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公坡鎮錦東村發展生態循環農業 荒地變成「聚寶盆」

文昌公坡镇锦东村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荒地变成“聚宝盆”

文昌公坡镇锦东村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荒地变成“聚宝盆”
文昌公坡镇锦东村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荒地变成“聚宝盆”

矮椰間種牧草

一年時間裡,一片面積75畝的荒棄坡地竟種出椰子樹,間種的紅薯和牧草長勢喜人。一塊荒地“魔術”般變成效益可觀的良田。8月19日,海南日報記者在文昌市公坡鎮錦東村龍虎村民小組採訪時,見證了生態循環農業的“魔力”。

颱風剛過,文昌市公坡農聯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韓穎軒就趕忙來到地裡“補苗”。這片地,正是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和該合作社合作的“文椰新品種示範和科技幫扶基地”。

“這些苗是給我們飼養的黑山羊食用的王草苗,一個多月可收割一茬。”韓穎軒指著旁邊約1米高的矮椰說,矮椰自去年11月開始種植,椰子苗和王草苗均由椰子研究所提供,合作社負責管理。

韓穎軒口中的矮椰,是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新研發出的“文椰2號”“文椰3號”。

文昌公坡镇锦东村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荒地变成“聚宝盆”

矮椰

“相比於海南本地高椰品種,這兩種矮椰年產量可達180個/株,掛果時間也從七八年縮短至三四年,年產值每畝1萬元以上。”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研究員範海闊介紹,文昌當地有不少瘦地坡地撂荒,經濟效益不高。椰子研究所借力這塊“試驗田”,希望通過指導農戶種植矮椰,間種紅薯、牧草等短期農作物,實現農田效益最大化。

範海闊介紹,牧草是短期作物,矮椰的收穫期是三年左右,通過長短結合的模式,降低了農戶的種植風險,也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收益。“目前看來矮椰和其他間種的農作物長勢都不錯。”

文昌公坡镇锦东村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荒地变成“聚宝盆”

矮椰間種牧草

事實上,在不少當地村民的傳統觀念裡,椰子樹一般都要種在房前屋後,村裡人對種在坡地上的矮椰心存疑惑。

“這種矮椰,我早前跟著研究所也做過市場考察,椰子水很甜,還有一種香味,掛果後市場前景應該很不錯。” 韓穎軒說,專家在管理技術上進行幫扶,“只要一個電話,專家就會來到現場指導。”

對於韓穎軒來說,這片“試驗田”是一片寶地。原本,他養殖100頭黑山羊,但是由於散養不易管理,且缺乏牧草餵養,無法形成規模養殖。在和椰子所的專家溝通後,他決定在村裡以150元/畝的價格租下75畝地。

“去年我在矮椰間間種了10畝番薯,加上羊糞施肥,番薯收成很好。而收穫的番薯、草,我們再做成羊飼料,形成循環養殖。” 韓穎軒說,採取矮椰間種的模式後,山羊的“食堂”就在離羊圈800多米的地方,養羊心裡不慌了。今年,韓穎軒山羊養殖規模已擴至200多頭。

錦東村黨支部書記韓光說,龍虎村土地比較貧瘠,村民多外出打工謀生,村裡經濟效益低的集體林地達1000畝。“種植椰子是綠色農業,抗颱風,效益高。如果‘試驗田’成功,可以帶動村民複製推廣這個模式。即便是靠出租土地,瘦地荒地能種出東西了,也能租出好價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