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鬼子六”恭親王奕訢被慈禧太后玩得“滴溜轉”?

雲清看世界


恭親王奕訢是晚清著名政治家,在辛酉政變之後的二十多年時間裡擔任樞機重臣,廣受中外讚許。但是這樣一位才智卓絕的出色政治家,卻長期受制於慈禧,被其玩弄於股掌之間,我認為有下面幾個原因:

1、慈禧直接控制皇帝

奕訢秉政的時代先後有兩位皇帝,同治帝和光緒帝。其中同治帝是慈禧的親兒子,光緒帝是慈禧力排眾議、乾綱獨斷推舉登基的。這兩位皇帝繼位之時,只有幾歲,完全在慈禧的掌控之中。

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慈禧通過直接控制皇帝,以皇帝的名義發號司令,成為皇權的代言人。

奕訢雖然位高權重,但畢竟身為臣子,他在面對慈禧時實際上面對的是至高無上的皇權,自然不具備和慈禧分庭抗禮的能力。慈禧在幾次與奕訢的衝突中,巧妙的借用皇帝的名義敲打、整肅奕訢,而奕訢幾乎沒有還手之力。

2、慈禧擁有最高決策權

辛酉政變之後,慈禧和奕訢對清廷的最高統治權進行了劃分。奕訢雖然獲得了議政王、首席軍機大臣的頭銜,但是真正的贏家是慈禧——慈禧通過垂簾聽政體制,在法理上獲得了對朝政的最高決策權。

同治元年的一份上諭說明了慈禧的這種地位:

“現在一切政務,均蒙兩宮皇太后躬親裁決,諭令議政王軍機大臣遵行。”——《咸豐同治兩朝上諭檔》

根據規定,各類奏摺需要先交由慈禧、慈安審閱,之後再召見議政王、軍機大臣聽取兩宮指示,最終做出處理。

所以,奕訢並沒有獨斷專行、處理政務的權力,必須得到慈禧、慈安的認可。清廷的決策權,掌握在慈禧手中(慈安後去世)。

在權力分配和排位上,奕訢根本無法與事實上的最高統治者慈禧對抗。

3、奕訢政敵太多

奕訢長期主政樞機,樹敵頗多。

恭王的敵人主要有兩派,一夥是奕訢的弟弟醇親王奕譞,此人顢頇保守,盲目排外,對引領洋務風潮的奕訢頗多不滿。

“請摒除一切奇技淫巧,洋人器用。”——《翁同龢日記》

奕譞的這種敵視態度受到了慈禧的重視,先是在天津教案中利用奕譞的提議訓斥了奕訢,甲申易樞中直接用奕譞替換了奕訢。

另一夥是清流黨,成員有盛昱、文廷式等人。這些人同樣攻訐奕訢的洋務政策,慈禧對此大加利用。1884年,慈禧以盛昱參奏軍機大臣為契機,一舉扳倒總領中樞20餘年的奕訢集團,取得了空前的勝利。

慈禧充分利用了奕訢的各路政敵攻訐奕訢,讓本就被慈禧反覆打壓的恭親王更加顧此失彼,手忙腳亂。

結論

總之,慈禧掌握著清廷的最高決策權、控制著皇帝,又可以利用奕訢的諸多政敵,面對這樣的對手,身為臣子的奕訢幾乎毫無還手之力,只能任由慈禧宰割。

《清史稿》、《翁同龢日記》、《咸豐同治兩朝上諭檔》


歷史深度報道


我們先來看看兩人的出身。奕訢是在道光二十年出生的,他是眾多皇子中的一員,而且在年少時,才華過人,深受道光帝的器重。但後來在帝位之爭中,因為種種原因輸給了奕詝。慈禧葉赫那拉氏,她出生在一箇中級階層的滿洲貴族家庭,她從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後來通過選秀進入了宮中。

