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課過後,手機成癮,心理學剖析開學後戒手機為何困難重重?

疫情當下,“網課”或已經成為這兩個月最熱的詞之一。

自從教育部發出“停課不停學”的號召以來,“直播教學”如雨後春筍般,瞬間遍佈全國各個地方,同時也暴露出了一些難以避免的問題。

有些是偏遠山區網絡不暢,導致孩子上網課不及時,沒有良好的學習環境和網絡環境;

有些是因為網課期間,心思沒有在聽課上,而是利用網課時間“堂而皇之”的玩手機;

更有甚者,網課期間偷玩手機被家長呵斥,竟選擇離家出走的方式和家長對抗。

很多家長都覺得,這個被疫情延長的假期裡,孩子的學習簡直是一退千里,網課非但沒有彌補假期落下的功課,反而助長了孩子玩手機的“興趣”。

網課過後,手機成癮,心理學剖析開學後戒手機為何困難重重?

我的表妹是一名初三的學生,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手機控,每次放學回來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機鼓搗,甚至連飯都不吃。為此她的媽媽做了不少工作,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受疫情影響,和全國的中學生一樣,在家裡上網課之後,情況變的一發不可收拾。

從剛開始的偷偷摸摸玩手機,到和媽媽約法三章定時玩手機,到現在竟變成不給手機就能把家裡鬧翻天。

近日,全國大部分地區都已經陸陸續續實施了分批開學,家長們緊張的好不容易神經得到了一絲緩解,就在都覺得終於可以鬆口氣的時候,新的情況又出現了:絕大部分家長都發現孩子竟然有手機癮,就連以前不怎麼玩手機的孩子也開始離不開手機。


網課過後的“手機後遺症”

自3月中旬起,全國已有14個省實現了分批次開學,不少學生已經回到了學校,開始了新一年的校園學習生活。但是,因境外輸入的疫情影響,部分省份延遲至4月中旬,而湖北、北京、上海等地,開學依舊還遙遙無期。

網課對於全國大部分學生來說,依舊是接下來唯一的學習途徑。

對於能夠開學的地區來說,孩子們能夠正常上課,不論是對家長還是老師,都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一個學期已經過去兩個月了,剩下的學習時間已經不足以讓學生完成既定的學習任務。

就在家長和老師鉚足勁,幫助孩子彌補被疫情耽擱的時間時,一項新的問題又擺在了老師和家長面前:手機後遺症。

手機後遺症,顧名思義:就是長期使用手機之後,因突然失去手機或被限制使用手機而產生心理行為異常和生理行為異常。


網課過後,手機成癮,心理學剖析開學後戒手機為何困難重重?

手機是現代社會的重要工具,能夠極大程度的縮短因距離產生的信息傳輸阻礙,也成為了當下學生之間重要的聯繫和獲取信息的工具。

然而對於中小學生來說,手機帶來的好處遠遠小於因手機產生的弊端:

  • 注意力分散,上課無法集中精神,課堂聽課效率降低;
  • 佔用學習時間和作息時間,直接影響學習成績乃至身體健康;
  • 因爭搶手機產生的親子矛盾,和父母關係僵化。

然而在網課期間,和近三個月的親密接觸,導致孩子已經對手機產生依賴。不論孩子是否認真聽課,對於孩子們來說,網課是一件新鮮度較高,又能和同齡人達成話題共識的事情,加上疫情期間不能和外界接觸,因此,手機成了孩子學習生活的最重要部分。

當前,孩子們終於開學了,家長終於可以“義正言辭”的把孩子和手機分開,手機後遺症就此產生。通常表現為:對得不到手機產生的焦慮和不安,沒有手機導致無法獲取信息、失去和他人聯繫的恐懼,精神狀態不佳,對手機產生條件反射行為。

這些後遺症在孩子身上表現出不同的狀態,嚴重的會導致極端的報復行為。

3月9日,福建13歲男孩因家長不讓玩手機跳樓,導致其爺爺追上天台失足墜亡。

網課過後,手機成癮,心理學剖析開學後戒手機為何困難重重?


心理剖析:手機後遺症並不是孩子的主觀意願

手機成癮已經是當下社會最普遍存在的問題之一,不光是孩子,哪怕是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也離不開手機。不論是工作需要還是精神需要,手機已經佔據了人們太多的家庭時間。

大人與孩子不同的是:大人對手機有著足夠的自控能力,離不開手機的精神需要佔了絕大部分;但是對於孩子而言,其自身的心理作用才是罪魁禍首。

  • 青春期本能的追求感官刺激

現如今的孩子,心理成熟度比實際年齡早了很多,大部分孩子從12歲起,就已經步入了青春期。然而青春期最鮮明的特徵就是情緒的大起大落,對外界事物追求新鮮刺激的感官體驗,標榜獨立個性的外在表現等。

手機則是同學與同學之間交流情感的主要工具,能夠及時獲取外部的新鮮事物信息。其中包含著可以給孩子帶來歡樂的娛樂功能,手機遊戲、短視頻等,成了當下孩子最追捧的娛樂方式。

