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雍縣:種植基地務工忙 產業扶貧成效顯

貴州日報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李凱 黃杏

氣溫逐漸回升,草木萌發新芽。

記者走進納雍縣寨樂鎮新寨村黑木耳種植基地,上百個村民忙碌,他們有的製作菌棒,有的在分揀菌棒送到田間。

村民楊孝華告訴記者,自從基地開始建設,他就到基地來了,每天打工能掙90元錢。

“在我們基地打工的大多是農村剩餘勞動力,其中以60多歲的老年人居多,木耳種植對勞動強度要求不高,只需要經常看護,根據天氣情況適度的給菌棒噴水就可以了。”基地負責人、貴州金蟾大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郭明介紹說,村民在基地除了打工以外,還可以學到黑木耳種植技術,從基地購買菌棒回家自行種植。

寨樂鎮合作社負責人陳雨龍表示,通過木耳產業的發展,解決了當地上千個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同時不少村民又將菌棒拿回自家種植獲得收益,有效地帶動了村民增收致富。

村民種植的木耳長出來,由基地負責回收木耳,結賬時再扣除當初購買菌棒的費用,這既減輕了村民經濟負擔,也消除了村民擔心木耳銷售的後顧之憂,同時基地在不增加人工和流轉土地成本的情況下,擴大了木耳生產規模,可謂“一石三鳥”。

寨樂鎮政府副鎮長鍾馗告訴記者,這個木耳基地食用菌全產業鏈可解決勞動力1000多個就業,人均月收入可達2400元以上,按照今年1600萬棒計算可實現淨利潤3200萬元,可覆蓋未脫貧建檔立卡貧困戶1萬餘戶,戶均分紅1200元以上。

脫貧攻堅,貴在精準,重在精準。

自省委發出掛牌督戰集結號,納雍縣就層層壓緊壓實工作責任。聚焦全縣425個還有剩餘貧困人口的行政村,1萬餘戶2.8萬名未脫貧人口,結合實際創新形成村級脫貧攻堅和產業革命“一圖一表一方案”,實現“圖管村、表管戶、方案管幹部”,推進掛牌督戰到村到戶到人,實現脫貧攻堅抓具體抓深入。

在體制機制、脫貧路徑等方面,納雍縣改變過去大水漫灌式扶貧,開展了積極探索——

在數據管理上,為每名貧困對象建檔立卡,對其信息進行大數據比對,常態化開展精準識別、精準退出“回頭看”,確保戶戶過篩、人人過點。

在脫貧措施上,因地制宜、因戶施策,通過產業扶貧“換窮業”、健康扶貧“除窮困”、教育扶貧“斬窮根”、易地扶貧“挪窮窩”、就業扶貧“斷窮路”、生態扶貧“改窮貌”等組合拳,釋放扶貧疊加效應。

在政策措施上,通過健康扶貧保障政策,貧困人口住院個人自付醫療費用大幅下降,從根本上遏制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把就業扶貧車間建設到各鄉鎮,有效助推貧困戶穩定增收、緩解企業招工難、壯大了村集體經濟。

如今的納雍縣產業發展如火如荼,惠民實事有序實施……一樁樁實打實的脫貧舉措正在繪就美麗鄉村新畫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