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每次中国出现危机都喜欢启动大基建?

救国的意志,常常反映在股票市场里。


疫情肆虐之时,唯有口罩救国,口罩股逆势上涨,全线飘红。


如今随着疫情褪去,口罩的飘红奇迹让位给了新基建。人们似乎相信,新基建,能救国!


为什么每次中国出现危机都喜欢启动大基建?


为什么每次中国出现危机都喜欢启动大基建?

划上重点的「新基建」


市场的大震动,全因中央的部署。


2020年的2个多月以来,中央频频提起「新基建」:


1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出台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支持政策 。


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指出,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强调对试剂、药品、疫苗研发支持力度,推动生物医药、医疗设备、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加快发展。


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再次强调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为什么每次中国出现危机都喜欢启动大基建?


1月初还在想投资政策,2月中就给「新基建」划上了一条重点线,2月底迫不及待地说了一句「加快发展」,半个月之后的3月初,又强调了一次「加快进度」。


两次「加快」,是信号,也是决心。


为什么每次中国出现危机都喜欢启动大基建?

为什么是新基建?


什么是「新基建」呢?


官媒盖章了七大领域: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


简单概括,就是指那些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


为什么每次中国出现危机都喜欢启动大基建?

官媒盖章的新基建七大领域


除此之外,中央也提到了公共卫生系统的基建,像支持试剂、药品、疫苗的研发,推动生物医药、医疗的设备。


在全球经济和疫情黑天鹅的双重袭击之下,舆论普遍认为「发力新基建,正是时候」


第一,我们都知道拉动经济的三辆马车——消费、出口和投资。消费被形势所抑制,一时之间难以发力,而出口又受限于中美贸易摩擦。


如今,唯有投资能拉动经济。而「新基建」就是那辆代表投资的烈马,蓄势待发。


第二,经历过疫情大考之后,我们发现,SARS的17年之后的中国,

医疗基建依然不足。中部大市如武汉,医疗资源似乎算少,但却还是被疫情击得一蹶不振。


为什么每次中国出现危机都喜欢启动大基建?


除此之外,复工之初的劳动力短缺,也让我们看清了另一个事实,制造业大国依然倚重人力而非机械

,一旦没有工人及时补上,整个产业链条都会陷入瘫痪。


医疗不够硬核,产业不够高级,新基建刚好怼到了这两个痛处。


为什么每次中国出现危机都喜欢启动大基建?

老基建的老问题


如果你了解中国的过去,你就会知道,在经济垂危的边缘发力基建,并不是2020年的首创。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央紧急启动增发长期建设国债加大基建投资,才避免了经济断崖式下滑。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央启动「四万亿」投资计划。


有趣的是,「新基建」这个概念首提于2018年,似乎总是年份到「8」,境遇不佳,当时全球经济下行,中国正在为此作经济部署。


现在看来,前两次加大基建意义重大,它不仅仅是经济下行的一时之计,也改善了民生,大幅度降低了交通成本,更重要的是,让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释放出来。


相比之下,印度的经济发展潜力释放不出来,很大程度受制于基础设施短缺,道路、桥梁、卫生系统都问题很大。


为什么每次中国出现危机都喜欢启动大基建?


但是,这些基建也孕育出了一个新问题——

政府收入抵不上支出,由此引发出了高地价问题


以前,我们说基建就是「铁公基」,也就是铁路、公路、机场等等。但这些基建项目工程巨大,利润微薄,中央补贴又远远不够,地方唯有靠自己。


资金不够怎么办?卖地!靠土地财政!


然而,面粉价格决定了面包价格。地价上涨,房价也在上涨。后来,高房价久久不见回落,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地价不低。


为什么每次中国出现危机都喜欢启动大基建?

土地财政逐渐缓和


为什么我们说新基建的推进,有助于缓和土地财政呢?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新基建的七大领域:5G、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汽车……与其说这是基建,不如说这是产业


为什么每次中国出现危机都喜欢启动大基建?


新基建就像是中央画的几个圈圈,框定了未来有前途的发展方向。正如我上文所说,新基建的高明之处之一在于,助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为什么说新基建会让土地财政逐渐缓和呢?


并不说城市不再发展老基建,只关注新基建,就能直接带来土地财政的松绑。


如果说老基建是一块没有肉的骨头,那么新基建一定是一块肥肉。老基建短期内难有盈利,而新基建涉及热门产业,说不定利润丰厚。


所以,政府会完善PPP模式,来解决资金问题,这个在1月3日的中央会议上也有提到过。


所谓的PPP,也就是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在这种模式下,私营企业、民营资本被鼓励和政府合作。


其实,这种模式并不是一张白纸,在很多地方已经有过实操的案例。比如说,地方政府把土地给企业开发成工业园区,或者商圈,以此来带动城市的发展。


一旦PPP模式走向成熟,高地价会逐渐被取代。面粉的价格控制下来了,买得起面包也是指日可待。


为什么每次中国出现危机都喜欢启动大基建?


过去,因为地价攀升,房价倍增,导致有很多热钱流入房地产,房子似乎是稳赚不赔的固定资产。


但是,我们却发现,买了高价房得不到好配套。学位不够、医疗不足……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也只是现在城市问题的冰山一角。


在新基建的推动之下,房价更会遵从城市的优劣:


那些人口流入的城市,往往会得到更多的政策扶持,有更好的配套;


而那些有潜力产业的城市,也往往都是有潜力的城市。


总之,那些杀不死我们的,终将会让我们变得更强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