育部发布关于2020年全国高考时间安排的公告,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简称“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考试时间为7月7日至8日。一时间,朋友圈就被高考延期给刷屏了。

三个月后高考将如期举行,经历过疫情、体验过网课的莘莘学子,你们是否准备好了?亲眼目睹了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中国科技迸发出惊人的力量和实力,可能会有更多的年轻人将会选择投身科研工作。那么,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面对疫情、面对高考、面对今后的个人发展,究竟该如何走好未来的科研之路呢?不妨听听那些已经投身科研工作的青年科学家以过来人的身份给出的建议。

高考延期,新时代青年人是时候该考虑选择适合自己的未来之路了

吕琳媛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阿里巴巴复杂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目前担任国际网络科学学会理事会理事,主要从事网络信息挖掘和社会经济复杂性方面的研究。入选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杰出青年科学家,获浙江省“最美科技人”称号,2019年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可能在大多数人的眼里,我算是比较幸运的。2012年博士毕业直接拿到特聘教授的职位,4年时间获得了国家优秀青年基金的资助。一路走来,我最大的感受是成功不仅靠努力,也有运气。我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人。如何获得幸运?我想有4个关键的因素:个人的努力、良好的心态、朋友或合作伙伴的支持以及顺势而为。这4个因素共同作用提升了获得幸运(机会)的可能性。既然是可能性,就存在失败的概率,但我们绝不能因为可能失败而不去争取成功的机会。其实,在我这些“成功”的背后也有很多次的失败,甚至是重大的挫折,但我一直坚持初心,永不放弃。

在新技术的推动下人类正快速进入联合经济时代,这意味着社会成员之间、不同机构之间的可连接性将得到极大的提升,跨界融合成为各行各业的趋势,科研活动也像社会分工一样,会变得越来越精细,科研活动的复杂性特征日益凸显。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一名青年科研工作者,首先需要认清当前的环境,对自己有个正确的定位,才能够在科研合作中取得成功。下面,有两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首先,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除了选择好的导师、好的平台之外,更重要的是选择一个有前景、有意义的研究领域和方向。从主观上讲,我们完全可以基于自己的喜好或兴趣选择某个研究领域一直做下去。但是在今天,科学研究早已不是独立的社会活动,它与经济、文化等其他社会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要求我们除了追求科学研究本身的乐趣和真理之外,也需要关注研究问题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联系,为国家重大战略问题的解决提供研究支撑。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作为科研工作者,个人的选择与发展需要和国家、社会发展的整体需求相匹配,这样你的研究才能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回顾自己的科研经历,从2009年开始做网络信息挖掘,在那个时候,大数据尚未成为一个时代的热门词,但当时自己心中坚定地认为这个方向的研究工作不仅有理论研究的价值,在未来也有很广泛的应用场景可以落地。我很庆幸当时自己的选择,这才有了后来在链路预测和节点排序两个方向上产生的系列研究成果,这些成果的取得及其在电子商务、社交媒体、舆情监控、生物医疗等领域的应用,都是与时代的变化趋势密不可分的。

其次,面对科学难题“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作为青年工作者,在前期,研究领域要先追求“小而精”,而非“大而全”,在一个点上做到足够的扎实和深入。正如创业者经常讲的要“一针捅破天”,尽早在细分领域抢占学术制高点,建立科学研究的个人品牌,就像链路预测已经成为我的一个标签。此外,我认为要充分利用科研平台的支撑和社交媒体等信息手段,加强科研成果的科普宣传工作,要与更多的群体,特别是非科研领域的读者分享交流。学者的学术声誉是唯一可能带来持续性影响力的关键因素,特别在网络时代,维护好学术声誉尤为重要。因此,我们需要脚踏实地的工作,积累和经营自己的声誉。个人的学术声誉不仅是自己的事,还会直接影响到学术共同体内部以及与外部其他群体之间的合作效率。声誉较高的个人,会获得更多、更直接的社会协作机会。建立和维护好个人品牌,要求青年学者不仅要遵守基本的学术道德规范,还应提升学术品位,做高质量、高价值的科学研究。

