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門的世界》:借“喬韓窗口理論”解讀楚門成功出逃的心路歷程

《楚門的世界》是一部在1998年上映的美國劇情電影。影片主要講述的是主人公楚門是一檔熱門真人秀的主角,從小生活在為他精心打造的虛假小島上,所有居民甚至親人都是群眾演員,但是他並不自知。楚門的一言一行通過電視轉播的形式呈現給全球觀眾。


《楚門的世界》:借“喬韓窗口理論”解讀楚門成功出逃的心路歷程


影片曾獲第71屆奧斯卡金像獎三個提名,只可惜無緣獎盃。儘管與奧斯卡失之交臂,但這部影片經過時間的發酵,其所蘊含的人生哲理越發濃厚,值得無數觀眾細細研究。

全文旨在借用心理學著名理論“喬韓窗口理論”分析主人公楚門通過把握與他人的關係、事物的關係以及自我的關係三個層面,揭示他擺脫騙局、尋找自我的心路歷程。


《楚門的世界》:借“喬韓窗口理論”解讀楚門成功出逃的心路歷程


結尾通過思考與啟發,希望給生活壓力大,人際交往困難,難以走出舒適區的你一些啟發與思考。

在梳理故事之前先給大家解釋一下何為“喬韓窗口理論”?


該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Jone和Hary共同提出。理論認為,人對自我的認識是一種不斷探索內心的歷程,而任何人的自我都包含了四部分:公開的、秘密的、盲目的以及未知的自我。


理論認為了解自己有三條道路:與他人比較、分析過去的經驗以及自己的想法。這三種方法其實也意味著我們待人接物必須要處理好的三種關係,即處理好我與人的關係、我與事的關係、我與自己的關係。




一、走出舒適區,自我覺醒:楚門從與他人的關係中明確自己的目標


故事中的楚門顯然生活在舒適區,為了營造氛圍,同事還給他展示桃源島入選世界最宜居島嶼的報紙。鏡頭多次反覆展現出門每天早上出門上班時的動作,問早安,被鄰居家的狗咬,遇見雙胞胎,一貫的楚門式微笑,意在刻畫他過於程式化,如機器人一般的生活。


故事所設定的桃源島,是一個被碧海藍天所包圍的夢幻島嶼,這裡環境優美如桃源仙境。生活在複雜的大千世界裡的我們,也會有想過逃離到一個桃源仙境了此一生,豈不快哉?


《楚門的世界》:借“喬韓窗口理論”解讀楚門成功出逃的心路歷程


魏晉隱士陶淵明曾在《桃花源記》中這樣寫道:“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世外仙境可能大抵都如人們想象這般美好。


不僅如此,影片通過陌生人眼光、親朋好友的關愛等細節,展現楚門人際關係異常舒適。楚門與他人的關係既規律又融洽,幾乎每個人都對他表達善意,沒有任何人為難與他。

每天上班出門必定與對面夫婦問安,必定在路上買兩份報刊,有規律性的遇見雙胞胎大叔,一切似乎顯得井井有條。在經歷前女友警告、頻率混亂收聽到欄目組語音、從天而降的熒幕燈等戲劇性衝突之後,楚門漸漸從自己與他人過分融洽的關係裡思考這三十多年的人生。


《楚門的世界》:借“喬韓窗口理論”解讀楚門成功出逃的心路歷程


與他人交往,是一個人獲得自我認知的重要來源。他人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銅鏡。想要離開桃源島探索外面世界的楚門,在經歷母親的親情牌、女友的感情牌、好友馬克的兄弟牌等後,對所在的世界產生了極度疑問。


不僅如此,楚門發現似乎每個陌生人都認識自己,每個人都不想自己離開桃源島,這對於他來說過於荒唐。

靳佩芬曾說:“如要克服自己的惰性,先要為自己建立一個理想的目標。”

楚門通過與他人關係的比較,加深了他想要走出這個幾近完美的世界的想法。他心中的自己,是一個熱愛探索、找尋未知的人,他不想永遠活在舒適區,要改變就必須走到外面。

藉助畫面、場景、人物,電影有隱喻性的表達。桃源島象徵著人們追求的理想世界。楚門的追求可以理解為他不滿足於現狀,積極進取的一種人生態度。




二、拒絕欺騙:楚門從身邊的荒唐事中發現騙局,追尋自由


莎士比亞曾說:“要是你做了獅子,狐狸會來欺騙你。”


