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抗疫日記 14 Covid-19抗體還可能對其他疾病產生免疫效果


瑞士抗疫日記 14  Covid-19抗體還可能對其他疾病產生免疫效果


瑞士抗疫日記 14  Covid-19抗體還可能對其他疾病產生免疫效果

3月30日 星期一 多雲

一早就有個朋友說,我剛看了新聞,我們肯定還要這樣在家待4到6周,或者更長,我們應該做什麼呢?是啊,我們應該做什麼呢?想到這兒,我打開書櫃,拿出了羅曼羅蘭的《約翰·克里斯多夫》,厚厚的兩本。重讀一遍這部小說,一直是我的閱讀計劃裡的一個選項,只是因為平日裡生活太嘈雜,已經很難安下心來讀這麼長的一個故事了。讀書的樂趣,不僅在於學習和獵奇,也在於溫故和印證。如果讀過托馬斯·曼的《魔山》,當你徒步登上Davos的山頂療養院時,就會有種特別的親切感。如果去過西班牙,瞭解了當地人的習俗,你就會明白畢加索的《格爾尼卡》為什麼要用黑白色。正是因為讀了陳丹青的《無知的遠遊》,才促成了我的伊斯坦布爾之行,讓我在老城狹窄的居民區裡七拐八彎地找到了那座毫不起眼的小教堂,見識了拜占庭時代金碧輝煌的鑲嵌畫。有一次我讀一個住在耶路撒冷的女記者的筆記,她當時快臨產了,那麼她是該在耶路撒冷生孩子還是該去20公里外的伯利恆生孩子呢?她花了很大篇幅來寫她如何糾結,如何為此跟她先生爭論,當時讀這一段時我很不明白,直到我自己去了耶路撒冷,去了伯利恆,這才恍然大悟。也正是從耶路撒冷回來後,我才打開了《耶路撒冷三千年》。正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無論是先行路後讀書,還是先讀書後行路,兩者總是不可分割的。沒有閱讀,我們享受不到旅行的奇妙和樂趣,沒有旅行,閱讀也就變得枯燥無味了。我想重讀《約翰 克里斯多夫》,也是基於同樣的想法,用這些年歐洲生活的真實經歷,再跟隨羅曼羅蘭重新去周遊歐洲列國,比較一下今日的歐洲,是否依然傳承了一百年來的傳統。不僅如此,約翰·克里斯多夫所具有的人文主義精神,在100多年後的今天,仍然熠熠生輝,且更加彌足珍貴。

昨天的日記裡我提到,我沒有關注德國的新聞,不能證實德國人是否改造了自己的軍用飛機去法國或意大利接收重症病人。很快就有朋友給我發消息來證實了這個新聞,她還特別補充說,德國派去的飛機本來就是軍用醫院搶救飛機,並配發了一張機艙內的圖片。謝謝這位朋友的信息!我今天把這張圖片放在題頭上。說實話,這張圖片真的讓我很開眼,看到這個機艙,馬上就想起另一個朋友的話: “真正強大的科技才能救人救市。”

今天還有條信息我想要特別記錄一下。昨天說到了抗體測試,專家說感染過Covid-19的人就會產生抗體,今天進一步的消息說,這種抗體不光是對Covid-19病毒免疫,還可能對其他一些疾病也免疫。當然,科學家們目前還在研究中。現代科學的發展日新月異,對於我這樣的科盲而言,真是隻能用“神奇”來形容。我覺得,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成為科學家,都能搞清楚科學原理,但至少,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尊重科學。

昨晚下了雨,今天天氣有些陰沉,氣溫比較低,還有風,這樣的天氣裡,外面的行人也少了很多。今天,全世界的感染人數已超過70萬,瑞士的感染人數超過1.5萬,死亡近300。

這是緊急狀態生活的第十四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