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霽翔:莫讓考古遺址公園淪為商業場所|如何走出盈利與同質困局

2725字|閱讀約5分鐘

不知你是否好奇過考古發掘後,考古工地會面臨何種命運。實際上,很多考古工地在經過發掘後,都被回填,重新作耕地或建築用地使用。這也是考古發掘亦會對遺址造成“破壞”的原因。但還有一些遺址極為特殊,它們在考古歷史上、在展示古代文明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與地位,例如良渚遺址、章丘城子崖遺址、澧縣城頭山遺址、二里頭遺址、漢陽陵遺址等等,不勝枚舉。它們的命運則有些不同,它們與文旅項目結合,成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將保護、利用與展示結合起來。不知你是否去過此種景點?說實話,我去過的也不多,不如藉此文,與大家一起了解一下“考古遺址公園”的故事。


單霽翔:莫讓考古遺址公園淪為商業場所|如何走出盈利與同質困局

金沙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圖片來源於金沙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官網)


一、何為考古遺址公園

考古遺址公園亦是一種遺址保護利用的形式,它將遺址的發掘、保護與展示利用融為一體,以一種更潛移默化的方式進行文化傳播。在“大遺址保護”日益被關注的今天,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被提到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與文旅項目結合,能夠推動地區旅遊業的發展,拉動當地經濟發展,在實踐中被廣泛應用。它也能展示考古在構建歷史與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從此方面來說,它也能成為公共考古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增進人們對考古的正確認識。

它的類型十分多樣,有園林類遺址公園、建築類遺址公園、文化遺址公園、事件類遺址公園和陵寢類遺址公園五種。在國家層面上,國家文物局負責相關評定管理工作,並授予“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稱號。在2002年全面修訂文物保護法時,確定了文物工作的“十六字方針”——“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

”。在2009-2017年間,頒發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管理辦法、評定細則等多項法規文件。由此可見,國家對於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是十分重視的,也從側面凸顯了其存在意義。2019年的第七次全國文物保護工程會,也多次提到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成果與相關管理規定。毫無疑問,中國的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正向著更輝煌的明天邁進。


單霽翔:莫讓考古遺址公園淪為商業場所|如何走出盈利與同質困局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圖片來源於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官網)


二、考古遺址公園中有什麼

考古遺址公園,具有遺址與公園兩種屬性。“遺址”兩字體現的是其內在文化,例如城頭山被譽為“稻作之源,城池之母”,良渚遺址的“玉文化”等等。而“公園”兩字則體現了其休閒娛樂屬性,要求其具有良好的環境與完善的基礎設施,能給人以舒適放鬆之感。兩者的結合並非是文化與環境的簡單相加,而是兩者的相互融合中,於環境中體現文化,於文化中陶冶思想。

1. 遺存保護展示

此內容指的是考古發掘遺存的原貌,並未經過太多的人工干預。它可以展示遺址的整體結構,例如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就展示了其規模巨大的三重城址,也展示了其貴族墓地、祭祀場所等。此部分的展示是十分必要的,因為很大一部分成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遺址,都經過了或多或少的規劃,例如生活區、墓葬區、宮殿區、道路佈局等等。雖然各個遺址的佈局不盡相同,甚至差異巨大,但遺址佈局反映了先人的生活習慣與思維方法,從遺址佈局中,考古學家也能收穫許多歷史信息,所以,在進行遺址公園建設時,展示整體結構十分必要。

遺址公園中一般還有遺物的展示,考古中十分重視對遺物的研究,從遺物中能收穫大量的歷史信息,或是良渚玉器的加工方法與玉料來源,或是陶寺文化部分陶器風格受到石家河文化影響,或是商人注重祭祀、不惜人力的文化風格……所以通過對代表性遺物的展示,能幫助參觀者更好地瞭解此種文化。

