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唐西域記》到神話傳說《西遊記》,見證西遊文化的蛻變之路

導讀:自古以來神話都需要以現實為基礎,以人們所熟知的世界為原型,添加一些具有神秘色彩的元素,才能創造出那些引人入勝的離奇故事。包括在世間廣為流傳的《西遊記》也是一樣,是一部將現實與虛幻完美融合的神話著作。

唐僧取經的故事,起源於唐朝貞觀年間的玄奘法師西遊之事,以及他留下的那一部《大唐西域記》。與後來吳承恩所作的《西遊記》相比,這部書無疑顯得非常中規中矩。其中所記述的除了一些佛教經典故事之外,更多的便是異域風土人情,和玄奘法師沿途的所見所聞。

從《大唐西域記》到神話傳說《西遊記》,見證西遊文化的蛻變之路

《大唐西域記》

而且從客觀角度上來看,《大唐西域記》完全如同一片堅實的地基,包容著許多最基本的元素。後世所引申出來的那些與西遊有關的神話故事,其實都建立在這片地基之上。

畢竟虛幻的精神構架,離不開現實世界的支撐,這一理念與《道德經》中所說的“有無相生”,可謂非常契合。不過要想實現現實與虛幻的完美融合,卻需要一個無比漫長的過程,並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

從最初的《大唐西域記》,到吳承恩筆下的《西遊記》,中間跨越了900多年的時光,歷經了無數文人的塑造與打磨,最終才有了這部堪稱經典的著作。它不僅是現實故事到神話傳說的演變,更是由歷代文人所堆砌起來的文化結晶。

《大唐西域記》——西遊文化的起點

據《舊唐書》記載,玄奘法師於貞觀元年孤身一人從長安城出發,在外遊學19年,走過5萬餘里,途經100多個國家,最終又成功返回大唐。在這段期間,他的足跡踏遍了中亞以及南亞多個地區,不但學習了眾多佛學知識,同時也深入瞭解了各個國家的風俗文化。

當他於貞觀19年迴歸長安之後,立刻引起了社會各界的轟動,就連唐太宗李世民也親自召見了玄奘法師。並且還安排許多知名高僧,將他帶回的佛教典籍,以及沿途的所見所聞全部加以整理,最終形成了這一部對後世影響無比重大的《大唐西域記》。

從《大唐西域記》到神話傳說《西遊記》,見證西遊文化的蛻變之路

易君左

比如現代學者易君左曾給出過這樣的評價:

“《大唐西域記》為世界不朽之名著,東西學者莫不珍視此書為曠代瑰寶,窮探精研,費一生之力,至死而無已。”

此書中所包容的信息有非常強大的事實依據性,其中所記載的古國和名勝古蹟,也都真實存在,可以算做是一部非常有意義的地理遊記。但是與此同時,這部書中還記載了一些異國他鄉的神話傳說,以及諸多帶有神秘色彩的佛教故事。

也正是由於這些元素的存在,才產生了流傳於後世的西遊文化。因為人們總是對神秘的東西有著非常濃烈的嚮往,在虛幻的精神世界裡,可以讓人的思維和想象力得到無限的延伸與發展。更何況玄奘法師在國外遊學的途中,也的確發生過許許多多的傳奇故事,有著非常豐富多彩的經歷。

於是便有後世文人對他的事蹟,展開了一系列的幻想,將他的人生與《大唐西域記》書中所記載的神話,逐漸進行融合。畢竟神話色彩在文學作品中是一道非常靚麗的風景,不僅有許多文人墨客熱衷於這方面的創作,就連民間百姓也非常喜愛這種題材的故事。

譬如夸父逐日、女媧補天、八仙過海等等,這些都是古人以現實世界為基礎,而幻想出的神話傳說。

除此之外還有驪山老母、太白金星、赤腳大仙等諸多神話形象,也都是由現實中的人物改編而成。玄奘法師當然也不例外,要經歷一個被神化的過程。尤其是像他這種帶有濃厚宗教氣息的人物,在後世的流傳過程中,就更加容易被人們覆蓋上一層神秘的氣息。

