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質激素退熱——你是否也這樣用?

糖皮質激素到底能否用於退燒呢?因為這個問題,筆者採訪了身邊的幾位藥師,答案出乎意料的一致,就是不建議使用,至少是不能單純以退熱為目的應用。而又問了身邊的幾位醫師,答案卻讓人大跌眼鏡,糖皮質激素退燒效果較好,在臨床中應用可以說是十分廣泛。

那麼,糖皮質激素到底有沒有退熱作用?

如果有的話,應該如何應用才能安全退熱呢?

如果不建議應用於退熱,那臨床中的應用是否違規呢?

面對如此截然不同的兩個觀點,你心中是否也有答案?

小發熱,大說法

要想知道糖皮質激素能否用於退熱,我們就需要先明確發熱的分類:由於產熱機制的不同,發熱又可分為致熱原性發熱和非致熱原性發熱(人衛八年制《臨床診斷學》教材)。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

發熱可以理解為外來病原體侵入人體後所拉響的「全身警報」;而病原體本身及導致的炎性滲出物等大分子物質,即是拉響警報的第一步,也就是外源性致熱原。由於這些大分子物質不能進入血腦屏障影響體溫中樞,只能作用於中性粒細胞和單核-吞噬細胞,產生一系列的細胞因子:白介素家族、干擾素、腫瘤壞死因子等,也就是拉響警報的第二步——內源性致熱原。而正是這些內源性致熱原作用於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引起了發熱。

非致熱原性發熱則沒有這一系列的變化,多是由於產熱>散熱導致的;即產熱增加:甲亢、癲癇持續狀態;或散熱減少:阿托品中毒、大量失水、失血等,以及體溫中樞直接受損出現的發熱。

糖皮質激素是否有退熱作用?

而根據藥理學教材,糖皮質激素是有退熱作用的,機制如下:

(1)糖皮質激素可抑制細胞因子和炎症遞質的釋放(TNFα、IL-6 等),使內源性致熱源減少,抑制下丘腦致熱源反應。具有明顯的降溫和抗炎症作用。

(2)除此之外,其強大的抗炎作用也使白細胞浸潤和吞噬現象顯著減少,增加了溶酶體的穩定性,從一定程度上也對體溫的降低產生了影響。

(3)直接作用於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降低其對致熱原的敏感性,使體溫迅速下降至正常。

(4)降低周圍產熱效應器的敏感性,使產熱減少,有利於退熱。

臨床中都是如何應用糖皮質激素退熱的?

所以,理論上來說糖皮質激素對於制熱原性發熱確實是有退熱作用的,而對於非致熱源性發熱的應用,則缺乏一定的理論依據。

重症感染:糖皮質激素在臨床中的應用也遵循以上理論:即對於嚴重感染的患者:如重症腦膜炎、敗血症、膿毒性休克等;應用糖皮質激素退熱的情況較多。

自身免疫性疾病:除此之外,對於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發熱,如風溼熱、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等,也可酌情應用。

3.持續高熱:血液系統疾病及癌症晚期持續高熱的患者,其他解熱藥物無效時,糖皮質激素作為「殺手鐧」,往往也有不錯的效果,使體溫迅速降至正常。

4.中樞熱:而對於中樞性高熱的患者,應用物理降溫無效時,也可考慮糖皮質激素降溫,但此時多以調節機體功能為主。

指南上為什麼說不可以?

但中華醫學會 2011 年發佈的《糖皮質激素類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特別指出:糖皮質激素不能單純以退熱為目的尤其是感染性疾病引起的發熱時使用。而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的指南中也指出:鑑於缺乏糖皮質激素作為退熱劑的任何國內外研究證據和文獻報道,反對使用糖皮質激素作為退熱劑用於兒童退熱。人衛的第 2 版藥理學教材中也指出,在未明確診斷髮熱病因前,不可濫用,以免掩蓋症狀使診斷困難。

各大指南之所以這樣表明,也是有道理的:

且由於糖皮質激素的退熱作用顯著其實也是一把雙刃劍:對於一些診斷尚未明確的疾病,迅速降溫可能會掩蓋原發病,延誤治療時機。對於應用糖皮質激素退熱的患兒,體溫下降過快易出現胸悶氣短、甚至昏厥等虛脫症狀。由於糖皮質激素的免疫抑制功能,用其降低體溫,可能會降低免疫防禦反應,加重感染,給細菌、病毒等病原體以可乘之機。

所以,雖然糖皮質激素退熱效果顯著,也不可濫用。

個別醫生貪圖一時退熱快,而將其應用於非致熱原性發熱或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短時間內將體溫降下來的「皆大歡喜」的背後,是為日後的治療埋下的巨大隱患!

怎麼用於退熱才安全?

糖皮質激素解熱迅速,持續時間較長,正確的應用可以暫時減輕發熱等症狀。雖然副作用較多,但臨床用於退熱多為小劑量、短期應用,對人體無顯著影響。對於急性感染性高熱且對解熱鎮痛抗炎藥效果不佳的患者,必要時可以在實驗室檢查和各種檢測標本採取後,給予足量有效的抗菌藥物治療的基礎上,使用糖皮質激素。

最後,我想提醒大家,發熱不是診斷而是症狀,退熱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所以,遇到高熱患者最重要的不是退熱而是——查找病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