網課的出現,讓孩子有了獲取手機的正當理由,不論上課期間如何,只要是空餘時間,就一定會想方設法的追求手機的娛樂功能。

然而兩三個月的手機生活已經成為孩子日常生活的必備,生活方式和娛樂方式也隨之發生變化,變為以手機為主。一旦網課結束,迴歸學校的現實學習生活,手機就不再是正當的需求。隨之而來的就是孩子心理上的鉅變。

突然離開手機之後,孩子在青春期的新鮮感追求、感官刺激需求突然得不到滿足,加上這個階段裡的孩子自控能力較弱,對待外界的誘惑沒有足夠的抵禦能力。這種心理需求和現實之間產生矛盾,體現在行為上就是和家長的衝突。


網課過後,手機成癮,心理學剖析開學後戒手機為何困難重重?

其次,當下的孩子本身就面臨著巨大的學習壓力,加上疫情對課程進度的影響,一旦開學,孩子們面臨著的壓力是以往正常時期的數倍。學習壓力大,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也大,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積攢的負面情緒也隨之增加。

而手機則是孩子緩解負面情緒,發洩內心苦悶的唯一途徑。一旦發洩途徑被截斷,父母對孩子的管教只會讓孩子的反抗情緒越來越高,內心變得無比焦慮和煩躁,對手機的追求也就越來越強烈。進而和父母產生衝突,甚至是通過極端的行為進行“抗爭”。

  • 日益增長的社交需求產生的社交焦慮

當下的社會環境中,手機是唯一的,也是最主要的社交工具。不論是大人還是孩子,手機都是日常生活中與他人聯繫的第一媒介。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社交需求也日益增加,對於和同齡人之間的交往需求越來越明顯。不論是共同關注最新的事件,還是一起交流共同話題,都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一種不可分割的生活場景。

這種社交習慣讓孩子在內心中產生了依賴,導致對於信息過分關注。孩子在這種社交行為中體驗到足夠的獨立感,在同齡人當中,孩子的自尊心和被需求感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一旦孩子的日常生活脫離了手機,就像與外界失去了聯繫。長時間養成的生活習慣被打破。害怕會因為自己的缺席在同齡人當中被隔離或跟不上同齡人的步伐。

這種脫離了手機的社交行為會讓孩子的心裡面產生極大的焦慮感,讓孩子感覺自己的社交自由被限制。因此,會採取一定的行為甚至極端的行為來維護自己的社交自由。

  • 手機取代親子關係中,父母帶給孩子的安全感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看到這樣一個場景:在孩子哭鬧的時候,家長又有其他事情要去做,無暇照顧的孩子,通常這個時候就會拿出手機給孩子作為玩具,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手機也因此成了絕大部分父母安撫孩子的工具。

父母的這種行為無疑是在無意識中讓孩子產生了依賴心理,讓孩子在潛意識中認為是手機帶給他足夠的溫暖,也是手機在他需要人陪伴的時候給了自己陪伴。


網課過後,手機成癮,心理學剖析開學後戒手機為何困難重重?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庭生活中父母的壓力也越來越大,需要利用手機與外界聯繫,或者將手機當成排擠苦悶的工具。時刻都將注意力集中在手機上,而忽略了孩子對於親情的需求。

根據人類快樂至上的原則,孩子一定會選擇能夠帶給自己溫暖和快樂的東西,逐漸遠離和父母的親子關係。

當孩子依賴手機成癮,父母發現了這一問題之後, 又採取簡單粗暴的方式制止孩子接觸手機。這種行為就相當於孩子的安全感來源被破壞,從而加劇和父母之間關係的惡化。


不把電子產品妖魔化,控制比禁止更有用

不可置否,手機已經成為當下最主流也是最重要的媒介,並且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不可分割。孩子手機成癮的根本原因不是手機的誘惑力,而是家庭教育和親子關係之間的矛盾,導致孩子退而求其次,選擇可以為自己提供心理需求的寄託。

網課的由來,正是人們利用了手機的快捷傳遞功能,才能讓孩子在千里之外得到應該有的知識教育。雖然孩子一旦手機成癮,會極大地影響學習生活,但並不等於所有的電子產品都是妖魔。如果家長沒有及時瞭解孩子的內心真正的需求,而一味的制止或者禁止孩子使用通訊工具,就可能會讓孩子內心產生孤獨焦慮,甚至出現極端的行為。

網課結束之後,不應該讓孩子直接面臨巨大的學習壓力。應該循序漸進,分階段的讓孩子重新熟悉當下的學習生活。引導孩子把從手機中得來的快樂轉嫁到日常生活和學習當中。只要滿足孩子的心理發展需求,戒不戒手機就已經無足輕重。


我是90後靜兒媽咪,兩個孩子的全職媽媽,在不斷探索更加適合孩子教育、培養的路上一直在前進。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轉發、分享、點贊、收藏,提出自己的寶貴意見或建議。

文|90後靜兒媽咪

圖|來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