從《大唐西域記》到神話傳說《西遊記》,見證西遊文化的蛻變之路

更何況還有《大唐西域記》這部包羅萬象的經典奇書作為支撐,如此一來也就在更大程度上,為人們提供了創作神話故事的素材。因為書中記載著一片新奇而又陌生的世界,生活在中原的人雖然不曾親身接觸過那種文化,但是卻可以根據字裡行間的描述,去進行融合與創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進行改編。這就是西遊文化的起點,建立在一個真實的世界之上,但是卻又脫胎於現實。

《大唐西域記》中所描述的許多特殊地貌,和一些離奇的事蹟,都在後世文人的筆下得到了更加形象的體現。通過這些人的加工與塑造,玄奘法師也和許多被神化的人物一樣,擁有了各種各樣的傳奇經歷。此時西遊文化的道路已經被正式開闢了出來,而且正在逐漸變得寬闊。

虛幻與現實相互融合

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玄奘法師終於走完了自己輝煌的一生。為了紀念這位具有突出貢獻的人物,其弟子慧立決定為自己的師父修書立傳。後來再加上玄奘法師的另外一位弟子彥悰對此加以整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一書終於問世。

此書與《大唐西域記》頗有不同之處,完全是以人物傳記的方式,來描述玄奘一生的經歷。書中內容共有十卷,前五卷記錄著他從出家一直到遊學歸來的經歷,而後五卷描寫的則是他迴歸大唐之後的生活。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部書中的一部分情節已經出現了一些神話元素。比如第三卷《起阿逾陀國終伊爛拏國》中,就有一段關於玄奘法師遭遇賊人,幸得天神相救的情節。

從《大唐西域記》到神話傳說《西遊記》,見證西遊文化的蛻變之路

其中有原文如下:

“於林中兩岸各有十餘船賊。鼓桌迎流一時而出……須臾之間黑風四起折樹飛沙。河流湧浪船舫漂覆。賊徒大駭……天神已嗔。宜急懺悔。賊懼相率懺謝稽首歸依。”

但是總體來講,這部書的神話色彩並不算十分濃重,大部分情節也都有跡可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與《大唐西域記》相互對照。與此同時,它也具有著另外一種非同小可的意義,已經開創了神話版本的西遊路線,屬於《西遊記》的奠基者和先驅者。

而唐僧取經的故事,也在此之後正式走進了人民大眾的視線,各種更加離奇的片段也開始紛紛湧現。直到南宋年間,有人對這些故事再次加以整理改編,創作出了另外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學著作——《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這不僅是虛實兩種元素的結合,也是一次東方文化與天竺佛學的相互交融。因為其中大部分神話情節,都與《大唐西域記》中所記載的佛教文化,有著非常密切的關聯。譬如此書的第三章《入大梵天王宮》,就記載了唐僧師徒一行人,在猴行者的幫助下,進入了一處名為大梵王宮的神聖天宮,並且在那裡聽法講經的故事。

而其中所出現的“大梵天王”,原型就是印度婆羅門教的創造之神“梵天”。他不但是梵文字母的創制者,而且還與傳說中的與毗溼奴、溼婆並稱為三大主神。後來隨著印度佛教的興起,“梵天”也隨之演變成了佛教的護法神之一。

從《大唐西域記》到神話傳說《西遊記》,見證西遊文化的蛻變之路

此外還有這部書中所提到的“猴行者”,也正是後來《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原型。例如書中有這樣一段原文:

“我不是別人,我是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我今來助和尚取經。”

由此可見《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的出現,的確對《西遊記》的問世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就像書中所提到的女人國、獅子林、樹人國、大蛇嶺等等,都可以在《西遊記》中找到對應的地點。雖然這個版本相對來說十分簡陋,很多情節都敘述的非常模糊,但它的價值卻不可否認。

其實不論是《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還是《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都體現出了虛幻的精神設想,與現實元素的相互融合。書中那些帶有神話色彩的情節,都是由歷代文人或者僧侶,根據已有的事蹟和傳說,然後再融入自己的想象,最終構思出來的縹緲故事。

