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食恢復十餘天,部分大眾餐飲店營業額仍低迷,餐飲“回春”仍有時

堂食恢復十餘天 餐飲“回春”仍有時

堂食恢复十余天,部分大众餐饮店营业额仍低迷,餐饮“回春”仍有时

部分餐館設有隔離桌。

堂食恢复十余天,部分大众餐饮店营业额仍低迷,餐饮“回春”仍有时

文化宮一家輕食店內,部分市民正在用餐。

上週六天氣晴好,不少市民紛紛走出家門,桂林的部分商圈也活躍了起來。隨著疫情逐步得到控制,被按下暫停鍵的餐飲店也在近期陸續開放了堂食。

日前,記者走訪了桂林多家餐飲店瞭解到,堂食恢復後,餐飲店的客流和營業額逐步“回血”,但目前的情況還不太樂觀。儘管各餐飲店都採取了相關的消殺和防護措施,但不少市民對外出就餐仍持觀望態度。

1、米粉店、快餐店基本恢復堂食

半個月前,記者走訪市場時發現,雖然桂林一些米粉店、快餐店已經開放了堂食,但仍有部分小型餐飲店暫不能堂食。上週末,記者再次走訪市場,發現目前這類餐飲店基本已恢復了堂食服務。

29日,記者在施家園一家米粉店看到,店裡已經開放了堂食,但餐位比以前有所減少。老闆黎先生告訴記者,2月25日店裡恢復營業,但直到3月28日才開放堂食。

他表示,恢復堂食後,比起打包,這兩天大多數顧客都更願意在店裡嗦粉。但為了控制店內人數,他也只擺出了一半的桌椅,避免人群聚集。“上週六天氣比較好,店裡的人就多一點,週日下雨基本就沒什麼顧客,雖然願意在外面吃東西的人越來越多,但現在的客流大概也只有疫情前的三分之一。”

依仁路上一家米粉店也在一週前恢復了堂食,除了米粉之外,該店還在午餐及晚餐時間提供快餐。29日下午6點,店內僅有四五位客人在店裡用餐,店員表示,目前各個時段的顧客都不多。

“以前早餐時段,店裡都是坐滿的,買粉也要排隊,但現在顧客都是稀稀拉拉的。”他表示,恢復堂食後,雖然選擇堂食的顧客增多了,但打包的人變少了,整體客流和營業額沒有明顯變化。“顧客比以前少了八成左右,店裡每天只用安排幾個人上班就夠了。”

吾悅廣場一家連鎖快餐店的店長介紹,16日店裡開始恢復堂食了,但僅開放了9個位置,也只有極少數顧客願意堂食。上週一店內所有區域均開放堂食後,顧客逐漸增多,目前的客流約恢復到疫情前的一半。

他表示,除了檢測體溫、定時消殺、在餐盤上放置“放心卡”之外,店裡的餐具包裝也進行了一些改良。“之前我們的吸管是放在吸管盒中讓顧客自行取用的,現在每支吸管都有單獨包裝,隨餐配給顧客。”

廣場內一家麵館的工作人員也表示,隨著堂食恢復,店裡的顧客比只做外賣時有所增加。“我們是疫情期間才上線外賣的,現在的外賣量和前段時間差不多,但堂食的人增多了,我們也推出了一些優惠活動來吸引顧客。”

2、飲品店營業額恢復較快

上週末,記者來到市中心文化宮,此處的奶茶店均已開放堂食,每家店裡都有市民正在歇腳。

一家奶茶店的店長秦先生告訴記者,20日店裡開放了部分區域接待堂食顧客,上週五起店鋪全面開放。

“雖然全店都能坐人,但為了控制人數,我們撤掉了部分桌椅,每張小圓桌也只配了兩張椅子,防止人員過密。”秦先生說,如果天氣晴好,店裡的客流能達到疫情前的80%左右,下雨天則達到以前的一半。他表示,堂食恢復後,約有一半的顧客會選擇堂食,而外賣訂單則比疫情前增多。“我們店的營業額算是恢復得比較快的,多的時候一天有五六百單,少的時候也有三四百單,現在多數顧客會選擇‘自助點單’,以免扎堆排隊。”

另一家奶茶店的工作人員表示,一直以來,店裡打包和外賣的訂單都多於堂食的,所以“不能堂食”對店裡的營業額影響不是特別大。不過,開放堂食十幾天以來,店裡的營業額也增加了不少。“也還是有一些客人走累了想到店裡坐坐的,恢復堂食對營業額肯定也有幫助,現在營業額一直在增加,已經恢復到疫情前的三分之二了。”

