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糧食,疫情之下,中國如何解決14億人的吃飯問題?

民以食為天。某種角度講,饑荒可能是比病毒更致命的威脅。

尤其在新冠病毒威脅全球安全的形勢下,各國為求自保,紛紛把糧食作為戰略物資禁止出口,對於有著14億人口的中國而言,糧食問題不容樂觀。

政府手中有糧,民眾心中不慌

歲末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疫情首先向中國襲來。

面對這場山崩海嘯式疫情的衝擊,中國挺住了,沒有發生搶購糧食的現象。

糧食糧食,疫情之下,中國如何解決14億人的吃飯問題?

這得益於政府及時發出的”安民信息“。那些天,人們每天都會從手機上收到政府有關部門發的很多信息,告訴民眾無論是糧、油、蛋、肉、魚,還是瓜、果、菜等,都有充足的準備,市場上應有盡有。

許多民眾到超市看看,各種商品琳琅滿目,糧油市場依然如故,便放心的在家隔離。

國家發出”在家隔離“的號召之後,各級政府便按照國家的指示和要求,為必備食品和醫療物資開通了”綠色通道“,很快解決了封城封村封社區之後出現的運輸交通問題。

政府知道,危機時刻任何食品價格大漲,都會引發社會添亂,糧食更是重中之重。

因而我國在全國各地儲備了大量的大米、小麥等主要糧食。疫情期間,中央政府要求各級地方政府必須確保糧油供應不脫銷,不斷檔,不漲價。

各級政府做到了,保證了全國14億人口疫情期間的人心穩定。

這就是:國家手中有糧,民眾心中不慌。

糧食問題,必須未雨綢繆

如果疫情時間短沒有問題,但現在看來,此次抗疫得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有人說中國的糧食很充足,不必擔心,也有人對此提出質疑。

那麼中國的糧食安全究竟處於什麼狀態?

不少資料顯示,雖然我國糧食產量連年增長,但人口和經濟用糧也在同時增長,所以只是實現穀物基本自給。如果加上飼料、工業用糧的實際需求,每年還需要大量進口糧食。

糧食糧食,疫情之下,中國如何解決14億人的吃飯問題?

況且眼前我國只是取得了抗疫鬥爭的初步勝利,還不能排除疫情二次爆發的可能性。同時國際上的抗疫鬥爭正處艱難之時,外部輸入疫情也不可忽視。接下去誰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因而必須做好”打大仗“的思想準備。

“打大仗”和打“持久戰”,最重要的就是糧食。人類歷史上歷次大危機的事實證明,危難之機,除了藥品、防護品之外,人們一般搶兩種東西:硬通貨和糧食。

事實上,現在已經有些產糧國收緊了出口管制,比如哈薩克斯坦已經禁止小麥、胡蘿蔔、馬鈴薯等產品出口;越南禁止大米出口;塞爾維亞禁止葵花籽油等貨品出口等等。

這無疑大大增加了全球糧食危機的概率。因此,新加坡《聯合早報》及時發出了《多國紛紛禁止糧食出口》的“警示”。

聯合國糧農組織預計,糟糕的情況可能將在四五月份出現。已經發現糧食在多方面遭遇多重挑戰。如糧食運輸與家禽養殖等。

據說現在一些糧食進口國已經開始未雨綢繆。需要強調的是,我國畢竟是一個有14億人口的大國,吃飯問題是社會穩定的根本問題。

因此對於糧食問題,中國必須未雨綢繆,及早做好各種準備。

疫情警示,必須重視糧食問題

受疫情影響,今年全球糧食生產的不確定因素大大增加。

即使糧食沒有減產,在全球運輸體系基本癱瘓的情況下,糧食運輸也是個問題。

況且疫情當前,難免有些國家會囤積糧食,疫情嚴重的國家或地區必然會造成糧食短缺。

當然我國有個有利條件,就是靠近俄羅斯。俄羅斯地廣人稀,土地肥沃,每年都對外出口大批糧食。近年來中俄關系良好,經濟互補性強,運輸也不成問題,可以作為一個補充條件加以考慮。

但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從長遠說,最重要的還是把自己的農業生產搞上去。

糧食糧食,疫情之下,中國如何解決14億人的吃飯問題?

有社會學家和農業專家認為,要把我國的農業生產搞上去,必須解決好四個問題:

一是改變農民的思想觀念。改革開放後,比較年輕的農民願進城打工不願在家種地,有些地只是種上了但沒人管理,有些土地則實質處於荒蕪狀態。應引導青年農民進行科學種田,做新時代的農民。

二是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國家應出臺政策,從根本上改變種地不賺錢的現實,充分調動農民種田的積極性。

三是必須保證可耕地面積。這些年來,我國城市擴張、農村亂建亂佔以及大量拋荒等,實際佔用和荒廢了一些可耕地。今後必須用鐵的制度保證現有的可耕地不被佔用,確保現有的可耕地面積。

四是改變生產方式。實踐證明,我國運轉了幾十年的小農經濟已經走到了盡頭,當下應該把農民組織起來大力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通過集體的力量,共克時艱,戰勝新冠疫情帶來的危難,確保我國的糧食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