2. 創意修復展示

事實上,對於一個遺址的展現是需要“虛實”結合的,因為對於一個遺址的研究總會存在一些未解之謎,一些爭議。“虛”指的是不多言,不講沒有把握的故事,可以給參觀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間。“實”指的是用更為具象的表現方式展示那些較為肯定的研究成果,但這還牽扯到一個問題:遺址年代久遠,往往留存部分較少,對於專業人員來說,能看到其中的“門道”,而對於參觀者來說,有些內容難以理解。例如,版築法到底是什麼?柱洞為何?這一堆土怎麼看出來是宮殿的?宮殿以前會是什麼樣子?這就需要設計者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與想象力,用復原的方式為參觀者進行呈現,或是原地復原建築,或是建造沙盤模型,或是利用數字技術進行模擬……這些都有利於加深參觀者對遺址的瞭解。


單霽翔:莫讓考古遺址公園淪為商業場所|如何走出盈利與同質困局

大水法遺址(圖片來源於圓明園遺址公園官網)


三、考古遺址公園存在什麼問題

暫時拋卻硬件設施不談(因為這些都能通過較多的途徑得到改善,相對來說還是較容易的),考古遺址公園面臨的問題還是同質化問題。當然,同質化問題在城市建設、博物館建設等諸多地方都是大問題。私以為這應當與建設心態與經濟發展狀況有些許關係,不應把建設當做功績,比較的不應是建設速度而應是建設質量。但在當今社會的大背景下,顯然發展速度還是一個很重要的衡量指標,但值得慶幸的是,發展質量正吸引著更多的目光。

說回考古遺址公園,同質化問題還是與其自身定位有關的,部分建設者不能把握其特色,僅僅是“別人有的我也要有”。這種思想顯然是不正確的,最終結果可能是,遺址公園建成後,其吸引力與影響力並未達到應有水平,從而白白浪費了物質資源與文化資源。例如有學者對西安市的部分遺址主題公園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其景區旅遊產品缺乏體驗性,特色活動甚少,針對性不強,吸引力不高。這其實也是很多遺址公園的現狀,特色活動開發不足,導致一些很有意義的地方默默無聞。


單霽翔:莫讓考古遺址公園淪為商業場所|如何走出盈利與同質困局

良渚博物院(圖片來源於良渚博物院官網)


那如何尋找特色,進行遺址公園的建設呢?

首先,應當充分了解其相關考古研究內容,明晰它緣何能成遺址公園,瞭解其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特色文化,進行文化解讀,進而在遺址公園中進行文化呈現。

其次,應當建造區域文旅品牌,打造靚麗名片,也就是說,遺址公園除了個性之外,也應有區域的共性,這和地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中國地域遼闊,省市眾多,進行地域文化建設應不為難事,河南嘗試建設“中華源·老家河南”品牌就是一個實例。再者,遺址公園進行建設時應具有全局觀,將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結合起來。例如釣魚城國家遺址考古公園就“對范家堰遺址的選址環境、結構佈局、出土遺物等遺址本底因素開展研究,提取歷史信息,進而深化價值認知,凝練遺址核心價值”。在進行展示時也應注意文化的昇華,不能僅僅停留在遺物上,應“透物見人”、“

透物見文化”;並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將其放在歷史長河中進行考量。這樣給人的印象或許會更加深刻。

最後,應當堅持以遺址保護為本,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十六字方針。

結語:相比於傳統景點來說,考古遺址公園確實十分冷門,有的甚至十分冷清。本文的想法並不一定全然正確,但希望能借此讓大家更瞭解它,哪怕一點點。“考古遺址公園”不僅僅是個名詞,它是散落在全國各地的點點星光,能串起中華文明發展這條長河。希望看過文章的你們,有機會能去探索考古遺址公園的世界。


單霽翔:莫讓考古遺址公園淪為商業場所|如何走出盈利與同質困局

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圖片來源於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官網)

拙文一篇|願得斧正

關注我 |每日分享考古、歷史、詩詞等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