剛進入皇宮的慈禧,身份並不是很高。後來爆發了太平天國起義,大清政權搖搖欲墜,咸豐帝破例任命奕訢為軍機大臣。奕訢殫精竭慮,包住了大清政權。奕訢在這次危機中不俗的表現,傳到了經常關心國家大事的慈禧耳中。

慈禧真正瞭解奕訢的政治能力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當時外國人攻佔了北京城,當時朝廷上下一片驚慌,根本沒人知道洋人到底想幹什麼,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奕訢絞盡腦汁,穩住了來者不善的洋人。

後來咸豐帝在臨死前立了自己的兒子為大清繼承人,但因為年齡小的緣故,於是任命八位顧命大臣輔佐年少的皇帝掌控朝局。在這樣的情況,慈禧想到是,她們母子的小命在顧命八大臣的手裡,肯定是死路一條。所以,她以生死厲害關係,說服了慈安太后,接著就是找支持自己的同盟,慈禧立即想到了奕訢。

當時在北京主持工作的奕訢也是不甘心,他對皇兄的後事安排非常不滿。在這種情況下,慈禧和奕訢為了共同的利益走到了一起,後來兩人聯合發動了“辛酉政變”,解除了八位顧命大臣的一切權利。

政變之後,慈禧和慈安共同垂簾聽政,奕訢是議政王把持朝政。時間一長,慈禧和奕訢在政治權利上產生了分歧。同治四年,慈禧率先發難,她借一名叫蔡壽祺的人彈劾奕訢,當時奕訢並沒有把慈禧的發難當回事。這就讓慈禧抓住了輕視太后的把柄,於是慈禧召集大臣討論奕訢的罪過。於是這些大臣匿了一些莫須有的奏章,奕訢被迫停職。

奕訢也知道彈劾他的罪名都是胡編亂造,但是在慈禧的操作下,因為之前奕訢輕視她的緣故,他又被按了忤逆之罪。這下大清朝野上下一片混亂,慈禧見狀,下了一道秘旨,意思是奕訢犯的是忤逆罪名,要罷免他的軍機議政。就這樣奕訢被擠出了核心政治圈。

雖然後來,奕訢、慈安和同治帝合謀殺了慈禧太后的親信安德海,但當時的慈禧權利已是非常大,對慈禧來說已無大礙。慈禧掌握大權之後奕訢再也沒有進入過大清的政治核心圈。


公元前


恭親王奕訢是一個相當有才能的人,從1861年開始到1884年的“甲申易樞”奕訢被撤職,在這二十多年中,恭親王奕訢執掌的清政府,恢復了太平天國運動與鴉片戰爭後所留下的經濟創傷。並且,在恭親王的推動下洋務運動也得以積極發展,從而取得了“同治中興”的政績,但是也因為親近列強,學習西方技術,被朝廷中的清流派文人鄙視,“鬼子六”這個稱號就是這些文人起的。

那為啥這樣一個有才幹且有權勢的親王,卻被慈禧給玩弄於股掌之中?

慈禧的權力在恭親王之上

恭親王奕訢的權勢最高的時候,就是在“辛酉政變”後,因為恭親王幫助兩宮太后奪得權力,而被封為“議政王”。雖然這個時候的奕訢集國家大權與一身,但是他的這個“議政王”稱號,卻和多爾袞、載灃的“攝政王”有著明顯的區別,雖然表面上只是一字之差,但實際差的可不是一星半點。

議政王的“議”也就是隻有討論、商議的份,沒有拍板的權力,拍板還是要經過兩宮太后,這可比行使皇權的監國攝政王權力差多了。

而慈禧與慈安兩宮太后是垂簾聽政,本身這兩位沒什麼權力,但是因為同治皇帝太小,需要兩宮太后暫時理政,這兩宮太后也就擁有了至高無上的皇權。有了這樣的權利,那議政王也就不算什麼了。

