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头山村·老屋


赵伟东/丫头山村·老屋


作者/赵伟东

丫头山村·老屋

赵伟东/丫头山村·老屋


穿行在大别山的村落集镇,山连着山,水连着水。盘山公路一直在左拐右弯,难得驶过一段连续几百米的直路,路边常有溪水河流相伴。它们来自遥远的大山深处,晴天泛着小小的涟漪,雨后变得昏黄混沌。一滴滴残留的水珠,正沿着村庄的干柴走走停停。村头老人,一头白发、两鬓年华。青春早已不在,目光依旧安详。

尽管道路难行,我依旧注意到一个叫丫头山的村庄。丫头山村属麻城市歧亭镇,已被国家住建部列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与人们印象中的传统村落相比,丫头山村有着独特的魅力。这里的房屋是典型的荆楚派建筑,有着典型的“大气、兼容、张扬、机敏”的荆楚派文化内涵,庄重中不失浪漫,恢弘中不失灵秀。山村依山就势面水而建,遵循着传统的风水格局。

赵伟东/丫头山村·老屋


赵伟东/丫头山村·老屋


赵伟东/丫头山村·老屋


在丫头山村,最引人注目的无疑就是那些房子。每一栋房子都有年头,每一栋房子都有来历,其中不少已无人居住,只住着故事。我对建筑规制尤其是荆楚派建筑风格知之不多。参观丫头山村,最感兴趣的是这些老房子的前世今生、未来命运。我对居住于斯的人们有着浓厚的兴趣,想了解他们的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因此在参观中,我更多的时间在与人聊天,以期有新的发现。

我独自走进一幢老屋,里面房间很多,有门相通。不经意间,我走进一位退休老人的房间。房间里很安静,只有我一个人,面对宽敞的天井和几百年前的古物浮想联翩。

赵伟东/丫头山村·老屋


赵伟东/丫头山村·老屋


已近黄昏,阳光仍然慷慨地从屋脊照下,洒满幽暗的天井中间。天井里长满青苔,方型石板颜色发暗,已被岁月打磨得毫无光亮。吸引我的还有存于天井旁的罐罐坛坛,有明代,清代和民国的,至今仍在使用。我猜想主人还没发现这些古物的价值,禁不住趋身向前看个明白。

一看之下我兴致顿生,这里不仅有明代的瓷盘和古钱,而且有电饭煲,电茶壶。这样古今杂揉的气息与拙朴的老房子,雕梁画栋和当代故事相伴,显然有人在这里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细看果然如此。天井西侧散搭着零乱的衣物,角落的塑料盆和木搓板上丢有未洗净的外套、床单。靠墙立着一只简易橱柜,灶台角落里码放着干柴,锅碗瓢盆一应俱全。环顾四周,有酒有肉,有米有菜,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赵伟东/丫头山村·老屋


赵伟东/丫头山村·老屋


赵伟东/丫头山村·老屋


一问村干部,这幢老屋只居住了一对老夫妇。他们早年在外打拼,如今放弃了都市优渥的生活,到偏僻的家乡安度晚年。或许故乡才是最好的归宿。叶落归根成为人生的必然。我能想象,这对老夫妻曾在喧嚣的都市经历繁华,如今这安静的院子才使自己从容不迫。随着岁月流失,铅华褪尽的故乡成为游子最终的归宿。一样的时光,不同的岁月,故乡最让人自在安详。当他们回到故乡,那些经年和他们耳鬓厮磨的山山水水依然存在,那随时可以串进串出的家园依然存在,过去了多年的时光又再次回流,这或许正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我又在不经意间踱进另一幢院落,一对老夫妻正在安享他们的晚餐。一盘白白的嫩豆腐,一盘青葱葱的小白菜,一碟腌萝卜,一盘金灿灿的炒鸡蛋,两碗红薯稀饭。黝黑的餐桌上铺着印有吉祥图案的塑料广告布,桌下随意摆放着一壶散装老米酒。老妇人为手脚不利落的老伴夹菜。老头子品咂着米酒,正悠然地品味生活。青春岁月已成为他们的过眼云烟,留下的只有这粗菜淡饭的老年生活。此情此景,让我的记忆立马生动起来。我突然联想到当地县志上记载的丫头山的来历。相传有一袁姓员外,反对自己的丫头袁媚与仆人牛伢相好。这对年经人在私奔中死去。丫头化成了丫头山,牛伢变成了痴汉石。这则故事包含着先民对爱情的理解,承载着情感上的回归与心灵的渴望。

赵伟东/丫头山村·老屋


赵伟东/丫头山村·老屋


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丫头山村修缮了老屋,改造了环境,整个村落清秀静美,美不胜言。村里的居民还保留着原生态的生活习惯,走的是石板路,烧火做饭依然用的是土锅土灶和堆积如山的柴火。古味浓郁的旧宅民居,水塘稻田,石桥古祠无声无息地矗立于溪水涤荡的群山之间。它们或远盼,或沉睡,或静思,或凝视,绵绵不绝地输出令人心动的质朴气息。村子里小小的生活场景,已足以让人怦然心动,回味不已。

赵伟东/丫头山村·老屋


赵伟东,男,1974年5月出生。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融媒体中心,出版有《文化的背景》《内心的富贵》《秋天来到陡坡山》等散文随笔集和《钢轨铿锵》等诗集。

