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手記2——閒談理性中立客觀

這是一個某個年齡段大家經常用的詞,理中客,不管自己有沒有意識到。現在這個詞被用的有些濫了,給它添上了一些不好的色彩。

理中客在我看來是一件幾乎不可能的事情,即使有些人自詡“世界公民”,在他的價值觀中還是會有一些立場成分在,有了立場,中立這種東西就不太好保證了。追求理性客觀並不是說,我要每個人各打五十大板,當然更不可能是偏向某個價值觀的雙標,而是我要實事求是,承認客觀事實及其邏輯,承認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而“中立”,有時可能是與“理性客觀”相悖,因此我並不追求中立。

但是人就是人,是可能做出1+1在某些情況下等於3的生物,並不敢說自己是絕對理性客觀。尤其是當一個人絕對捍衛自己的意見,連1%的可能性都不允許對方存在的時候,我們更要注意自己是否已經進入一個思想的偏執區。正所謂“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當聽到不同聲音時,首先去理解這種聲音的邏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若是胡攪蠻纏,那確實挺煩人的,打一頓解解氣別打死就行。

近來有些人物頻繁使用這個詞,尤其是在談論一些大事上面。但這個世界是複雜的,每個人可以從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知開始,與周圍的人交流,與不同看法的人交流。“理性客觀”這個詞並不能保證自己的論點和邏輯,這並不是讓對方閉嘴的膠帶,更不能成為自己傲慢的理由。理性客觀的目的是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需要對症下藥。看到問題並一眼看到本質,部分是本事但也有不明比例的運氣成分,於是某個答案能夠解決問題並不只是取決於答題者本身的能力。我們所處的世界是有一套規律的,並且我們手頭上是有著一套自己以為的世界的規律,但是我們不應該拿著我們的規律去衡量世界,而應該是拿著世界去衡量規律。拿我們已知的規律去得到預測,並通過對世界的觀察不斷修正我們總結的規律,從而實現對真實規律的無限逼近。所以,永遠給自己當下的認知留有一絲錯誤的可能。

最後,給理性客觀可能導致的不好的結果,也留下百分之一的可能。但我個人覺得,理性客觀的魅力不僅在於他幫助我當下選擇了一個先驗最優解,更在於他讓我擁有不斷優化這個解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