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具在电影中的递进与暗示--《摔跤吧,爸爸》给我们的"道具"启示

《摔跤吧,爸爸》是印度影帝阿米尔.汗在2016年的一部力作。

本片根据印度英雄、第一位获得国际摔跤比赛金牌的马哈维亚·辛格·珀尕的真实故事改编。电影聚焦了印度妇女的低下社会地位,并以马哈维亚为范例,鼓励更多的女性通过自身努力改变"既定"命运。

道具在电影中的递进与暗示--《摔跤吧,爸爸》给我们的

和很多印度电影一样,《摔》剧也擅于讲述"完整故事"。虽然本片是以女摔跤手马哈维亚为原型,但是故事最开始却是从她的父亲开始讲起的。这样处理的好处是观众可以清晰地感到她父亲,曾经的全国摔跤冠军辛格,为什么如此执着地想拿一块金牌,为什么宁可冒着"天下大不韪",也要将女儿训练成摔跤手---根据剧情,我们可以知道,在印度的村庄,如此训练女孩,将会让整个家庭跟着蒙羞。但是,从头(马哈维亚还没出生的时候)开始讲述的问题也显而易见:观众容易"迷失"在冗长的情节中

道具在电影中的递进与暗示--《摔跤吧,爸爸》给我们的

在这种情况下,抓住关键性"道具"是个紧扣影片"脉动"的好办法。这个方法对于像《摔》一样时长三小时左右的电影,更是"疗效显著"。

在本片中,有至少两个反复出现的"道具"。

  • 其一是辛格家墙上的金牌。

在电影中,墙上最初出现的金牌是辛格获得的。他珍惜并以此为荣。但是后来他却将金牌收起来了。因为他连生了三个女儿。在他固有的认知中,只有儿子才能延续自己拿金牌的梦想。所以他面对只生得出女儿的现实,他的梦想破灭了---收起金牌正是他内心失望的动作外化。但是当他意识到女儿也可以获得金牌的时候,他的希望就又回来了。而伴随着女儿不断获得各种量级比赛的冠军,他家的墙上再次挂满了"荣誉"。金牌在剧中反复出现,它直接点出了辛格的心事、女儿的目标抓住这个核心道具,就能抓住本片的主旨。

  • 其二的重要"道具"是女儿的头发。
道具在电影中的递进与暗示--《摔跤吧,爸爸》给我们的

最开始的时候,女儿们以练摔跤会弄脏头发为由,来反抗父亲的"独裁压制"。结果父亲把她们的头发剪掉了。这是他们练摔跤的开始,也是一次被动的人生选择。当大女儿吉塔(原型人物的剧中名字)进入体育学院之后,她一度脱离了父亲的"掌控"。她把留头发当成了自我个性的彰显。但剧中,短发是和辛苦的训练相"捆绑的"。所以,

吉塔抛弃的不仅是一个发型,更是当冠军的梦想。因此,和遗忘初心相匹配的就是吉塔的竞技成绩开始下滑;片中第三次刻意刻画头发这个"道具"是发生在吉塔和父亲和解之后。她重拾了梦想与斗志,所以自己把头发剪了。虽然发型与父亲之前给她选择的一样,但这一次是她自己的决定她自己选择了成为国际赛事冠军这条艰难的道路这是主人公的成长。三次头发的出现,展现了三种主人公的心境,既有对比也有呼应。

道具在电影中的递进与暗示--《摔跤吧,爸爸》给我们的

用某一道具的反复出现,以递进情绪、强调主旨的方法并不鲜见。

稍加留意,我们就能在很多影片中发现它们。比如《盗梦空间》中的小陀螺。在剧中,它是区分梦境与现实的一种道具,也是片尾留下悬念的重要伏笔。

在观影过程中,很多观众会对诸如《盗》一类的电影表示迷惑,或者对如《摔》一样的影片感到冗长。这时候,如果观众可以留意到一些反复出现的"道具",就会对整个戏剧精神的把握以及剧情的掌控起到相当程度的重要作用。

道具在电影中的递进与暗示--《摔跤吧,爸爸》给我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