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說夜郎|“加油”起源興義知府張鍈“添燈油勸學”,是真的嗎?

龍說夜郎|“加油”起源興義知府張鍈“添燈油勸學”,是真的嗎?

以文物立足,以史料為盾,虎視牂牁,鷹瞵萬峰,解讀歷史。

新冠肆虐,全國人民為武漢加油之際,有“國寶級聲音”美譽的央視主播任志宏公開發表了一個視頻,敘述“加油”一詞來源“武漢城市之父”張之洞的父親張鍈。無獨有偶,筆者2015年曾經參與張之洞紀念館陳列展覽大綱的撰寫,需要說明的是,這是一個很小的地方名人紀念館,位於貴州省安龍縣招堤風景區。任志宏老師講的這個“加油”的故事就流傳在這裡。

龙说夜郎|“加油”起源兴义知府张锳“添灯油劝学”,是真的吗?

安龍招堤張之洞紀念館塑像(圖片來源:暱圖網)

張鍈生平版本很多,比較靠譜的是其侄子張之清撰寫的《張鍈行狀錄》。其文記載,張鍈祖籍河北滄州南皮縣,生於乾隆五十八年(1791)四月丁丑,“偉軀幹,神采英毅”。祖上三代為官,但均止步知縣。張鍈嘉慶癸酉科(1813)鄉試中舉,後六次進京會試,均未中進士。道光六年(1826),以“大挑”錄派貴州,所謂“大挑”,即朝廷挑取屢次會試不第的優秀舉人為官。先受命赴雲南辦理買銅,回黔後赴凱里、鎮遠、威寧當差,後赴思南,升任知縣,繼以“能績”調貴陽任知縣。道光十六年(1836)升官,赴古州榕江任相當副州級官員的同知,後曾赴黎平、遵義、安順等地短暫履職。道光二十一年(1841)升為一把手,任興義知府,一直幹到咸豐四年(1854),在位長達13年。除去因繼母蘇太夫人病喪,回鄉丁憂守制兩年,也就是說,其政治生涯的主要時間是在興義府署所在地安龍。

龙说夜郎|“加油”起源兴义知府张锳“添灯油劝学”,是真的吗?

張鍈遺愛祠碑(地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高3米,寬1.7米。現保存安龍一中,字跡已模糊難辨)

據光緒三十年(1904)鄉紳宋傑撰寫的《張鍈遺愛祠碑記》,張鍈在安龍期間,創建興義府試院,重建珠泉書院,“勸捐”冊亨書院、普安盤水書院以及主修《咸豐興義府志》74卷等。凡此種種,皆體現其積極的教育觀。最精彩生動的,是安龍縣城至今流傳張鍈“添燈油勸學”的勵志故事。話說每日夜裡打更,更夫從衙門出發,前一個提燈籠,後一個挑桐油,沿大街小巷巡城,但見哪戶挑燈夜讀,便停下高喝:“府臺大人給相公添油嘍”。待讀書人持盞開門,便取出油簍,往燈盞續油,臨別還補一句:“府臺大人祝相公早取功名。”知府大人鼓勵郡民讀書的故事神龍活現,與其積極發展地方教育一脈相承,但就張鍈“添燈油勸學”,筆者專門請教安龍史志辦唐保華老師,結果是這個“勸學”故事並沒有史料支持,系民間口耳相傳。現在問題來了,這個僅僅流傳在安龍縣甚至覆蓋不全盤江地區的故事,能發展成為今天全國通用的“加油”嗎?

龙说夜郎|“加油”起源兴义知府张锳“添灯油劝学”,是真的吗?

張之洞紀念館

關於“加油”的來源,另外還有幾種說法。有後世劉伯溫為前朝諸葛亮墓葬裡的長明燈“隔空加燈油”說,有榨油作坊工人“勞動號子”說。國外的有意大利名車法拉利在賽場“熄火加油”說,有古希臘奧運選手賽前“全身抹油”說等等。但總的感覺,難以服眾。

龙说夜郎|“加油”起源兴义知府张锳“添灯油劝学”,是真的吗?

張之洞紀念館展廳一角

據興義民族師範學院文學院教授吳厚炎回憶,早在解放前他在貴陽讀書時,就已經在學校的體育活動中經常使用“加油”這個詞了。又據劉寶書撰文,1924年《清華週刊》就以“天天加油”為題報道清華籃球隊訓練。再據王麗英等撰寫的《談談“加油”的詞源》,在《武宗逸史》中有小太監為皇帝玩綵球“擊鼓加油”的記載,這應該是“加油”一詞的最早出現,但這本描寫明武宗朱厚照的書系著於民國,而不是明朝。因此,筆者傾向“加油”一詞,起源於民國。

吳厚炎教授談到,“加油”的起源有可能和我們日常說的“缺油水”有關。我國是農業大國,主體是農耕民族,解放前生活水平普遍較低,尋常家庭餐食大多清湯寡水,難見油腥,民以食為天,因此吃飯“加點油水”具有普遍性,也容易引起共鳴。

關於這句我們常常用於鼓勵和助威的“加油”,其出處最有可能的說法,您怎麼看呢?

編審:蘇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