結果在1865年,一個七品翰林院編修蔡壽祺為了升官,彈劾起了恭親王,就是這麼一個小官的彈劾,就讓慈禧輕鬆革除了恭親王議政王的稱號。可見,官大一級壓死人,恭親王權力再大,再有能耐,也只能是慈禧的一個臣子,只能被慈禧擺佈。

恭親王在朝中沒有太多人的支持

原本咸豐帝的遺詔是八大臣與兩宮太后共同輔政,但是恭親王卻幫助慈禧政變,擊敗了八大臣,奪取了國家大權。這是有駁咸豐遺旨的,也可以說是謀逆。這樣恭親王就不僅得罪了在政變失利的怡親王、鄭親王等人,也同樣得罪了滿清宗室貴族。這樣一來,在宗室中就沒有太多人支持恭親王。

還有清朝後期因太平天國崛起的漢族官僚如左宗棠、曾國藩、李鴻章等人,雖然恭親王與這些人走得很近, 但是這些人的功勞都是自己打下來的,因此若是在擁有皇權的慈禧與被打壓的恭親王之間做出選擇,那肯定是會支持慈禧。

沒有眾人的支持,恭親王想翻身,那是孤掌難鳴。總的來說,恭親王與慈禧相比,還是慈禧的權謀之術更勝一籌,別看慈禧治國不咋地,但要說勾心鬥角、玩弄權術她絕對是一把好手。


蝦扯文史


你是太后也會玩的地流轉。慈禧老公犯了個錯誤,當皇帝接班人不如六弟,死了不讓老六當顧命大臣。慈禧為了奪權拉攏老六殺肅順八大顧命大臣。所以 慈禧有權,有知遇之恩。所以玩的他地流轉


原來你很帥源自你


鬼子六,玩不過慈禧,是他壓根沒想與慈禧鬥,後世對於恭親王的評價曾經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一生為奴”,那麼事實上恭親王奕有沒有一生為奴呢?換句話說就是,奕和慈禧之間有沒有過鬥爭。

他是咸豐、同治、光緒三朝名王重臣,洋務運動的首領,為中國近代工業創始和中國教育的進步做出了貢獻。

他是晚清新式外交的開拓者,他出謀劃策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挽救清朝危機,迎來同治中興。在政治舞臺上經歷幾番大起大落,在家庭生活中更是讓他經歷了很多不幸,兒女多早殤,僥倖活下來的則難堪造就。

事實是肯定的,如果恭親王和慈禧太后之間沒有鬥爭的話,那麼在1884年,慈禧太后就不會拿掉恭親王的職權了。咸豐帝在位的時候對於恭親王一直不是很信任,也擔心奕在自己駕崩後篡權奪政,所以,在咸豐帝臨終前任命的輔政大臣名單中,並沒有恭親王。咸豐帝死後,八大臣輔政,八大臣在內外政策上面與慈禧太后有很大的差異,因此矛盾日增。最後是慈禧太后聯合慈安太后和恭親王一同把八大臣拿下,從而開始了長達二十年的叔嫂共治的局面。

恭親王之所以鬥不過慈禧太后,首先當然與慈禧太后處於上面,恭親王再怎麼說只是一個臣僚,而且慈禧太后還不是一個普通的上面,她是掌握實權的,所以只要一個隨便的理由,就可以置恭親王於死地。而清朝的時候,正統觀念已經根深蒂固,不會再像明朝或者元朝那樣,皇室內部經常發生叛亂,所以恭親王根本沒有實力反擊。其次,慈禧太后的權謀之術也絕非恭親王所能比,雖然恭親王點子多,但充其量也就是鬼點子,所以有外號“鬼子六”,而慈禧太后則是多少年在政壇中摸爬滾打出來的,諳熟政治鬥爭,其性格也是陰險狡詐型的,所以,恭親王根本不是老太后的對手。

不過,在1895年後,清廷又面臨巨大的危機,慈禧太后在情急之下還是決定讓恭親王出來主持政局,一直到戊戌變法前期,恭親王去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