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经济大萧条,个人财富如何避险?

全球疫情愈演愈烈。


据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统计数据,截至北京时间3月30日8时,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突破72万例,逾3.3万人死亡。


海外疫情的拐点尚未明确,势必对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以及外贸出口造成较大的经济影响。


据海关统计,今年前两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下降9.6%,其中出口下降15.9%。


随着国际疫情的进一步扩散,我国外贸进出口形势可能进一步恶化。


市场情绪,正在从民间悲观,到官方悲观,到外贸惨淡,再到民间悲观循环。


疫情之下,全球经济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市场不断遭遇动荡,而这些冲击带来的影响又将持续多久?


有关专家称:这次疫情的冲击会远远超过2008年,可能会比1929年-1933年大萧条时还糟糕。


2008年时主要是单纯的金融危机,但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不仅是经济危机,还有恐慌引发的社会危机、政治治理危机以及国际秩序危机,是多重危机在一个时间段内集中爆发,即“并发症”。


更有医学专家提出,疫情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有可能会绵延不断。


这意味着,个人失业、企业倒闭、股市动荡、经济萧条等大背景可能会长期存在。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最先遭殃的还是普通民众罢了。


身边很多人今年的最大目标就是:如何不失业,如何使财产保值增值,顺利度过危机并且在危机中创造收益是最重要的。


如何做?


一个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简单的答案:好好工作,正确理财配置。


01

当下局势,稳字当头


上周末我跟朋友出去吃饭,一百多平米的店面,顾客寥寥无几。坐下很久了也没服务员过来,最后是经理亲自服务的。忍不住跟他聊了聊,得知,因为疫情影响,店里生意很是惨淡,无奈之举,服务员被裁掉了很多。“她们月薪多少啊?”“也不高,3000+块!”。


这可是在超一线城市啊,月薪3000,还被裁员?


危机来临时,风口浪尖的个人无一人能幸免。社会运行的规则,再也不是那种“找个工作还不容易,大不了我去当服务员端盘子去,反正饿不死。


除此之外,很多做外贸的朋友告诉我,最近都接到了被裁员的消息,公司没有订单,撑不住了,员工不走也不行。


所以,不管你现在的工作是好是坏,收入是高是低,千万别裸辞。这个时期,不是你随时找工作就能找到工作的。


保住财富的第一步:保住工作。


不管它到底是“黑天鹅”还是“灰犀牛”,事实是,病毒的攻击是无差别的,它跨越种族、性别、地缘、阶层,而它对个体的影响力就在每个人的免疫力和抵抗力的强弱。


有危机感吗?有。有不少商铺、中小写字楼正在退租。


会好起来吗?会。挺过去了,可能会看到一个新的强国崛起时代。


后疫情时代的行业,有机遇,有重组与洗牌,也有无情的泡沫破裂。疫情给经济带来硬着陆,首当其冲就是挤掉投机与泡沫。


这个时候,你最先保证在危机之中活下来,不被干掉就是当下个体的核心竞争力。


02

看见全局,全面配置


除了保住工作,保证收入,普通人最关心的就是,经济下行,大萧条时期,口袋里的钱如何不被贬值?危机结束后如何助力自己上升一个阶层?


有什么避险产品?什么才是乱世硬通货?该不该买房?还是全部现金为王?


这些问题,成了近期困扰很多人的问题。


忧于局势,是为了更好地看清局势。看清了局势,才更好行动。


理财最大的难题,并不是找不到避险资产,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财富管理的逻辑和框架。


现金为王,并不是说就把全部现金握在手里什么都不做。这样,随着低利率、负利率的到来,现金就会大打折扣,长远来看,很不划算。


所以,还是要理财、要投资。


保住财富的第二步:正确理财。


理财永远不变的真理:分散投资,全方位配置。


当下市场,有哪些适合普通投资者配置的资产呢?


1)坚持基金定投


有些人总想着炒股票的底,炒黄金的底。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 最大的禁忌就是择时、择股,目前很多股市大佬都赔钱了,更别说小白了。

后疫情时代:经济大萧条,个人财富如何避险?

