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技作秀 裝神弄鬼的書法,只會留下歷史笑柄

炫技作秀 裝神弄鬼的書法,只會留下歷史笑柄



炫技作秀 裝神弄鬼的書法,只會留下歷史笑柄

▲《書法寫我》 丨 史星文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 [ 點擊圖片 查看更多 ]


圖書簡介:

《書法寫我》是書法家、作家史星文的自述散文集,分為“根系長稔原”“道尋渭河南”“夢追故長安”和“情寄天地間”等四部分,總計二十五萬字,記錄了作者從懵懂記事到耳順之年的生活,與從“我”寫書法到書法寫“我”的理想的嬗變與昇華。並且,附有其九十六張書法作品彩圖。


點擊閱讀更多···

生長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吃的是中國飯,說的是中國話,寫的是中國字,當然決定了思維也就一定很中國。這,是我的生命底色。具體到書法而言,其載體是漢字,書寫內容是詩文,當然也要藉助諸如筆墨紙硯等媒材,才能抒情達意,筆墨才能產生圖騰。遠取諸物,近取諸身,化天地萬物,才有了文字的初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國文字是道法自然的結果。

文字演變發展不斷使其符號化、抽象化,便有了形聲、指示、會意、轉註和假借等,被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稱為六書。六書豐富了中國漢字,取向多元,儀態萬方,但其骨子裡依然保留了象形的胎息。中國漢字取類比象的隱喻性,讓書法帶給人豐富多彩的意象。意象,是中國書法的魂。

炫技作秀 裝神弄鬼的書法,只會留下歷史笑柄

中國人對美的追求,可以說是與生俱來,創造的文字當然亦莫例外,因此,漢字有多麼古老,書法當然也就有多麼古老。從世界文字化育發展來看,唯有中國漢字音、形、義三大功能兼得。其一,讀音最動聽。中國文字,一字一音,每個音又有四聲,便形成跌宕起伏的音樂節奏,其妙筆生花的詩文,便有了抑揚頓挫之美。特別是別具一格的詩詞曲賦,講平仄對仗,便誦之朗朗上口,非常適合抒發情感。其二,字義頗具關聯性。中國語言是因字而詞,以至數量拓展至無限。即使組成的新詞,也容易被人理解而接納,簡潔明確,別具風采。其三,字形非常優美。不管是獨體字,還是複合體,均對稱、平穩,秩序感特別強。中國漢字優美的造型,讓人能遙想到天地萬物,其豐富的意象,讓人能意會出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中國書法是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將實用的文字,發展為具有文化人格的書法藝術,這是使用漢字的人的莫大福分。漢字是一種化育了的生命形態,這種生命形態的神聖,讓我們只有心存恭敬。任何隨意肢解破壞漢字的行為,都是對漢字所具有的人性和神性的冒犯,都當之為罪過。

炫技作秀 裝神弄鬼的書法,只會留下歷史笑柄

多年前,我們在推行文字改革時,因違反漢字造字規律,隨便任性,大膽妄為,才導致了簡化字中諸如“開而無門,單翅難飛,產而無生,鄉里無郎,面無麥味,雲上無雨,親卻不見,愛中無心”等尷尬。我們在書法創作中,如果對漢字缺少了應有的恭敬,便只會譁眾取寵,為追求感官刺激從形式到形式,只顧個人痛快,不管別人視覺汙染、心理蒙塵,那樣就真會成為中華民族不肖之子孫了,留給後人的也只能是無語和嘲笑。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我反對的是興妖作怪惡意破壞中國漢字的亂書壞書和惡俗之書,而具有一定審美價值的“醜書”我是不反對的。戲劇中不是有生旦淨丑角色嗎?醜是別一種審美形態,戲臺上我們看到的丑角往往地位卑微,但卻心地良善,外在的醜襯托的卻是內在的美,我認為這種醜要比那些表面光鮮甜媚而內在齷齪陰暗的惡俗之書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身不由己,造化隨緣,我雖生相醜陋,但我母親愛我。我母親一直教導我要有善心,多善行,做個對社會有用之人,這樣一來我就沒了自卑,素面朝天,我常自嘲是因為自己的醜陋才映襯了周圍一群俊男靚女,這也體現了生活中的審美多元。大書家傅山曾有“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之論,這是哲人之哲思,它是對陳陳相因的媚俗書風的反叛。


