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茶道,讓愛茶人士共同探討一下,您能提出您寶貴的見解嗎?

茶事布公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禪茶一味”“內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

茶道的最高境界講究的是天人合一、歸於自然,要尊重它的自然規律,循序漸進,沖泡過程不要急於求成。這就像現在在社會上,你會有很多的選擇工作機會,跳槽的現象也比比皆是,真正做出選擇是很不容易的,那是要綜合自身的素養、能力、做自己合適的事。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為克服九難,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  

古人品茶講究六境:擇茶、選水、侯火、配具、環境和品飲者的修養,其一招一式有極嚴格的要求和相應的規範。  

宋代品茶有一條法則,叫做“三點”: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景色宜人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  

明代品茶要求更為嚴格細緻,有“十三宜”和“七禁忌”。“十三宜”即:一無事,二佳客,三獨坐,四吟詩,五揮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含,十一會心,十二賞鑑,十三文僮。“七禁忌”即:一不如法,烹點不得法;二惡具,茶具不清潔;三主客不韻,主人,客人舉止粗俗;四冠裳苛禮,過於拘束禮儀;五葷餚雜陳,茶貴清,一案葷腥,不能辨味;六忙見,沒有品茶的工夫;七壁間案頭多惡趣,環境佈置俗不可耐。  因此,品茶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的說法.  

其實,對於廣大老百姓來說,飲茶是一種放鬆和享受的過程,是否遵循茶道程序並不重要,所謂茶的好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飲茶時的心境。


腹負將軍


茶裡乾坤大,壺中日月長,既要品茶之味,更要悟茶之道。

喝茶容易品茶難,對於喝茶的人來說,茶只是一種止渴解乏的飲料,而懂茶的人不僅能品出好茶的真味,還能喝出茶的境界,感悟人生的智慧,在一泡一品間,品茶的苦澀甘甜,感悟人生的酸甜苦辣

碧螺春特級芽尖:純手工炒制

碧螺春條索緊結,蜷曲似螺,邊沿上一層均勻的細白絨毛。泡在開水中,杯中猶如雪片飛舞,慢慢舒展成一芽一葉。湯色碧綠,味道清雅,經久不散。



被迫下廚房的姜小二


關於茶道的一些感想

經常聽到別人說茶道,偶爾也有人叫我教他茶道,但什麼是茶道呢?

說實話,我也搞不清楚茶道是什麼。如果說道是萬事萬物的運行規律,德是道的具體體現,那是不是明明白白的學透茶的知識後,並用它有所作為,或者對它有所作為才能稱之為道呢?

認識一位老師,他專於製作一款有調理身體功效的茶,從茶樹的管理、製作、存儲、沖泡方式、設計器皿、教導別人如何健康飲茶,堅持了幾十年。他帶出了幾個非遺大師級人物,但自己從不求名利,他說還要堅持下去,直至生命終結。

【我認為這就是茶道】

充分的理解茶,利用茶,默默的盡著自己的力量,有所為,又有所不為。有能力、有道行的人不少,但有沒有作為,在不在道中,各有各的理解吧。

我喜歡喝茶,我喜歡去理解這其中的各種原理。我想讓年輕人可以明明白白的去了解中國的茶,喜歡上喝茶,中國的功夫茶,不是那種調飲的奶茶。

希望中國的茶走出去,茶早已走出了中國,但中國茶的文化沒有與茶一起走出去。

這是我想走的道,明明白白的喝到一杯健康。


山石言茶


你好,我是波仔不太忙,我來回答你的問題。

我非常喜歡喝茶,我來聊一聊做為一名喝茶愛好者的見解,茶道一詞其實是我們在日常喝茶中的一些習慣規則,這是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璀璨的茶文化。所以我們喜歡喝茶的人要了解一下。茶道主要是讓我們瞭解各種中國🇨🇳茶的特性味道以及炮製方法,以及喝茶時候的禮儀,開始我也不太懂,就喜歡用大茶缸子加上開水,只要茶葉喝著味道足就行。後來踏上社會接觸的人情世故多了,感覺人活於世,就像這一杯中國茶,瞭解茶會泡茶,就好比做人擁有智慧,知識,高情商。茶道禮儀的和 儉 敬美四字要訣,就好比做人做事的規範底線,不觸碰自己和他人的底線。而泡茶的手法順序,就像我們人生的經歷,從小到大,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青澀到老練持重。泡茶時選的什麼級別的茶,什麼茶杯,什麼水,什麼手法,喝茶時候什麼環境,就像人生一輩子,我們就好比那一杯茶,自己的努力還有周邊的環境,經歷的過往,受過的磨難,都直接影響到最後這一杯茶的味道,青年人像綠茶,鮮豔味烈。中年人像紅茶,香濃醇厚,無限回甘。

中國的茶道文化就是老祖先留給我後人做人做事的道理。





波仔不太忙


一個人喝茶叫飲茶,兩個人喝茶叫品茶,三個人喝茶叫論茶。一人得閒,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個人叫施茶!一個人喝酒叫寂寞,但一個人喝茶是一種境界!

