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炮轰中小学教师无法教好当代学子,这场论战你站谁

前两年,俞敏洪老师刚为自己“女性堕落导致整个国家的堕落”言论而道歉。现如今,又在一次直播中因“不少中小学教师没有能力把中国当代学子教好”的发言上了热搜。

秉着好奇的心理,查找了俞敏洪老师当时直播的完整视频,想要一探究竟。

俞敏洪炮轰中小学教师无法教好当代学子,这场论战你站谁

“人一生如果只是积累,不释放的话,那么你的价值得不到体现;但是如果只释放,不积累的话,最后你就会空空如也。我们很多中小学老师,一年都不读三、五本书。而且一辈子就只是教教科书上那点东西,不断重复,最后自己也就被掏空了。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中小学教师最后变得知识很狭窄,远远没有能力把当代的中国学生给教好。这个就是光释放了,但是没有积累的过程。所以我们一辈子不管是做什么工作,一定是一个不断的积累释放、积累释放的过程······”俞敏洪老师直播中如是说。

对于这次发言,有的人认为,中小学教育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但也有人认为,单单靠老师博览群书不见得能教好学生,而且这样的话出自一位课外辅导机构大佬的口,真实意图未知。

下面,我们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外在激励机制、对于教育,博览群书和教学技能哪个因素占主导、新时代教师面临的危机与挑战等四个方面,重新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外在激励机制

互联网上流传着这样一种有趣的说法:中学教师是一个持续呆在舒适区,不用做出改变的职业。相比较于此,其他职业更像是类似于学生那样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路认知升级的过程。

这样说未免有些太过绝对,但它揭示了中学教师的职业特征:老师需要重复教授给每一年的固定年龄学生同样的知识点。比如:一个初中教师,带完一届初一、初二、初三的学生,就需要重新到初一教授同样内容。更有一些学校,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让有经验的老教师每年只带初三学生。

鉴于这种特殊的职业特征,有些教师发现每年讲授的知识点都是固定的,自己并不需要额外摄取新知识也可以在教学方面做的很好。

俞敏洪炮轰中小学教师无法教好当代学子,这场论战你站谁

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他指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1954年,马斯洛又指出了两种需求:求知需求和审美需求,但这两项并没有列入他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因为他认为它们在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我们姑且不论这个分类中有一些重叠的倾向。在这个理论中,马斯洛告诉我们:人在具备了基本需求后,会去追随区别于动物的,如求知、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需求。

教师可以说是非常了解“好奇心”与“求知欲”这两点重要性的人。好的教师除了教授学生知识,也无不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如果只是这样教授学生,而不去以身作则,通过阅读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这样做,岂不是一种讽刺。

除此之外,外在激励机制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更像是驱使人类行为的一种内因,而外在激励机制则是外因。

俞敏洪炮轰中小学教师无法教好当代学子,这场论战你站谁

查理芒格在《人类误判心理学》一书中将激励机制排在了25个倾向的首位,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会受此影响,但常常低估它的威力。

好的企业会设置合理的激励机制,比如金钱、名誉、职位等来激发人的潜能。对于教师而言,似乎没有一个好的激励机制可以促使教师多阅读,毕竟博览群书与评为优秀教师职称之间的相关性并不被大多数人认可。


教出好学生,哪个因素占主导:博览群书,还是教学技能

对于反对俞敏洪老师观点的人,他们认为博览群书不一定能教好学生。那么博览群书和教学技能,这两点哪个更重要呢?

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并没有找到严谨的相关研究,毕竟对于教出好学生这个模糊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是提高成绩的幅度还是学生对老师的爱戴程度?每个人的看法并不相同。

传统意义上,家长认为有多年教学经验,能让学生轻易理解并掌握教学大纲内容的老师是一个优秀教师。这样说无可厚非。但是博览群书,并与教学大纲内容结合,加入新信息是否会影响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俞敏洪炮轰中小学教师无法教好当代学子,这场论战你站谁

神经系统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埃里克·理查德·埃德尔对于学习过程中的“理解”给出了生物学解释。

埃里克说:“当我们学习时,相关的神经元会长出新的突触,这些突触在神经元之间能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随着活跃突触数量的增加,神经细胞在传递信息时效率就会变高。如果信息不断被传递到大脑的某片特定区域,就会在这片区域集合并被存储,这就构成了我们所说的理解。”

也就是说,当教师加入新信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概念进行讲解时,学生就可以建立更多且更深层次的信息链接,这样理解起来也就更为容易,记忆也会变的更为牢靠。

那些认为博览群书不一定能教好学生的人,与其说是博览群书影响了教学,不如说是博览群书后新信息与旧信息结合后的教学方式出了问题,影响了教学。

博览群书还是教学技能?这两者并不矛盾。优秀的教师不会局限于自己已形成的教学方式或教学技能,而会不断积累新知识,并将信息重新组合后用新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新时代,教师可能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随着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很多职业都面临着危机,中小学教师就是其中之一。

现在很多培训机构都有着“双师”模式,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录像教授一遍,然后由老师答疑解惑、布置作业。还有一些教育机构采用AI技术,可以做到快速匹配出每个学生所欠缺的部分,然后进行针对性讲解与练习。这两者没有一个不是在代替老师的作用。

俞敏洪炮轰中小学教师无法教好当代学子,这场论战你站谁

教育资源的不公平一直是热门讨论话题,互联网却可以轻易将好的教育资源散布到全世界,这会严威胁到一部分教师。萨尔曼 · 可汗创办的可汗学院就致力于让所有人可以享受全世界一流的免费教育资源,截止到今天,他上传到互联网上的教学视频已经有17亿次播放,几百万人通过他的视频来学习。

除此之外,现如今科技发展越来越快,很多知识放到现在已经不再适用。对于互联网领域,大学四年学到的知识,毕业后很可能一大半已经过时。按照谷歌CEO施密特的说法,人类每两天创造的信息,相当于文明开始到2003年之间创造的信息总和。

时代的进步要求教师必须多阅读,接受新信息、新知识,充实自己的同时,丰富授课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得到最优质的教育,培育出更多的优秀学生。


结语

俞敏洪老师“不少中小学教师没有能力把中国当代学子教好”的言论过于大胆,有些哗众取宠的意味。但放在整段话中,他想要表达的是:教师应该不断积累,不断释放,才能教出更好的学生,而不是仅限于重复教授教科书上的内容。

我们已经多方面讨论了教师需要如此做的好处与必要性。其实,不止教师这一个职业,每个人都应该如此。终生学习、跨学科学习已经变成了当今时代的主流。

俞敏洪炮轰中小学教师无法教好当代学子,这场论战你站谁

教师教学过程中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还包括多角度、多方面探讨问题时对学生思想上的启发,以及以身作则带给学生的表率作用。

正如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它没有声响,它只是让走在前面的人,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然后,任由改变自然发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