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一帶一路”東風,振興廣西海洋科學研究

侍茂崇

中國海洋大學研究員,《廣西科學》特邀主編


“風起雲湧,揚帆出海,擊水三千里”。

走進北部灣,裹著鹹鹹海風的這種氣息就撲面而來,北部灣開始沸騰了!


乘“一帶一路”東風,振興廣西海洋科學研究


2019年8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於《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 (2019)1333號文明確指出西部陸海新通道的戰略定位、空間佈局、發展目標,把北部灣作為連 接“一帶一路”陸海聯動新通道的國際門戶港打造。

圍繞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要求,北部灣國際門戶港將按照國際門戶港高標準建設欽州港、北海鐵山港、防城港20萬噸~30萬噸級碼頭及進港航道,以及相配套的鐵路升級改造和進港鐵路專用線建設等,為國際門戶港集疏運體系構建作好積極準備。

由此可見,我們對北部灣這一片海的認識,不僅是一些諸如“興鹽漁之利, 得舟楫之便”的傳統概念,它更是與國家戰略的實施息息相關,是一塊賴以生存的藍色國土,是廣西乘"一帶一路"東風大有可為的發展空間。

所以,加快廣西海洋科學研究,既是廣西發展海洋經濟之需要,更是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發展之需求。從事海洋科學硏究的工作人員應該把握這一發展機遇,藉助科技創新的動力,做好北部灣海洋這篇大文章,更好地服務廣西“向海經濟”的發展需求。


乘“一帶一路”東風,振興廣西海洋科學研究


北部灣周邊海岸線總長度約為4166 km,有大小河流300多條注入灣內,年總徑流量達1500~2000億立方米,每年攜帶數百萬噸的營養鹽類及有機質入灣,為海洋生物的繁衍提供雄厚的物質能源基礎。據廣西曆次漁業資源調查和生產實際推算,灣內漁業資源量約100萬噸,年持續可捕量約50~70萬噸,約佔全國海洋捕撈產量的7%~10%。


但是,由於跨國的原因,開展針對北部灣覆蓋全海域的海洋科學調查非常困難,時至今日,也只有20世紀60年代初的兩次“中越北部灣合作海洋綜合調查”資料可用:第一次是1959年12月—1960年12月,第二次是1961年 12月一1962年12月,這給北部灣科學研究帶來不少困難。


所以,對北部灣資源量的詳查及各學科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侷限於之前的一些歷史資料。


2006—2007年我國開展北部灣海洋科學項目綜合調查,雖然調查範圍只覆蓋北部灣一半水域,但是提供的資料和論文數目頗為豐富。


乘“一帶一路”東風,振興廣西海洋科學研究

北部灣物理海洋學研究始於20世紀60年代初,不少學者通過調查資料和數值模擬方法在分析北部灣環流分佈的整體認識方面取得了許多新的進展。

最近10年,以廣西科學院廣西近海海洋環境科學重點實驗室主任陳波研究員領軍的、以北部灣物理海洋學科為主導的研究團隊, 圍繞著北部灣海洋環境學和海洋動力學進行深入研究,應用物理海洋學方法合理解釋了在北 部灣環流形成機制、瓊州海峽水西向輸運對北部灣的影響、近岸風暴潮增減水異常變化等方面存在的一些複雜問題,取得了多項創新性的研究成果,推動了北部灣淺海動力學的發展,研究工作連續多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項目資助。

同時,結合廣西海洋資源幵發與環境保護,如港口深水岸線可持續利用、近海入海汙染物排放控制、圍填用海集約節約等進行有效的技術服務,為廣西海洋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積累了豐富的海洋科學資料和成果。加之廣西其他高等院校、涉海院所的不懈努力,特別是全國科研單位和科學家對北部灣的調查與研究,使北部灣這片海域的研究碩果累累。


乘“一帶一路”東風,振興廣西海洋科學研究


海洋科學建設與發展是一個水滴石穿的滲透過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從研究開始,一點一滴構建起一個龐大的、可以傳承的體系。


《廣西科學》編輯部傾注大量心血組稿、審稿、編輯“物理海洋學”專刊,涉及的論文有13篇。每篇論文都是作者嘔心瀝血所得,其中既有不足,也 不乏許多閃光點。專刊的目的只有一個:向有志於北部灣研究的科學工作者展示最近若干年一些“物理海洋學”硏究成果,給其他海洋科學研究提供參考的動力學背景,加快和推進北部灣的 全面海洋科學硏究。


當代人面臨的全球變暖、海洋汙染、食物短缺等問題,有賴於海洋科學研究的進展。目前已形成“海洋大科學”的局面,其潛在的科學價值、長遠的經濟利益,日益引起人們重視。"未來文明出路在於海洋”,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勢必成為21世紀人類社會追求進步和跨越的主要方向。藍色是人類與自然琴瑟和鳴,是人類生命原色之張揚。


我對編輯部同志辛勤勞動表示感謝,我祝福你們:在21世紀的新舞臺上高調亮相併繼續上演精彩大戲!在海洋物理學、海洋化學、海洋生物學、海洋地質學、海洋環境科學、海洋工程和軍事海洋學等諸多方面出版更多佳作,惠及當代,留香後世!


乘“一帶一路”東風,振興廣西海洋科學研究

乘“一帶一路”東風,振興廣西海洋科學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