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刘志勤:经济要“刺激”,企业更要“刺急”

本文大概1300字,读完共需

2分钟

作者刘志勤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刊于3月30日观察者网。

中国古代哲人管子说过:“不能兆其端者,灾及之”。

意思是说,如果你不能事先发现事件的端倪,就必然受灾。这是我们当前疫情防控所领悟到的最深刻的教训之一。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加剧,国际社会处于一种紧张而忙乱之中。几乎所有国家都在考虑出台“刺激”政策,企图重振受到疫情影响最大的世界经济。美国先出台2万亿美元的计划,刚刚结束的G20也祭出5万亿美元的大计划,期望用金钱垒起疫情防控大坝,能有效的阻止疫情蔓延。

效果究竟如何,还需要时日。但是至少最近两天,疫情的发展依然处于“失控”状态,被确诊和被感染的人数并没有因各国政府高调“刺激”计划而有所收敛。

因为经济“刺激”计划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才能让市场感受到效果与温度,有的时候这个过程和落实会有很大的时间差。

“刺激”计划往往是指宏观政策层面,我们更需要一个“刺急”计划安排,这属于微观领域,然而对具体的实体经济体而言,能否满足企业的“急需”是十分紧迫重要的事情。

大疫当前,企业生存压力很大。特别是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少企业面临转型和转产的需求。尤其是意识到疫情存在将呈现出常态化的时候,卫生保健事业的产业与产品将成为重要的市场需求。很多产业已经开始跨界或转产与生命保障设备有关和生物医药产品相关的商品。在这个产业“大调整”,“大转型”的过程中,企业的”急需”,往往都是“燃眉之急”,是“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国家的支持政策就必须能够及时“补位”,给与有“急”的企业相关的政策支持,并达到最好的效果。

企业的“急需”往往还分“内急”和“外急”,需要分别对待。

企业的“内急”基本涉及员工工资,内部消耗品以及员工各种补助待遇等。而“外急”则复杂许多,包括原材料采购,已经对采购方的应付款的不能及时到账,施工时的厂房,水电费及办公室租金等。

我们的“刺激经济”复苏,就首先要满足这些企业的“急”点,如资金短缺,原材料供应已及产品销路等,无不都是“急症”,需要“急诊”,急治,才能救企业于水火之中。

许多情况下,宏观的“刺激”计划不能发挥“速效救心”的作用,对个别特殊对象以外的大多数企业,“刺激”计划的救急效果,不如“刺急”的更具针对性,更受企业的欢迎。

中国是世界的“大工厂”,生产各种急需、长需、常需商品;中国还是世界的“大市场”,等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最新商品的消费,尤其是生命保障服务和教育服务领域,以及金融贴身服务等是中国这个“大市场”中最受欢迎的商品;而中国作为世界各种产业的“大后方”作用,让世界的疫情防控有了铁保障,中国成为世界疫情防控物资供应的“铁后卫”。大大鼓舞了世界同心协力抗疫的信心。

「观察」刘志勤:经济要“刺激”,企业更要“刺急”

越是在这个时刻,我们的商品就必须解决中国的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我们提供的疫情防控物资涉及人命关天的大事,不能有丝毫忽视。

我们要把那些不重视质量的企业名单公之于众,坚决打击这些“害群之马”,不能让一颗老鼠屎,坏了一桌菜。影响中国的声誉和形象,是不可原谅的罪责。

急企业之所急,解企业之所需,是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董事长裘国根先生向母校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4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

扫码关注我们

人大重阳

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观察」刘志勤:经济要“刺激”,企业更要“刺急”

“在看”我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