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山:工廠化集中育秧助力早稻穩面積擴面積

3月29日,祠堂圩鎮團結村種糧大戶楊友田的早稻生產基地裡,2位農民正忙著從送秧車上卸下一筐筐播好種的秧盤,4位工人正給早稻秧田分廂、擺秧盤。另一旁水田裡,農機手正駕駛著農機在翻耕整理早稻大田。

“往年由於人員短缺,也不懂機插秧苗技術,只能種植少部分面積的早稻,其它以種植一季稻為主,今年採取購買綠色時代農業公司的工廠化早稻育插秧社會化服務,每畝只要190元,他們公司的早稻工廠化育秧中心就可以完成浸種、催芽、播種、插秧等一條龍服務,既省時省力,又節約成本,今年我承包的300多畝田就全部改種早晚雙季稻了,種田就像在酒店點餐一樣,下好訂單就行了,其他的任務都由綠色時代農業公司幫我們搞定。” 種糧大戶楊友田介紹說,採取工廠化集中育秧的方式,機拋育秧栽插率比可達1∶60,5畝秧田就可以栽插300多畝大田,解決了我勞力短缺的問題。

當天,綠色時代農業公司早稻工廠化育中心育秧流水線正在作業,現場廠棚裡,一臺近4米長的機器旁放著育秧盤、種子、基質等。工人們將一個個育秧盤放上傳輸帶,相繼完成填土、播種、覆土、噴水等工序,不長時間便育成了數十個秧盤。該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筆者,公司今年早稻總共要育秧10萬盤,每天8小時可播種6000盤,加班則可播種7000盤。採取機械化操作,600畝水稻育秧4天便可以完成。

縣農業農村局組織的農技服務小分隊專家來到了楊友田田間指導春播。目前,我縣的早稻播期主要集中在3月中下旬,考慮疫情期間勞力短缺問題,以及農戶因勞力短缺不能育秧、技術缺乏不會育秧、天氣太冷不想育秧、成本太高不願育秧等問題,為提高農民種植雙季稻積極性,該局通過引導龍頭企業、育插秧專業戶、種糧大戶、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主體開展早稻工廠化育秧、集中育秧,創新集中育秧機制,提高集中育秧市場化、現代化水平,穩定雙季稻生產面積,通過政策引導、市場主導、農戶參與,全縣共落實早稻集中育秧主體81個,預計示範帶動可拋插大田6.5餘畝,增加早稻種植面積0.7萬餘畝,全縣早稻種植面積恢復到了12萬畝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