楚門作為播放長達三十年的真人秀主角,被所有人欺騙,經歷眾多荒唐事。


影片的場景調度很出彩。如體現針孔攝像機形式的鏡頭;楚門在沙灘上回憶與父親航海的往事,天上下了一場只隨著他移動的雨;他在人群中見到了已故父親,母親卻解釋自己出現幻覺;他改變每天的上下班路徑,突然回到辦公室,發現大樓裡的電梯被移走,圍滿了一群吃工作餐的群眾演員;他與女友交談,可經常發現她在自言自語的打廣告;每天回家的路上,他發現必定經過的騎自行車的女人、捧花的男人和一輛甲殼蟲汽車,因為他們在兜圈子。


《楚門的世界》:借“喬韓窗口理論”解讀楚門成功出逃的心路歷程


楚門是個聰明並善用智慧的人,他不斷從自己所發現荒唐事情中思考,根據現有經驗推敲。

他逐步認識到自己站在騙局中央,受所有人的矇騙,這也促使他審視自己的位置和存在的真實性。


馮雪峰講道:“生活是欺騙不了的,一個人要生活得光明磊落。”拒絕別人的欺騙,同時拒絕自欺。他不想生活在別人打造好的金絲籠中,追求自由成為他的目標。


追求這個詞語,有時候不在於我們是否能做到,而在於我們是否被限制。

有的人忙忙碌碌一輩子,一生只待在一個城市,並未想要出去,但是隻要他想,便是可以走的,這是人性裡的自由。


詩人裴多菲曾寫道:“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導演如此安排,意在留給我們探討關於人生的態度:作為人,究竟是坦然接受早已被安排好的生活,還是去戰勝內心恐懼,勇敢揚帆去探索未可知的人生。真實與虛假的人生,究竟哪個更舒適?


《楚門的世界》:借“喬韓窗口理論”解讀楚門成功出逃的心路歷程


楚門極力涉足外面的世界,在於他被所有的荒唐事限制在一個小島,若是隻尋求穩定的生活和宜人的環境,自由對於他來說毫無意義。他追求自由,探索未知,是想要揭開騙局迷霧,真正認識自我,活出真我。




三、重新定義自己:楚門完成自我救贖,掌握命運之舵


在這個虛偽的桃源島世界裡,其實楚門才是唯一真實的個體。他明確自己究竟想要什麼:他想去斐濟尋找心儀的女孩,去芝加哥探索未知的生活…


康德曾說:“我努力地保持自我,我堅定地走自己的路,沒有什麼可以阻擋我的腳步。”


楚門通過他人眼中的我、自己眼中的我以及自己心中的我完美處理了與自己的關係,明確了目標,堅定了腳步。


《楚門的世界》:借“喬韓窗口理論”解讀楚門成功出逃的心路歷程


他透過別人的眼瞭解到自己是關注的焦點,言行舉止都被看在眼裡;他在自己眼中看見了一個被安排好的人生,一個烏托邦式的個體;他追問內心,明白真正想要的不是被束縛在小島上安穩一生,而是探索外面的世界,儘管未知但是真實。


於是楚門巧設妙計,通過蒙被子播放錄音機短暫騙過導演克里斯托弗,克服對水的恐懼,勇敢駕船前往遠方。


電閃、雷鳴、暴風雨對他來說不算什麼,他在逃走的那刻,就已經認識到自己的處境。

他逃離這個虛偽的世界,探索未知的真實,會讓自己感到幸福、充實、快樂,那一刻,他已明白自己想要什麼。


世界上最幸福的事莫過於掌握自己的命運。楚門的生命始於剪斷臍帶的那刻,這也教會我們生命從一開始就要選擇擺脫束縛,命運該由自己掌控。

這樣的人生才是充滿意義的人生,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更好的做自己。


《楚門的世界》:借“喬韓窗口理論”解讀楚門成功出逃的心路歷程


重新定義自己,更在於明確什麼最適合自己。

著名紐約播音員瑪麗·瑪格雷特·麥克布萊德剛進入播音行業時,將自己定位為愛爾蘭喜劇演員,因為當時這一職業廣受人們喜愛,但是她始終表現不佳。

後來她嘗試做回符合自身氣質的演員,一個密蘇里州的鄉下姑娘,獲得成功。


美國歌手金·奧特雷一直努力於改變自己的田納西口音(美國一個地方州),追求時髦,打扮像個城裡人並自稱紐約人。

許多人在背後嗤之以鼻。後來他做回牛仔歌手,發行民謠歌曲,成為世界著名的影視、廣播兩棲巨星。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不必追尋僵化的範式,重新定義自己,往往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楚門拒絕了為自己設定好的人生,去追尋符合內心的事物,這本就可貴。


