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石柱:套種黃精800畝 抱團打造“聚寶盆”

重慶石柱:套種黃精800畝 抱團打造“聚寶盆”

村民在套種黃精

“窩距和行距要保持好,一定要規範化操作,力爭把這200畝黃精打造成示範片。”眼下,正是中藥材黃精種植的好時節,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鹽井村黨支部書記文奎洋耐心地為務工村民講解多花型黃精的種植技術,這是該村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效而發展的又一項支柱產業。2018年以來,中益鄉在深度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中,將黃精作為支撐脫貧攻堅的重點產業進行發展,在華溪村通過實施“三變”改革試點,村民用土地入股等方式,種植黃精270畝。因管護機制到位,黃精苗長勢良好,其發展模式和成功經驗為其他村發展黃精產業提供了借鑑。

為進一步盤活土地資源、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打贏打好脫貧攻堅這場硬仗,中益鄉建立完善了“公司+村集體+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決定今年春季在鹽井、華溪、龍河、光明4個村內的產業基地內套種800畝多花型黃精,通過村與村聯合的抱團式發展,形成規模化效應,做大做強黃精產業,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

重庆石柱:套种黄精800亩 抱团打造“聚宝盆”

村民在套種黃精

連日來,4個村的村“兩委”幹部抓住天氣睛好的有利條件,組織務工村民清除雜草、翻耕土地、打溝開廂、施肥下種,緊鑼密鼓地開展種植工作,僅鹽井村每天務工的村民就在40人左右。

“我們在這裡幹一天活有70元的工資,維持家庭基本開支不成問題。”鹽井村紅巖組村民陶慶家高興地說,自己一大把年紀了,沒想到精準扶貧政策實施後,還能在家門口務工掙錢。

據瞭解,中益鄉今年新增的800畝黃精產業通過土地入股分紅和效益分紅模式,共帶動173戶建卡貧困戶穩定增收(其中華溪村85戶、鹽井村40戶、光明村35戶、龍河村13戶)。

“如果管護得好,每畝黃精產量在4000公斤左右,市場行情好的時候,就多挖一些出售,行情不好時就放在土裡讓其生長也會增值,黃精是埋在土裡的‘聚寶盆’。”中益鄉相關負責人說,為了完善黃精產業發展鏈條,提升產品附加值,該鄉還將充分挖掘黃精的食養食療功效,促進藥食同源產業發展。

(作者單位: 石柱縣新聞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