有做基金定投的,坚持下去,手里有闲钱的时候偶尔加个仓也可以,别想着抄底,不要中断原来的计划,只要坚持下去,走完微笑曲线,身边很多坚持几年的朋友,收益都达到了8-10%。


懂基金的人相信都听过马科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也要学会资产配置,将不同风险、不同收益的投资方式组合起来,中和一下达到一个平衡,运用到实际中就是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既有进攻型高收益资产,也要有防守型稳定资产,攻守兼备,可进可退,才能从容面对一切波澜。


2)债券用来防守

既然要稳定,那就要尽可能的波动小,甚至0波动最好。相对于股票、基金来说,债券算是非常安稳了;而相对于银行存款来说,债券的收益又占有优势,不失为一种稳健型资产的好选择。

3)强制储蓄年金险


最近几年,年金险比较火,主要在于它的收益稳定、可以持续现金流领取终身、跑赢通胀、强制储蓄等特点。


不管未来是利率下行还是股市暴跌,年金险一旦写进合同的条款是不会变化了的。但是在选择的时候要记住,一切不写进合同的收益都是耍流氓,也许前几年万能、分红收益挺好,但它毕竟是不确定的,谁又能保证几十年后还能有这么高呢?


如果手里有闲钱是可以购买的,但是条条框框的琢磨清楚了再下手。


4)配置保险

当你做好了分散风险的安排,当机会来临时,你可以无后顾之忧地去试错,去尝试,甚至可以投机。只要不影响基本生活保障。


后疫情时代,各类投资标的必然会发生巨大的差异改变。在选择不确定事物之前,得确保基本的抗风险能力。在各种疾病、意外、养老、教育等等带来的财富损失问题都解决之后,是否搏一把,用什么样的比例、方式,当然人各有志。


03

专注长远,稳健收益


俗话说:“财不入急门”。赚钱,急不来。


让你失败的,往往是曾经让你成功的方法;毁掉你自信的,是你确信的东西忽然消失了。


长期年化收益20%(巴菲特的级别)跟5%(普通人理财)的区别是什么?


长期年化收益是长期的平均值,如果你用某一种方法某一年赚了100%,可以想像,继续使用这个方法,你将在未来获得极低甚至负收益,直到最后平均收益回归正常。

后疫情时代:经济大萧条,个人财富如何避险?


因为财富的增长并不是一条斜线,而是抛物线的组合,前半生慢,中间有一段突破瓶颈后很快,最后又遇上瓶颈慢下来。看长期、看平均才是最稳当的。


很多人永远在想“现在买什么最赚钱?” 而不是“有什么长期稳定赚钱的产品”?


比如,基金行业有一条“赢家诅咒”,前一年的收益冠军,接下来二三年,大概率跑输。因为决定短期投资收益的因素中,市场风格的影响最大,所以,收益冠军的基金经理,其核心风格肯定刚好与市场一致。


但风格永远是风水轮流转,再优秀的基金经理也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最核心的风格,那接下来二三年,就只能“吃土”了。


所以选基金不能看一年的收益,你更应该去观察基金经理能否在坚持自己的风格的基础上,特别是在市场风格完全“逆流”时,还能获得稳定的利润,这一点比短期盈利水平更重要,很多年轻的基金经理,为了追求业绩,永远在追逐市场风格,没有自己的坚持,长期而言,反而容易跑输大盘。


最后的结论很简单:


能够长期持续增长的,确定性又强,哪怕利润再小,也是大机会;只能带来短期暴富的,确定性又一般,哪怕利润再高,也是小机会。


所以,理财投资也一样。


后疫情时代,泥沙俱下,风险与机遇并存。


后疫情时代,经济下行,理财投资更需要冷静。


同样的收益,最痛苦的赚钱方法是,赚一波快钱,然后慢慢地亏掉;最幸福的赚钱方法是,赚正常的钱,在别人亏损时少亏点。

后疫情时代:经济大萧条,个人财富如何避险?


这个规律,巴菲特也不例外,但他厉害就厉害在“稳健增长”与“先穷后富”的叠加。虽然有赚钱的天赋,他其实属于前半生“稳健增长”,把积累的富豪级的财富,作为“先穷后富”的“穷”,用后半生“厚积薄发”。


找到长期的、稳定的,哪怕是收益很低的渠道或产品,坚持下去,你就可以跑赢80%的投资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