高考延期,新时代青年人是时候该考虑选择适合自己的未来之路了

贾佳亚

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科学工程系终身教授,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院士,思谋科技SmartMore 创始人,原腾讯杰出科学家,前腾讯优图实验室联合负责人。计算机视觉领域最著名的专家之一,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视觉、图像计算和处理、机器学习等,曾发表过逾百篇顶级会议和刊物论文,创立的视觉实验室对图像滤波、图像去模糊、图像增强、图像稀疏处理、多频段图像信号的融合,以及大范围运动估计等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坚持自己的学术发展方向

培养下一代的人才和看到他们的成长和成功是我最开心的事情,这个比完成眼前的项目还要有成就感和自豪感。但是,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我1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曾经的学生们有些慢慢成长为业界领袖,创建自己的公司,领导重要团队;有些在高校继续从事前沿尖端研究工作,并逐步培养他们的学生。这些都是我的“科学研究家族”发展的重要契机。在此,我想给年轻的科研人员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坚持自己的学术发展方向。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在所有科学领域的研究都是非常细分的,计算机也有很多研究方向。年轻的科研人员容易被社会环境和当时比较热门的研究所影响而放弃自己的兴趣转而投向热门的研究。在我读博士期间,计算机视觉是关注度相对较少的一个领域,AI更是无人提及。我的兴趣是看到图像视频被增强,有前所未有的效果产生出来。这个兴趣让我的研究有内驱动力去追求更新、更好的成果。最近大热的神经网络,其开创者也是在不被人关注甚至被抵制的情况下坚持自己的学术路线,最终开创了AI的新时代。

其次,注重早期积累,不要过早被业界项目驱使做短线研究开发。在研究领域,纯粹的非功利性驱使的研究是很基础的,这在欧美尤为普遍。很多基础研究需要长期的投入和具有非落地性的产出,这时最重要的是坚持长期且有深度的探究。太早被业界提供的短线浅层技术的任务所驱使,容易丧失自主科研的把控以及对问题的深度理解和探索。我在学术生涯早期接业界的项目有一个重要条件,是需要跟我现在的研究保持一致,同时不能要求我做工程性的工作,否则会严重影响我的研究时间和精力。我也感谢早期与我合作的企业尊重我的需求,让我做了很多年有深度且自己有兴趣的研究工作。

再者,选择适当的团队规模。我的很多中国香港和美国的同事,他们只有很小的科研团队,但他们都在基础模型和数学能力上非常强。这样的团队规模适合做尖端的最核心问题的探索,容易诞生了不起的成果。例如,我的一些同事的研究获得了顶级学术会议的最佳论文奖或者解决了一些历史上的猜想,靠的都是自己或者一两个合作者。相反,系统级的研发需要大量硬件、实验和系统构架,这就需要发展大规模的团队和找到足够的资金,这样的构成会耗费很大的管理统筹精力。因此,年轻学者需要知道自己的目标,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最合适的地方。

高考延期,新时代青年人是时候该考虑选择适合自己的未来之路了

陈忠伟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2019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成为加拿大最年轻的两院院士。2016年度加拿大最高国家科技奖“E. W. R. Steacie Memorial Fellowship”获得者。因在能源材料领域的突破性贡献而获得国际认可,其研发的先进材料可应用于电化学储能以及能量转化技术。

激发科研兴趣,努力自主探索

中国年轻一代的科研人员思想开放、富有朝气,同时也遇到了中国飞速发展的时期,国家对科技的重视、对人才的重视史无前例,对科研的投入也史无前例。作为年轻一代的科研人员,要树立远大理想,脚踏实地,夯实科研基础。首先,科研人员要激发科研兴趣,努力自主探索;要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从文献中了解前人的研究进展,挖掘新的创新点。其次,要保持一个开放的姿态,经常与导师及同学交流探讨,以深化对科研问题的理解,促进科研的创新。再次,要耐得住寂寞,找得到成就感。科研工作很多时候会令人感到枯燥无味,但一定要学会坚持,耐得住寂寞,甘坐冷板凳,从中发现兴趣,找到成就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