炫技作秀 裝神弄鬼的書法,只會留下歷史笑柄


傅山以自己的書法實踐,重風骨,實內質,不做花拳繡腿的表面文章,傅山的書法精神高度一直令我膜拜仰視。我在書法實踐中逐漸走向厚重樸拙一路,是我在生活和藝術中對美的質的昇華。“不求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這是王冕寫梅的心得,好詩!我行我素,不苟且,不盲從,我又想起鄭板橋的一首詩:“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讓我再給一個贊!書法與漢字,從來都是如影隨形。如果沒有中國漢字,書法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可以說書法就無法存在。從有限的資料實證形成的共識是:殷商有甲骨文;西周有金文、籀文;秦統一文字有小篆;兩漢隸書成熟,而隸變又兵分兩路,一是楷書漸次形成,二是行草書得到熱捧。中國漢字之篆、隸、行、草、楷五種字體從此齊備,而嗣後的數千年來,歷代書法大家應運而生,作為書法載體的五種字體卻再沒有增加。而書家所形成的各自風格,猶如五條藤蔓上盛開的花和結出的果,讓作為藝術的書法成為人們精神象徵的高標。

炫技作秀 裝神弄鬼的書法,只會留下歷史笑柄

有書法理論講“用筆千古不易”,不易,說明我們守成的是老筆法。也有書法理論講,“書法當隨時代”,隨時代,不管是世風影響形成的晉人尚韻,還是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人尚態等等,一茬又一茬的新收穫還是在古老的沃土上生長的具有老味道的果。作為古典意義的書法藝術,必然有古典的元素蘊含其中,任何異化改良或別出心裁,都會使書法原有的古典元素衰減或喪失殆盡。書法是古典藝術,而非現代科學技術,某種意義上講,守成比創新更需要智慧與定力,書法高古的精氣神可能更接近書法給人精神指向的最本原的道。

一塊古玉,如果有好事者一味求新,認真打磨,再講究地雕刻,那麼這塊古玉雖然還是那塊古玉,但它已失卻了原有的高古氣息。這也像一架古琴,它有五根弦或七根弦,本是彈給三五素心人欣賞的雅樂,如果人為改造,試圖整出一臺大型交響或搖滾,那古琴已不再是古琴,那音樂也不再是古琴發出的樂音了。

炫技作秀 裝神弄鬼的書法,只會留下歷史笑柄

我這會兒記起我小時候吃的西紅柿和黃瓜來,那西紅柿並不全紅,柿蒂周圍泛綠,多炸裂紋,但吃起來質實多汁,滋味酸甜綿長;那黃瓜多絨刺,能真的變黃,而黃了的黃瓜更是香甜生脆,醇正的味道長留唇齒。那時的西紅柿和黃瓜是老品種,施的是農家肥,也不打農藥,生長緩慢,便保留了老味兒。而後來的西紅柿和黃瓜對品種進行了改良,大棚溫室栽培,上化肥, 打農藥,產量高,外形整齊劃一,光鮮得幾乎挑不出瑕疵,但吃起來味同嚼蠟,只能說吃的是像西紅柿和黃瓜的東西。有著老味道的西紅柿和黃瓜,我們只能在記憶中尋找了,而後來的人們,沒有了我們早先那種口福,也就沒了我們那種難得的記憶,想來真是悲哉!作為古典藝術的書法,就好像那塊老玉、那架古琴,那具有原始味道的西紅柿和黃瓜。書法只有迴歸傳統、深入傳統,才能真正尋找到書法迷人的桃花源。如果捨本逐末,不在傳統上下功夫,就只能玩表面花樣了。浮躁中所謂的泛美意識助長的是形式至上,沒了精神向度,投機者就只有開始炫技作秀,裝神弄鬼與行妖作怪者就會沉渣泛起,留給歷史的也只會是笑柄。



炫技作秀 裝神弄鬼的書法,只會留下歷史笑柄

史星文


史星文,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七屆理事,陝西省書法家協會第四屆副主席兼秘書長,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陝西省作家書畫院副院長。曾先後被評為“陝西十傑青年書法家”“陝西德藝雙馨藝術家”和中國書協表彰的“中國書法進萬家活動先進個人”。書法作品入選中國書協舉辦的全國展覽20餘次,獲全國書法大賽一等獎5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