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法官“判後寄語”遞溫情:願你們婚路平坦,且不敗於瑣碎

一對勢如水火,又在庭審過程中劍拔弩張的離婚案件夫妻雙方,在宣判後被一封溫情的《判後寄語》澆滅怒火,最終迴歸理性,和好如初。

“之所以有如此神奇的化解效果,或許是‘寄語’以案情為基礎‘走進’了當事雙方內心,情真意切情理交融。”這封《判後寄語》的發出者,容縣法院“柚鄉家園”家事中心的梁秀年法官說道。

這已經不是容縣法院第一次以“判後寄語”的方式化解家事案件中的婚姻家庭矛盾。自容縣法院家事審判改革工作開展以來,這種“化百鍊鋼為繞指柔”的審判嘗試,已成為又一把打開當事人雙方“心鎖”的“鑰匙”。

調解不成

法官“不拋棄、不放棄”

時間回溯到2020年的春節前,35歲的阿強從廣東返鄉,他和34歲的阿芬已是十多年的老夫妻了,也生育有2個子女,但長期分處兩地工作的他們聚少離多,在一起生活的日子並沒有多少。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他們有了更多相處的時間,也讓平時潛藏的矛盾浮出了水面。因家庭瑣事導致的爭吵越來越多、越來越激烈,最終二人因離婚糾紛對簿公堂。

“實際生活中,婚姻的第一大殺手並不是家庭暴力、外遇出軌等婚姻的致命傷,而是貌似不起眼的生活瑣事。”梁秀年法官說道,“夫妻雙方並沒有不可調和的矛盾,夫妻感情並未完全破裂,只是一味地站在自己的角度指責對方,從而導致無法溝通。”


家事法官“判後寄語”遞溫情:願你們婚路平坦,且不敗於瑣碎

“婚姻家庭案件中,我們更多的是抱著親情修復、家寧國安的理念來處理家事案件,希望用各種柔性方式,促調和或者好聚好散,而不是生硬地判決。”在多次調解無果後,梁秀年法官依舊“不拋棄、不放棄”,用心撰寫了一封飽含溫情、充滿人文關懷的《判後寄語》,附在判決書後交給二人。


“柔性”審判讓溫情迴歸

“婚姻是現實的,它意味著柴米油鹽醬醋茶,意味著雞毛蒜皮的小事,意味著平淡和疲倦,更意味著‘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人生旅程中需要面對無數的坎坷,如果沒有相互間深厚的感情,敢於擔當的勇氣以及願意為彼此容忍和犧牲的精神,那麼,這段婚姻將不會走向你們人生的終點……”

“最後,真誠期待你們倆在以後的日子裡和好如初,一起重新來過,為了孩子,更為了你們自己,願你們婚路平坦,且不敗於瑣碎。”

沒有華麗的辭藻和煽情的詞句,只是站在“家和萬事興”角度的理性思考和感性說理,更像是一場“走心”的聊天。讀著寄語的雙方當事人紅著眼圈,向梁秀年法官深深地鞠了一躬,此時,雙方緊張的氣氛如冰雪般消融,紛紛表示以後會好好過日子,並感謝法官的用心辦案,尖銳的矛盾消弭於無形。

事實上,這不是梁秀年法官第一次寫“判後寄語”。她帶領的家事審判團隊,曾多次在離婚、贍養、撫養和繼承等家事糾紛案的裁判文書中,將儒家經典和古訓融入“判後寄語”,讓夫妻關係重修舊好,讓子女認識到孝道,也讓老人意識到對待子女的正確態度。


家事法官“判後寄語”遞溫情:願你們婚路平坦,且不敗於瑣碎

家事審判“判後寄語”是容縣法院在家事審判方式改革工作中推出的又一舉措。法官在充分掌握案情的基礎上,運用專業的心理分析技巧,靈活掌握家事案件特有的人倫因素和情感屬性,在裁判文書後附勸導、感化當事人的“判後寄語”,用司法的柔性手段實現法律的剛性要求,增強當事人對裁判內容和結果的接受度,彰顯司法的人性化,最大限度追求“和”的效果,不是簡單的如流水作業般的走程序做出“冷冰冰”的判決,對當事人情緒對立嚴重、親情倫理迷失的家事案件,起到了修復和重塑家庭關係、定紛止爭的良好社會效果。

“法律是剛性的,道德是柔性的,家事法官不僅僅是一名糾紛的裁判者,同時也是一個社會公序良俗的引導者。在裁判文書說理之外說情,盡力化解雙方當事人之間的矛盾,做到案結事了、家寧國安,這是我們家事法官的職責,也是實行此項舉措的目的。”梁秀年法官說到。

“判後寄語”是容縣法院推進家事審判改革的有益舉措,也是司法關懷的生動體現。近年來,容縣法院積極探索家事審判改革,轉變審判理念,創新工作機制,積極發揮家事審判維護婚姻家庭穩定、修復家庭情感的治癒作用,妥善處理婚姻家庭糾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丨陳 雷

玉林中院新媒體團隊製作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