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征安南的起因和評價

南征安南又稱明越戰爭、明入越戰爭,越南稱為明與大虞戰爭,指的是明成祖征服越南胡朝的戰爭。

安南古稱交趾,自漢唐以來,一直是中國的領土,五代以後,獨立成國。元末戰亂,安南趁機從中國版圖脫離,一度發兵攻入思明路永平寨,超越元代定界銅柱二百餘里,霸佔丘溫、慶遠等五縣。

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曾頒詔曉諭安南國王陳日昆,命令歸還,但陳朝此時已由國相黎季犛掌權,他脅迫國王陳日昆,稱兵拒命。朱元璋以戰爭方息,重在安撫,不願再起干戈,於是置之不理,安南從此處於半獨立狀態。

南征安南的起因和評價

後明成祖於1406年至1407年期間派兵攻打南安,雙方僵持不下,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太子朱高熾明仁宗即位,次年明仁宗去世,太子朱瞻基即位,是為明宣宗。

明宣宗皇帝考慮到"數年以來,一方不靖,屢勤王師", 便從安南撤兵。黎利得勝後,就發佈阮廌所起草的《平吳大誥》,稱他自己的抗明鬥爭是"仁義之舉,要在安民,吊伐之師,莫先去暴"。提出中越兩國是"山川之封域既殊,南北之風俗亦異",因而有必要脫離明朝統治,自行建國,於是建立後黎朝。

南征安南的起因和評價

其後,明英宗正統二年封黎利為安南國王,從此朝貢不絕, 黎利亦不願與明朝為敵,從此直到崇禎十七年明亡,始終奉明朝正朔。

明軍之所以能夠順利平定安南,主要是因為胡氏政權多行苛政、民心不附,朱棣應陳天平之請,弔民伐罪,救民於水火,又承諾復立陳氏子孫之賢者,這當然受到了安南人民的歡迎,亦不失為仗義之舉,但得勝後自食其言,草率地決定將安南收復,卻是明顯的失策。

南征安南的起因和評價

縱觀中國的歷朝歷代,安南雖曾多次成為中國領土,但自五代吳權以來,已獨立成國,一旦直屬中國管理,必然遭到安南各階層人民的反抗,安南可謂從此進入多事之秋。

這場戰爭的結果是大虞被明攻滅,安南成為明朝的一部分。此後的二十年時間被稱為越南第四次北屬時期,亦稱屬明時期。雖然明朝推行安南與中國同化的政策,將大量的中國文化和書籍輸入安南,同時也將大量安南的書籍送往中國。

南征安南的起因和評價

為了爭得安南人的支持,明朝任命莫邃、範世矜、杜維忠等安南人為官,與明人一起統治安南。為了獲得安南士人的支持,明朝特意出資修葺了陳朝宗室和遺臣的墳墓,併為他們上了諡號,立廟祭祀。但這些行為仍然遭到了安南人的反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