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貧困群眾搭乘特色產業“快車”致富

(河南經濟報記者張治中 通訊員廖濤 姜紀增)3月30日,在南召縣雲陽鎮唐莊村的萬畝桃園種植基地裡,放眼望去是一片花的海洋,一排排整齊的桃樹萌發新芽。縣“產業發展指導員”、陽光創業帶頭人馬根芳正在為幾個貧困群眾“傳經送寶”,解決桃樹種植的春季管理“難題”。

唐莊村依靠縣裡扶持農業特色產業的“政策東風”,因勢利導,構建了“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的產業脫貧模式,幾年的時間,品種桃的面積增加到11000畝,輻射了周邊7個行政村,昔日貧困村已變成人人嚮往的“桃花源”,特色種植讓這裡的貧困群眾搭上了致富“快車”。

南召:贫困群众搭乘特色产业“快车”致富

貧困群眾在南召縣白土崗鎮綠豐源中藥材基地白芨大棚裡除草。

如今,唐莊村的萬畝桃園種植基地只是該縣特色產業示範基地輻射帶貧模式的“一面旗幟”。南召縣立足良好的生態資源優勢,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培育壯大優勢產業基地,輻射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生態產業已成為當地貧困群眾開啟致富大門 “金鑰匙”。

南召縣立足於貧困群眾穩定增收和長遠發展,圍繞酵素、食用菌、苗木花卉、柞蠶、中藥材、艾草等6個特色產業作為該縣脫貧攻堅主導產業,實施“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採取“公司+基地+技術+農戶”的經營模式,實施規模化種植、區域抱團發展。據統計,全縣共有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36家,合作社累計達到1555家,直接帶動1.5萬名貧困群眾通過發展產業、入股分紅、務工就業和流轉土地實現增收,戶均年增收5000元,讓貧困群眾端起“金飯碗”、吃上“生態飯”、鼓起“錢袋子”,實現了育一個基地、興一個產業、富一方群眾的目的。

南召:贫困群众搭乘特色产业“快车”致富

縣產業發展指導員、白土崗鎮柳樹溝村駐村幹部朱振在指導群眾為香菇接菌種。

唱“山歌”,念“林經”。南召縣對全縣貧困人口集中在深山區的實際,提出了“出路在山,希望在林”的主攻方向,探索發展“林+N”生態扶貧模式,確定以林業產業發展為核心,精心謀求“林苗、林藥、林菌、林蠶、林遊、林禽”等產業發展,發揮林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的引領和帶動作用,大力發展優質林果、花卉苗木、林下經濟、森林旅遊與康養等綠色富民產業,讓貧困村、貧困戶從綠色產業發展中獲得更多收益。目前,中藥材產業實施規模化種植,已帶動貧困戶1165戶,每戶每年增收在4000元以上;食用菌產業已打造20個智能標準化香菇種植示範基地,可帶動5000餘戶貧困戶發展產業。南召縣探索的示範基地輻射帶貧模式被河南省農業農村廳推介為農業產業扶貧十大典型模式。

南召:贫困群众搭乘特色产业“快车”致富

群眾在玉蘭苗圃基地裡挖苗木,銷售給前來購銷的外地客商,貧困群眾依靠種植玉蘭苗木,在產業扶貧中實現脫貧。

玉蘭是南召林業的獨特優勢。在脫貧攻堅戰略實施過程中,該縣按照“基地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經營”理念,通過“園區引領、品牌創建、龍頭帶動、科技創新、政策激勵”等措施,集中力量打造玉蘭生態園、國際化花木城、錦宇園林、萬萬樹生態園、紫金園林、德倉園林等十大花木精品示範園,採取“園區+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引領玉蘭花木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至目前,全縣以玉蘭為主的花木面積達到38萬畝,位居南陽市第一、河南省前列,十大花木精品園區通過土地流轉、基地就業、合作經營、入股分紅模式帶動貧困群眾9000多人,托起了貧困群眾致富夢。

為加強對貧困戶產業發展指導,南召縣根據制定了《南召縣貧困戶產業發展指導員制度實施方案》,在全縣102個貧困村選聘408名農業產業發展指導員,指導貧困戶7111戶,覆蓋行政村146個、貧困村102個。目前,這些產業發展指導員在各自的崗位上發揮了較好的指導作用,為實現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