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新: “在線教育”的誤區在哪裡?

“在線教育”的誤區在哪裡?
金新

金新: “在線教育”的誤區在哪裡?

疫情之下,學生暫時不能返校,為了“停課不停學”,於是乎,有人認為“在線教育”應運而生了。
隨著國內防控情況的好轉,估計學生開學已為期不遠。為此,2020年3月30日紅星新聞刊發署名文章指出:“在疫情之後,需給‘在線教育’理性的定位。在學校教學中,可利用‘在線教育’手段和資源,豐富教學形式和內容,但要提高教育品質,還應把主要力量用於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以及推進教育評價改革中來。不提高師資隊伍素質,片面認為讓學生共享‘在線教育’資源,就可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這是對‘在線教育’的誤解。在經歷疫情期間的‘停課不停學’後,我們應該意識到,教育不是把教育資源送到學生面前那麼簡單。另外,如果不改革教育評價體系,那麼‘在線教育’技術在教育中的運用,只會被用來升級應試教育,而無法提高教育品質,為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問題提得很及時。其實,教育圈內人士都知道:“在線教育”早已有之,原名為“空中課堂”,在中小學並不是什麼新事物;而“停課不停學”也絕不是什麼新口號!

金新: “在線教育”的誤區在哪裡?


《揚子晚報》2019年8月7日曾刊登記者範木曉子調查文章,其中披露:“近日,鹽城市第一中學多名學生家長向揚子晚報記者反映,學生在暑期開展名師‘空中課堂’假期培訓,每人要收取600元-800元不等的費用。儘管學校稱不強求參加,可課程開設在每天的晚間,家長認為,這種‘停課不停學’只是把補課換了一種形式。”
鹽城市第一中學作為名校,為了規避教育主管部門補課禁令“打擦邊球”而開設“空中課堂”而假期“停課不停學”的做法,在全國具有普遍性,不唯初中,小學與高中亦然,而以高中為甚。尤其是當某些地方存在高考“一山有二虎”現象時,那真是玩得“甚囂塵上”。就此而言,實在談不上什麼“披露”。

金新: “在線教育”的誤區在哪裡?


唯其如此,中國著名教育學者、江蘇省高考閱卷組長、南京師大附中語文特級教師吳非在新冠病毒全國肆虐之際高聲吶喊“非常時期,不要逼孩子”,並細作分析道:“全國範圍,除了農民工,壓力最大的就數中小學生了……下了課還有課,還有作業,每天何止8小時?有幾成享受過‘雙休日’的?今年遭逢疫情在家避禍,何必揪住不放鬆?學校紛紛安排‘線上課’‘班作業群’‘在線答疑’,一些老師把學校的‘網課計劃’發給我參觀,我很困惑:瘋啦?怎麼反而比正常上課的要求還要高?有所學校,高三學生每星期每科三套整卷,每天還有一小測驗,我大概算一下,累計起來,學生得從早上做到半夜……家長焦慮,因為不懂教學規律;但學校的校長、管理幹部不專業,禍害無窮……少上些課究竟會有什麼損失?為應試而學的東西能有多少用?方方面面都在想著疫情過去後怎樣補課,怎樣‘把損失的時間奪回來’,我看除了體育課,其他科目未必要補。近期一些在升學率上貪得無厭的學校,利用家長的焦慮心理,藉機加大折騰力度,有個共同點:‘幾乎所有愛折騰的學校,總會有幾個很積極地犯錯誤,從中牟取私利,大部分老師被動地招架,全體學生的時間則被踐踏。’如果老師同學能自我啟蒙,懂得自救,像隔離病毒一樣把這些教育蠢貨全都……那該多好啊!”

金新: “在線教育”的誤區在哪裡?


當然,這不是“在線教育”的錯。真正的“在線教育”是必須的,且為“線下教育”所無法替代的。
眼下,“在線教育”能否運用計算機網絡所特有的信息數據庫管理技術和雙向交互功能,一方面利用系統對每個學生的個性資料、學習過程和階段情況等實現完整的跟蹤記錄,另一方面利用教學和學習服務系統根據記錄的個人資料,針對不同學生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個性化學習建議,是個首要問題。而這個大問題,那些熱衷於“在線教育”的角兒,幾乎沒有一個在細加思考。


“在線教育”不利用相對“大數據”分析研究,為絕對個性化教學提供了現實有效的實現途徑,只是把應試教育課程,換言之“題海”從“線下”搬到“線上”,那不過是“換湯不換藥”,那就完全沒有存在的必要。
任何一種教育方式,只有具備了不可替代性,才是一種有價值的教育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