赵伟东/丫头山村·老屋


赵伟东/丫头山村·老屋


丫头山村·老屋

赵伟东/丫头山村·老屋


作者/赵伟东

丫头山村·老屋

赵伟东/丫头山村·老屋


穿行在大别山的村落集镇,山连着山,水连着水。盘山公路一直在左拐右弯,难得驶过一段连续几百米的直路,路边常有溪水河流相伴。它们来自遥远的大山深处,晴天泛着小小的涟漪,雨后变得昏黄混沌。一滴滴残留的水珠,正沿着村庄的干柴走走停停。村头老人,一头白发、两鬓年华。青春早已不在,目光依旧安详。

尽管道路难行,我依旧注意到一个叫丫头山的村庄。丫头山村属麻城市歧亭镇,已被国家住建部列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与人们印象中的传统村落相比,丫头山村有着独特的魅力。这里的房屋是典型的荆楚派建筑,有着典型的“大气、兼容、张扬、机敏”的荆楚派文化内涵,庄重中不失浪漫,恢弘中不失灵秀。山村依山就势面水而建,遵循着传统的风水格局。

赵伟东/丫头山村·老屋


赵伟东/丫头山村·老屋


赵伟东/丫头山村·老屋


在丫头山村,最引人注目的无疑就是那些房子。每一栋房子都有年头,每一栋房子都有来历,其中不少已无人居住,只住着故事。我对建筑规制尤其是荆楚派建筑风格知之不多。参观丫头山村,最感兴趣的是这些老房子的前世今生、未来命运。我对居住于斯的人们有着浓厚的兴趣,想了解他们的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因此在参观中,我更多的时间在与人聊天,以期有新的发现。

我独自走进一幢老屋,里面房间很多,有门相通。不经意间,我走进一位退休老人的房间。房间里很安静,只有我一个人,面对宽敞的天井和几百年前的古物浮想联翩。

赵伟东/丫头山村·老屋


赵伟东/丫头山村·老屋


已近黄昏,阳光仍然慷慨地从屋脊照下,洒满幽暗的天井中间。天井里长满青苔,方型石板颜色发暗,已被岁月打磨得毫无光亮。吸引我的还有存于天井旁的罐罐坛坛,有明代,清代和民国的,至今仍在使用。我猜想主人还没发现这些古物的价值,禁不住趋身向前看个明白。

一看之下我兴致顿生,这里不仅有明代的瓷盘和古钱,而且有电饭煲,电茶壶。这样古今杂揉的气息与拙朴的老房子,雕梁画栋和当代故事相伴,显然有人在这里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细看果然如此。天井西侧散搭着零乱的衣物,角落的塑料盆和木搓板上丢有未洗净的外套、床单。靠墙立着一只简易橱柜,灶台角落里码放着干柴,锅碗瓢盆一应俱全。环顾四周,有酒有肉,有米有菜,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赵伟东/丫头山村·老屋


赵伟东/丫头山村·老屋


赵伟东/丫头山村·老屋


一问村干部,这幢老屋只居住了一对老夫妇。他们早年在外打拼,如今放弃了都市优渥的生活,到偏僻的家乡安度晚年。或许故乡才是最好的归宿。叶落归根成为人生的必然。我能想象,这对老夫妻曾在喧嚣的都市经历繁华,如今这安静的院子才使自己从容不迫。随着岁月流失,铅华褪尽的故乡成为游子最终的归宿。一样的时光,不同的岁月,故乡最让人自在安详。当他们回到故乡,那些经年和他们耳鬓厮磨的山山水水依然存在,那随时可以串进串出的家园依然存在,过去了多年的时光又再次回流,这或许正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我又在不经意间踱进另一幢院落,一对老夫妻正在安享他们的晚餐。一盘白白的嫩豆腐,一盘青葱葱的小白菜,一碟腌萝卜,一盘金灿灿的炒鸡蛋,两碗红薯稀饭。黝黑的餐桌上铺着印有吉祥图案的塑料广告布,桌下随意摆放着一壶散装老米酒。老妇人为手脚不利落的老伴夹菜。老头子品咂着米酒,正悠然地品味生活。青春岁月已成为他们的过眼云烟,留下的只有这粗菜淡饭的老年生活。此情此景,让我的记忆立马生动起来。我突然联想到当地县志上记载的丫头山的来历。相传有一袁姓员外,反对自己的丫头袁媚与仆人牛伢相好。这对年经人在私奔中死去。丫头化成了丫头山,牛伢变成了痴汉石。这则故事包含着先民对爱情的理解,承载着情感上的回归与心灵的渴望。

赵伟东/丫头山村·老屋


赵伟东/丫头山村·老屋


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丫头山村修缮了老屋,改造了环境,整个村落清秀静美,美不胜言。村里的居民还保留着原生态的生活习惯,走的是石板路,烧火做饭依然用的是土锅土灶和堆积如山的柴火。古味浓郁的旧宅民居,水塘稻田,石桥古祠无声无息地矗立于溪水涤荡的群山之间。它们或远盼,或沉睡,或静思,或凝视,绵绵不绝地输出令人心动的质朴气息。村子里小小的生活场景,已足以让人怦然心动,回味不已。

赵伟东/丫头山村·老屋


赵伟东,男,1974年5月出生。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融媒体中心,出版有《文化的背景》《内心的富贵》《秋天来到陡坡山》等散文随笔集和《钢轨铿锵》等诗集。

赵伟东/丫头山村·老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