此外,一些除了飲品還提供簡餐的輕食店在恢復堂食後,營業額也有明顯提高。29日下午,記者看到文化宮一家輕食店裡也有六七桌客人正在用餐。

據店員介紹,店鋪14日恢復堂食,起初只開放了一部分座位,現在已全店開放。“恢復堂食前我們只做外賣,但銷量很低,我們店的顧客80%以上都會選擇堂食,所以開放堂食對營業額很有幫助,現在已經恢復了六七成。”

3、部分大眾餐飲店營業額仍低迷

上週五,家住毅峰路的劉先生和朋友下了兩個月以來的第二次館子。“我去的店裡顧客並不多,上座率可能也就一半,不過旁邊一家火鍋店的生意倒是不錯,店外還有人排隊等座。”

他告訴記者,雖然已經開始在外吃飯了,但他和朋友約飯的頻率還是比以前低了很多。“雖然恢復了堂食,但很多人還是覺得能在家吃就在家吃。”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桂林不少大眾餐飲店的營業額仍然低迷。解放西路上一家連鎖飯店的工作人員張女士告訴記者,門店21日恢復堂食,目前的客流和營業額僅為疫情前的20%左右。“我們開放了三分之二的位置,但根本坐不滿,上週六天氣不錯,是我們開放堂食以來顧客最多的一天了,但比起以前也還差得遠。”

同一條路上的另一家連鎖飯店,營業情況同樣也不太好,店員唐女士表示,恢復堂食以來,顧客最多的時候,一天也只有十幾桌,少的時候一天僅四五桌。“以前一天的營業額就有六七千塊,現在只有一兩千塊,到店買成品菜的客人還是比堂食的多,隨著越來越多的餐館可以堂食,我們的外賣量也比之前少了。”

隨後,記者又來到依仁路上一家火鍋店,與半個月前相比,店裡開放的座位更多了,但客人卻沒有明顯增多。

“疫情發生後,店裡的生意受天氣影響更大,天氣好店裡的人就多一些,天氣不好幾乎沒什麼人會出來吃飯。”店員陳女士表示,目前晚餐的營業額約恢復了五成,但午餐營業額僅恢復了一兩成。“我瞭解到火鍋店可能恢復得還算不錯的,一些家常菜館的生意可能更差,有些都倒閉了。”

記者發現,除了檢測體溫、掃碼出入場、消殺等措施之外,不少大眾餐飲店還提供了公筷、公勺、餐箱等。

張女士表示,目前店裡的餐具不像之前那樣擺放在桌面上,而是每桌配備餐箱,顧客就坐後可自行拿取。“現在每道菜也都會配公筷或公勺,更加衛生。”

臨桂一家連鎖火鍋店的店員表示,恢復堂食後,顧客大約恢復到以前的一半左右。為了讓就餐環境更安全,店內會按照一定間隔設置隔離桌,防止人員過於密集。

4、餐飲企業或可創新發展理念

雖然堂食恢復後,各餐飲店已經開始慢慢“回血”,但很多從業者均認為,想要完全恢復到疫情前的客流和營業額也許還要較長時間。

陳女士說,儘管已全店開放堂食,晚餐營業額也已經恢復了一半,但目前的營業額比起半個月前並沒有大幅增長。“以前我們店裡有很多遊客或是大學生,但現在這兩個群體幾乎沒有,顧客基本都是本地人,而且這段時間很多市民的收入也因為疫情受到了影響。”

桂林市餐飲烹飪協會秘書長呂昌林表示,餐飲行業要恢復到疫情前的經營狀況需要一個過程,不太可能會出現“報復性消費”。“現在市民從嚴格的隔離中走出來到外面吃飯,可能需要一個慢慢適應的過程,適應之後會進入正常的消費模式,但不太可能有爆發性增長。”

他表示,目前桂林確實有部分餐飲企業的營業額只恢復到疫情前的一兩成,正在承受著租金和人工費用的巨大壓力,企業可創新發展理念。“我們之前也探討過‘餐飲+’的發展模式,比如‘餐飲+房地產’,雙方可以實現共贏,目前桂林已經有餐飲品牌實現了這種模式,這對增強餐飲企業的抗風險能力有一定幫助。”

他告訴記者,餐飲企業還可以在自身上進行創新,例如將菜品做成產品式、便捷式的,在線上線下都能銷售。在他看來,疫情過後,消費者對用餐環境、用餐形式的訴求可能會更高。“行業內也正在探討今後的用餐形式是否會朝著‘有距離的’、‘分餐制’等方向改變,如果企業能夠找準正確的方向,疫情後也許會迎來巨大的發展機會。”

桂林生活網--桂林晚報 記者唐霽雲 文/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