《楚門的世界》:借“喬韓窗口理論”解讀楚門成功出逃的心路歷程




四、牢記這幾點,成為更好的自己


1.走出舒適區,是一個人進步的指南針。楚門的世界畢竟是理想的,我們在生活或者職場的開端時,往往是一窮二白。


心理學中有個蘑菇定律,講的是初入職場的人不易受到重視,常常被置於卑微的位置,除了打雜跑腿還得不到足夠的薪酬。

《楚門的世界》:借“喬韓窗口理論”解讀楚門成功出逃的心路歷程


為引起領導注意會發表輕率言論,給老員工不好的印象,無端接受指責,像蘑菇一樣培育需要澆上糞便,得不到提攜。


曾國藩曾說:“長傲、多言二弊,歷觀前世卿大夫興衰,及近日官場所以致禍福之由,未嘗不視此二者為樞機,故願與諸弟共相鑑誡。”

心高氣傲、多言少做都是官場大忌,曾國藩以此勉勵他的九弟慎言、實幹。


在職場亦如此,很多年輕人剛入職場不久,往往眼高手低,過分自信,以至於實際效果與自己預期相差甚遠,沮喪失落。

這種時候我們應該面對現實,消除幻想。


老子有云,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任何事情的發展都是從萌芽開始,只有我們加快適應社會的腳步,才能更好融入。要明白,職場不同於校園,既需要足夠的業務能力,也需要周到的人際交往水平。

只有走出舒適區,思考新規則,適應新規則,才能在職場遊刃有餘。




2.完善自我,需要藉助於他人。我們往往陷入“完美心理”的誤區,缺少他人的反饋,不利自我人格的完善。

與他人交流談話,通過別人的眼睛瞭解自己,認識自己,往往有助於進步。


《楚門的世界》:借“喬韓窗口理論”解讀楚門成功出逃的心路歷程


《中庸》有一處人生法則,即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提升自我辨別力,面對讒言諂媚,要一笑而過;面對批評指責,要虛心接受;面對無端謾罵,要理智反擊。

時時刻刻保持自我認知,不驕不躁,才會使我們始終把握正確方向。




3.堅持內省,定義自我,有助於塑造良好的心態。

《論語·學而》中記載曾子時常以“吾日三省吾身”勉勵自己,堅持自我反省。


每天晚上思考一天所發生的事情,將滿意的、後悔的、需要改進的事情分類,時常回想需要改進的地方,有助於我們心態平穩。良好的心態是樂觀開朗的,要明白,人生倘若充滿了愁眉苦臉,再多的成功也不快樂。你的心態就是你最大的本金。


《楚門的世界》:借“喬韓窗口理論”解讀楚門成功出逃的心路歷程


已故詩人道格拉斯·瑪咯奇寫過這樣一首詩(節選)


我們不能全部都當船長,

我們中的某些人得作船員。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對應的位置。

工作有大有小,

但是我們應該做的事其實就在身邊。

如果你不能成為太陽,

那麼你就成為一顆星星吧。

並不能通過大小來判斷你的輸贏,

無論你做什麼,都要做最好的自己。


的確如此,當我們保持一種平靜而理智的心態,也就有了一種全新的能力。


結語


電影《楚門的世界》在上映後的20多年裡,始終廣受好評,探討主題大多關於真人秀、人權隱私、媒介時代等。這篇文章以心理學視角切入,希望給大家以心理啟發。


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座桃源島,每個楚門心裡都有個外面的世界。

但當楚門走出那扇門,微笑著和大家說再見時,我們不知道迎接他的究竟是真實的世界,還是另一個偽善的世界。桃源島充滿了欺騙,真實的社會又何嘗不是?


問題在於:我們是否能夠把握命運,做好自己。儘管生於塵世間,我們也應永遠赤誠,滿懷熱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