西遊文化發展到這個地步,儼然已經開始朝著更加成熟的方向邁進。歷經數百年的不斷突破和創新,原來的羊腸小路,早已變成了可以任由人們隨意馳騁的康莊大道,而西遊文化也即將被推上一個史無前例的巔峰。

《西遊記》的問世,讓西遊文化得到了最終的蛻變

自從《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這一部書在世間廣為流傳之後,就如同打開了一個通往神話世界的大門,各種關於唐僧取經的故事可謂層出不窮。此時的西遊文化已然進入到了一個井噴期,激起了一陣創作的熱潮。

先有金代文人的《唐三藏》、《蟠桃會》,後來又有元雜劇《唐三藏西天取經》和《二郎神鎖齊大聖》,以及楊景賢編寫的《西遊記平話》等等。這些作品都足以證明古人對於西遊文化的熱愛,也正因如此,他們才能針對這類題材不斷的創作,讓西遊故事不停地完善。

從《大唐西域記》到神話傳說《西遊記》,見證西遊文化的蛻變之路

這份熱忱跨越數百年的光陰,一直傳承到了明朝年間,前人留下的這些作品,也都映入了吳承恩的眼簾。著名科學家牛頓曾經說過:

“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其實這句話用來形容《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也是非常的貼切。經過無數前人的不懈努力,關於西遊方面的題材,已經積累到了非常深厚的程度。正所謂量變引起質變,前人的積累再加上時間的沉澱,此時的西遊文化如同一座等待發掘的寶藏,而他的智慧和靈感就是打開這座寶藏的鑰匙。

前人留下的典籍雖然十分豐富,故事的內容也已經變得多樣化,但是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太過零散和粗糙。對於這些內容,吳承恩不僅要進行梳理,同時還需要構建出一個更加完善的虛擬世界,從而將這些元素全部包容在內。只有這樣才能讓其產生真正的蛻變,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梳理民間故事,整理文學典籍,這件事情看似輕鬆,但實際上卻是一份非常繁雜的工作。

因為這些情節之間往往存在著許多衝突,那些零碎的片段,總是很難完美的銜接,甚至還有可能相互矛盾。想要將之真正結合在一起,不僅需要刪減修改,更需要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要用自己的思維來填補情節上的空缺,以及邏輯上的漏洞。

例如《西遊記》中的九九八十一難,儘管看起來是一個又一個獨立的故事,可彼此之間卻也有著十分密切的關聯。如果從整體佈局上來觀察的話,就能非常明顯的看出,這部書的主線其實非常明確——孫悟空的轉變,唐僧的成長,取經事業的開展。

和《大唐西域記》相比,《西遊記》明顯更富有趣味,內涵也更為深刻。而與之前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和《西遊記平話》相比,《西遊記》則顯得更加精益求精,對每一處情節都進行了精雕細琢,文學氣息極其濃厚。其中所構建出的神話世界,達到了一個非常完整的地步,讓整個故事擁有了非常完美的載體。

從《大唐西域記》到神話傳說《西遊記》,見證西遊文化的蛻變之路

也正因如此,《西遊記》才會超越以往的所有作品,成為不可取代的經典。吳承恩為之所付出的心血,也隨之形成了文學史上的一個結晶,讓西遊文化得到了本質性的蛻變。數百年的磨礪與創造,終於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突破,這條漫長的西遊之路,總算走到了一個輝煌的節點。

然而在它的背後,卻包含著無數文人的辛苦耕耘,和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堅持。從《大唐西域記》到神話傳說《西遊記》,這是一份跨越900多年的情懷,直到如今還在一直延續。

結語

《西遊記》的形成,本身就是一段無法複製的傳奇,因為其中所蘊藏的不止是吳承恩一個人的心血,而是無數前人共同的努力。這便是傳承的力量,也是傳統文化的特殊魅力,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一群人歷經無比漫長的時光,朝著同一個方向不停的努力,這種情懷讓人為之動容。其實不只是《西遊記》這一部書,傳統文化中的每一個角落都在散發著這樣的魅力,等帶著我們去親身感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