會泡茶的人一定會喝茶,會喝茶的人不一定會泡茶。你要覺得茶苦,說你你還不成熟,成年人上癮的東西絕對不是甜的發膩的。茶如人生,苦盡甘來!一杯茶,一幫友,談天地,論古今!茶道是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領略傳統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被譽為是道家的化身,茶道文化起源於中國,南宋時期傳入日本和朝鮮,元朝以後在中國開始衰落。到現代,茶道已在日本流行併發揚光大,成為世界茶道文化的典型代表。

茶道起源於中國。





扈笑笑美食創造者


阿彌陀佛!感恩您的邀請!茶事有三,一者解渴祛病,直截了當。二者水器服樂,精藝化神。三者以茶為媒,悟色悟空。若涉茶道,重不在茶,瞭然於胸,信手拈來,無不是道!


南無藥師琉璃光王如來


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領略傳統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被譽為是道家的化身。茶道源於中國,之後又傳入西方。

  茶文化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茶文化起源地為中國。中國是茶的故鄉,漢族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燻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蜀山的俠君茶、臺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等。



南京優秀經紀人郭闊毅


實際上,我們平常生活中,就是一些有過多年品茶經驗的人,一些真心的愛茶人士,一般都不會輕易地在品茶中論茶道!更不會逢人言必說茶道!


為什麼呢?!

因為自古至今,我們普普通通的中國人也沒有在品茶中得出什麼道道來,更別說“論茶道”了。

就是當今社會的一些著名的學者大咖,一些文化名人,歷史大家,也不敢輕易地去定義“茶道”的概念和內容。

如同“文化”,如同“藝術”,如同“科學”等等詞語一樣,不是能用一個簡單的,概念性的,籠統性的總結內容來定義。

嚴格的說,各人的學識不同,各人的理解不同,對“茶道思想”所含有的意義,所定義的內容就會不同。

當然,有些人站在高崗(官)上,同人品茶時,論茶道就會從“和”的思想上來聯繫,崇尚滿堂和氣,和平共處,和衷共濟……也可以從命令,壓制,懲戒的方式讓人以服從,領會,接受……以達到“和”的目的。

有些人站在低位上,同人品茶時,論茶道就會以“不爭"的態度,來收斂妄念,平復內心的不滿……或者以“不爭”的態度,以平等的心態,與眾人安然相處……

或者是以“善”的心態,或者是以“敬”的行為,或者是以“美”的嚮往,或者是以“靜”相處……來對待茶,來品嚐茶,來感悟茶。

也就是說,如果是真正的愛茶人士,就不要去刻意的講茶論道,您的思想就是“道”!您的認識就是“道"!

您追求完美,“道”就往完美方向發展!您追求健康,“道“就會往健康生活方式推進!您追求卓越,“道”就往卓越方向演繹!

當然,道理再好,還不如“真”,真誠地珍惜當下,享受生活!

一一喜茗堂龍新久

2020年3月27日

生活中有茶,茶中有健康!


喜茗堂


中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有幾千年的文化。

當今社會的許多人現在都比較喜歡喝茶,喜歡查的內容,苦澀中帶點清香。因為現在人們的生活節奏都非常的快,壓力非常的大。都比較喜歡喝茶時候的那種寧靜與淡雅與放鬆。



茶葉分369等,明前龍井比較珍貴,口感非常不錯。去油膩,清口氣,消炎止痛。


茶葉有時候也是一味中藥。這個中藥可以用聞飲的方式去治病。是一種植物藥,不會對人體產生任何的傷害。

總的來說,茶葉是一種弱鹼水。可以非常好的去調節體內的酸鹼平衡,讓人們不容易生病。適度飲茶對人的身體健康非常好。


保險職場那些事兒


“道”字,—陰爻,一陽爻,自,走四部份組成,

陽為天,乾卦:君子健,自強不息。

陰為地,坤卦:地勢坤,厚德載物。

清華以此為校訓,告誡學子要在天地之間自己走路。

”道可道,非常道”,此道可變彼道,非平常之道,乃變軌之道,

道路條條,終歸大道,

難怪黃帝驚歎,“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皇帝下聖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天不怕地不怕的水泊梁山,打出的旗號也只有“替天行道”。

喝了幾口茶,敢稱“道”?

口氣不小。

什麼是茶道,說說複雜,想想簡單,不就是關於茶的一條路嘛,大路曰道,人們可以通過這條大道,去認知茶,去感悟茶,

在杭州火車站,每時每刻旅客成千上萬,去西湖怎麼走,站前西湖大道,走著走著就到了西湖,任你去領略其湖光秀色,任你去感悟人文勝蹟,

茶也一樣,茶路怎麼走,所幸的是茶道的探索者正在為我們開闢一條認知,感悟茶的康莊大道,勤勤懇懇,揮汗如雨地,心甘情願地做起了築路工人,在茶路的開闢和修建中,溶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加入了強身健體,修身養性的要素,按裝了燈光,種植苗木,沿路也一派風景,這條茶的大道上,可謂是光彩奪目,真是目不假接,

茶道在每個人心中,每個人都有個性,

茶道也廣為流傳,因個性依附共性存在,

“茶學”,生命科學之植物學,

“茶藝”,人文科學之美學,

“茶道”,社會科學之哲學。

當你在人生中不停地探索前進,前進,走著走著,幾十年後猛然回首,發覺此身已在白雲深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