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新棉播種在即 植棉茬口布局調整

按照農事農時,當前正是長江流域棉區棉花育苗的營養缽制缽備種時節,而在江蘇南通、鹽城等傳統優質棉主產區,卻鮮見成排的棉花苗床和趕製苗缽的農民。深度瞭解得知,除了與當地的棉花生產總體下行趨勢有關外,與棉花種植茬口的安排佈局在長江流域傳統棉區悄然調整關係緊密。

據瞭解,內地棉花連續多年面積及產量大幅調減後,其生產經營優勢在內陸漸漸消失,如江蘇,多數產棉縣區的棉花種植規模已不如青椒、韭菜之類,農業統計已不在其列。儘管地方政府近年加大了種棉的生產銷售性補貼(江蘇大豐棉農2019年拿到的2018年度植棉補貼為每畝500元,比往年每畝高出240元),有些近年植棉的老齡棉農今年擬增種一些棉花,但總體性的面積產量下滑依然難以控制。

鹽城農業部門的棉花種植專家反映,棉花產業優勢在長江流域退去後,仍有部分戀棉農民小塊化、碎片型分散種植一些棉花,全省有30-50萬畝的零星累加植棉面積分佈於長江以北傳統棉區。江蘇農技推广部門在輕簡棉花栽培技術研究上沒有因種棉面積減少而放鬆工作,在外引內研、科研試驗的基礎上,逐步研試出旨在簡化棉花栽培方法,減少人力物化投入,增加植棉經濟效益的新舉措,即集中共育式的穴盤育苗移栽和推廣晚茬麥後棉播種。前者以工廠化生產形式,用穴盤基質培育棉苗,風險、投入低,生產效率高;後者勞動強度輕、自然風險小、生產投入降,比較適合老年農民採用,經過推廣宣傳,願意接受嘗試且取得較好收益的農戶較多。

日前,鹽城郊區一種子經營戶反映,他們今年春季銷出的棉花種子估計只能培育千畝左右大田移栽用苗,而當地農業部門統計到的2020年度全區植棉面積卻超過2019年,將達到3000多畝。農技人員調查分析,有超過半數的農戶將選擇麥(油)後棉種植的茬口模式,即在待麥子、油菜收穫後破地種棉。如果其時氣溫不宜棉花出苗生長,棉農會鋪上地膜。麥後棉生育期短於缽育移栽棉,但只要管理措施跟上,仍可拿到早栽棉80%左右的產量效益,更主要的是主產投入較少,生產管理宜機性高,是一種傳統植棉技法的創新和提升。

來源:中國棉花網;作者:XXX;農產品期貨網轉載本文僅為傳播更多信息為目的,並不表示本網認可文中作者觀點。若轉載文章作者有認為本網有不妥之處,請致電本網010-51289506聯繫,本網將立即與您磋商並解決相關事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